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先,上好“三種課”,即閱讀前的推薦課、閱讀中的交流課和閱讀后的聊書課。其次,通過活動來推進,對學生進行成果激勵。活動包括好書推薦、圖書交流、班級共讀、閱讀量比拼(根據閱讀量授予學生閱讀達人、閱讀狂人、閱讀超人稱號,頒發證書)等。第三,建立班級讀書群,師生和家長及時交流讀書感悟,既是互動,亦是激勵。第四,做好家校溝通,如將孩子做的閱讀手抄報、寫的讀后感等發到家校溝通群中,表揚每個孩子,讓家長成為孩子閱讀的堅定支持者。第五,巧妙使用一些小工具,如閱讀記錄卡、閱讀單、閱讀統計表等來督促、激勵孩子閱讀。
以上這些舉措能有效調動起學生和家長的積極性,在班級中營造濃厚的讀書氛圍,為下一步閱讀教學的有效開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李玉梅:如何讓學生讀好書
首先,讀書與評書相結合。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相較于長篇大論的讀書筆記,在評書環節可以讓孩子們將自己的所思所想記錄下來,可以是一個詞,也可以是簡單的一兩句話。
其次,陪伴與放手相結合。讀書的過程可以看作是磨煉心智的過程,需要持續性與連續性并重。孩子們從讀一本書到一套書,再到多種書多套書,閱讀的毅力和良好習慣必不可少。
再次,淺閱讀與深閱讀相結合。只有兩者相結合,才能促進學生層次化的發展。
最后,讀文字與讀生活相結合。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倡導“陽光閱讀”,即讀書不止于文字,而應該走出家門、走向自然。長時間閱讀文字會讓人產生倦怠感,“陽光閱讀”講究坦蕩的、熱情的、多元的、和諧的、恒久的閱讀,最終引導學生讀懂生活這本無字書。
生活就是語文,語文就是生活。愛默生提倡一種“創造性的閱讀”,這就是:把自己的生活當作正文,把書籍當作注解;聽別人發言是為了使自己能說話;以一顆活躍的靈魂,為獲得靈感而讀書。教師不管是在生活中還是在工作中,要用詩意和恬淡影響身邊的人。關于“悅讀”,還有如下兩方面的建議:一是分設低、中、高段,低年級孩子以形象思維為主,因此繪本類的圖書再適合不過;中高段的孩子要引導其從圖畫轉向文字,可以讀一些經典名著;高年級段則最好讀一些“磨腦子”的書,尤其是鏈接他們愛好和生活的書,如科技、文藝等,最能讓他們直接獲益。二是以平和的心態面對閱讀,少些浮躁之心,多些靜心閱讀;少些功利之心,多些長遠思量;少些說教之功,多些充分溝通。從“閱讀”到“悅讀”,孩子們將從書本中汲取智慧,用知識涵養自身,享快樂閱讀,過幸福人生。
●李琳:明確閱讀內容,發揮教育合力
明確讀什么——做到心中有數
在開展班級閱讀方面,小學低段建議以繪本為主;小學中段以童話、故事為主;小學高段可以讓學生閱讀一些小說;到了中學,可以引入一些具有深度的文化經典。如此循序漸進,增強閱讀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閱讀可分自主閱讀和班級共讀兩個方面。學生自主閱讀方面,教師的推薦書目要豐富,讓學生有多樣化的選擇,但要由學生自主選擇,教師不做硬性要求。推薦書目包括:安徒生文學獎歷年獲獎作品、名校的閱讀書目、科普類圖書、男孩系列和女孩系列圖書、年度十大童書、優秀的外國兒童文學作品等。可由教師推薦,也可讓學生推薦,好書共享。
班級共讀一方面要與教材的學習相結合。如學習《最后一頭戰象》,可拓展閱讀“狼主題”作品;學習外國文學名著單元,可拓展閱讀游記主題作品;學習童年單元,可讓學生拓展閱讀《城南舊事》《呼蘭河傳》《童年》等,如此使閱讀成為學習的有效補充。另一方面,班級共讀還要與班級現狀相結合。一是與閱讀現狀相結合,當班級閱讀水平處于初級階段時,要注重情節強、趣味性強的書;當班級閱讀水平步入較高階段的時候,就可以挑選一些層次高的書來共讀了。二是與班級學習狀態相結合。比如當學生學習狀態較浮躁的時候,就可以引領他們多讀一些詩歌、繪本、童話等,發揮其療愈功能。班級共讀還可以“跟風”閱讀,如師生共讀曹文軒的系列作品、沈石溪的《狼王夢》等,因為這些作品深受師生的喜愛。班級共讀肩負著對學生閱讀的指導作用,因此“跟風”閱讀一定要謹慎。
清楚怎樣讀——注重閱讀能力的提升
為更有效地開展閱讀教學,可開設班級閱讀課程。課程的組織方式可以作家為主題,如曹文軒、林海音等;也可以作品為主題,如狼主題、游記主題、童年主題等。課程內容則包括閱讀、做讀書筆記、辦手抄報、寫讀后感、上聊書課、情景表演、評價表彰等。
可以加強閱讀單的使用,每天20頁左右的內容,給出幾個問題供學生思考,如影響內容理解的關鍵詞語;對故事情節的把握;聯系具體語句感受人物(作者)的感情、態度、品質等;體會作者的寫作方法;批判性閱讀意識的培養(如你覺得這樣寫好嗎?你認同這個結局嗎等),從而讓閱讀有路徑可循。還可以按照一本書的閱讀順序,同學生進行話題式的聊天或開展微型講座,給學生以及時的閱讀指導,注重趣味性和實效性。
倡導親子共讀——用家長來影響家長
當前,從物質中尋求幸福、感受幸福的時代已經結束,全民閱讀能夠追求精神世界的豐盈和幸福,這不只是孩子的需要,也是家長的需要,親子共讀正是順應了時代的需要,教師有責任和義務推動親子共讀。
需要注意的是,在引領孩子閱讀方面,教師和家長要保持一顆平常心,淡化功利心,將閱讀置于為學生構建精神家園的高度來看問題,而不僅僅是為了讓孩子通過閱讀來提升某次考試的成績。閱讀是一個需要長期堅持的過程,當教師成為閱讀的受益者、對閱讀的作用深信不疑的時候,他才有面對質疑、面對挫折的勇氣,將這項工作堅持下去,因此,教師的率先垂范和持之以恒尤為重要。
●耿玉苗:班級星光大道——主題式閱讀分享會
讀書,能讓學生變得更優雅,更有智慧。與好書為友,與智慧同行,能夠使學生終身受益。那么,教師該如何引導學生愛上閱讀,感受閱讀的魅力和樂趣,讓學生把緊緊盯在電子產品上的目光轉移到經典的圖書上來呢?11年前,我開始了閱讀分享的探索,“主題式閱讀分享會”逐步成形。
主題式閱讀分享會,每周四下午一、二節課舉行,目的是營造書香氛圍,打造書香班級,使學生養成讀書的好習慣。每月分享主題根據教材單元確定,每次安排8-10名同學來分享自己的閱讀體會和收獲。
科學分組是召開分享會的首要一環,分享小組和非分享人員各有分工,保證學生的全員參與。
教師在組織閱讀分享會的時候,要特別注意如下事項:
首先,主持人要由學生輪流擔任,主持詞須獨立完成;其次,分享者要按照本月主題選擇內容;第三,采用晉級制度,進行民主投票,晉級選手準備參加月賽,月賽晉級后參加年度總決賽;第四,要做到“四定”,即定時間、定內容、定中心發言人、定地點,在固定的時間做固定的事情,久而久之使學生養成習慣,持之以恒,積少成多。
讓每個孩子養成讀書的習慣,學習型班級就能建立,進而就能帶動學習型家庭、學習型社會的形成,這是一位教師最大的功德。
●施金泉:指導學生課外閱讀兩法
一是建好班級圖書角。
無論是貫徹新課標精神的需要,還是滿足書香校園建設的需要,一些學校和教師都在班級建立了圖書角,有的還專門設立了圖書柜,存放一些供學生閱讀的課外圖書。
關于圖書角的書籍來源。來源渠道包括學校圖書室、學生貢獻、家庭捐贈等。學生借閱形式有以下幾種:學期初借閱,學期末歸還;班級同學交流分享等。
關于圖書角書籍存在的問題。圖書角存在的問題主要是圖書質量不高,其中作文大全、腦筋急轉彎、漫畫書等太多,而課標規定的課外必讀書、高雅的文學類書籍相對較少。究其原因主要是管理員缺乏遴選甄別意識、圖書優劣疏于把關、捐獻書籍不求質量照單全收等。這些可能會造成閱讀效益打折扣或反作用、誤導學生等不良后果,要注意克服和解決。
關于圖書角書籍的選擇。《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要求學生9年課外閱讀總量達到400萬字以上,閱讀材料包括適合學生閱讀的各類圖書和報刊,可選擇書目包括童話、寓言、故事、長篇文學名著、科普科幻作品等。
關于圖書角的創建途徑。
二是圖書漂流最有效。
圖書漂流,要讓每本圖書都漂流到每個學生手中,最大限度地發揮每本圖書的效益,保證學生的課外閱讀量,可采取如下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