周祥奉
【摘要】 ?全國高考文綜政治試題中的《文化生活》主觀題具有較好的區分度,所以,應提升該模塊的解題能力。為此,常用到一種方法是“三段論”推導。這種方法分析題目層次清晰、事理交融、分析透徹、感悟深刻。
【關鍵詞】 ? 高考 主觀題 三段論 備考
【中圖分類號】 ?G632.4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9)06-208-01
【原題摘選】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二 為發展農村生產力,滿足廣大農民擺脫貧困、過上富裕生活的期盼,黨中央先后出臺了一系列關于農業改革發展的文件,如1982年發布《全國農村工作會議紀要》,明確肯定“包干到戶”等形式的責任制的社會主義性質;1991年頒發《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業和農村工作的決定》,把以家庭聯產承包經營為主的責任制和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確立為我國農村的一項基本經營制度;2016年制定《關于完善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辦法的意見》,推進“三權分置”改革;2018年出臺《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指導農村改革發展不斷深入。
(2)運用文化生活的有關知識并結合材料二,分析先進文化在推動我國農村改革發展中的作用。(10分)
【答案】文化是一種精神力量,能夠在人的實踐中轉化為物質力量,對社會發展產生深刻影響。先進的文化促進社會發展,落后的文化阻礙社會的發展。中共中央關于農村改革發展的意見和決定,是當代中國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反映了農村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順應了廣大農民的愿望,破除了阻礙改革的思想障礙和政策障礙,指導了農村改革,推動了農村經濟社會發展。
高考結束后,老師們第一時間看試卷,并發表各自對試卷特點、難易度的看法。我認為這道文化題在整個思想政治科主觀題中是最難的,也是拉開分數差距的一問。而有一位老師卻觀點絕然相反:沒想到今年的《文化生活》主觀題這么容易,高二的學生也能得高分。
該問,到底是難?還是易?參與高考評卷的老師說,平均分只有3分左右,得分率是所有政治科主觀題中,最低的一問。為什么看似簡單的一問,學生得分率如此低?此問的癥結在于,學生可答的角度太多,知識角度可能會涉及《文化生活》第一單元的兩課、第四單元的三課,從而離開了設問角度的本意。
此問,不是考生不會,而是太有思路、備考準備的知識庫太豐富所致。高考不是把考生作為知識搬運工來考,而是考生應具備有效地提取題目信息、調動知識靈活地分析問題、論證問題、解決問題,選拔的優秀考生是具有工匠的創造性精神。所以,高考,是知識備考,更是能力備考。
本文僅談談此題的解題方法,從而讓我們更好地走進該題的精神世界,也觸發我們在備考中,如何選擇高質量主觀題及深入探究其解法。
第一步:審設問。設問“分析先進文化在推動我國農村改革發展中的作用”由兩部分組成:“先進文化的作用”,“在推動我國農村改革發展中”。“先進文化的作用”,從知識看,涉及第一單元、第四單元;“在推動我國農村改革發展中”中的“農村改革”屬社會實踐。第四單元,主要談先進文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作用,且此題材料中也未涉及,所以,“先進文化的作用”選擇第一單元知識,而第一單元的第二課是“文化對人的影響”,而不是國家層面的社會實踐,故排除。第一課突出“先進文化作用”,只有“文化是一種社會精神力量”、“文化反作用”,而“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是彼此相互作用、無關。
設問“分析先進文化在推動我國農村改革發展中的作用”,也可分三層審:一是文化的作用,“文化的作用”主要在第一單元;二是先進文化,想到“文化的反作用”,“萬金油”:“文化是一種社會精神力量”;三是推動我國農村改革發展,排除第二課“文化對人的影響”及第一課“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
第二步:審材料。從材料中找對應設問“先進文化在推動我國農村改革發展中的作用”有關的“先進文化”、“推動我國農村改革發展中的作用”的信息。“黨中央先后出臺了一系列關于農業改革發展的文件”,屬先進文化的表現;“ 為發展農村生產力,滿足廣大農民擺脫貧困、過上富裕生活的期盼……指導農村改革發展不斷深入”,屬推動我國農村改革發展作用的信息。
第三步:組答案。此問可根據理論邏輯與事實邏輯相結合,運用三段論格式組織答案。其基本思路是:大前提“先進文化是一種社會精神力量,對社會實踐具有促進作用”;小前提“黨中央關于農村改革發展的系列意見和決定,屬先進文化”;結論“黨中央關于農村改革發展的系列意見和決定,推動了我國農村改革的不斷深入,促進農村社會經濟發展”。
根據以上步驟與方法,從總體上把握住了此題的魂。其中的三段論法,在不少的《文化生活》、《生活與哲學》題中有較強的適用性。
從此題分析中,與答案思路對照,有兩處可能寫不到,尤其是第二處。第一處“先進的文化促進社會發展,落后的文化阻礙社會的發展”中的“落后的文化阻礙社會的發展”會遺漏,因為材料中沒有直接體現,答題的理論邏輯、思維邏輯要求,從正反面進行論證體現先進文化的正確性,這也是高考能力要求中常見的辯證思維能力;第二處“反映了農村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順應了廣大農民的愿望”屬“必要性”,這一點很難寫到,答案中的第三層可分為必要性與重要性,這也是通過理論邏輯、事實邏輯考查辯證思維能力。
本題既考了教與學的效果,又很好地貫徹了教育部考試中心“一體四層四翼”指導思想。此題展示了“文化自信”、“黨的核心意識”、“堅定推進改革開放”,讓我們看到: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順應農村生產力發展客觀要求、農民群眾的普遍愿望,我國農村改革深入推進,極大地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充分展現了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強大的生命力和遠大發展前途。
高考備考,方向有時比努力更重要,高考不是“深挖洞”,也不是“廣積糧”,而是重能力、講方法,不是一味地在題海中苦干。我們對考試研究得越多,才能越接近與實現高考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