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燕燕
每逢星期五,家長都高高興興地來接自己的孩子回家,也會借此機會和我交流一番。一次,當一個孩子的媽媽和我提到孩子還需要改進的問題時,這個孩子馬上表現出一副不耐煩的神情。據他媽媽介紹,這個學期孩子越來越不聽話了,遇到不順自己意的地方,就大發脾氣,全然不顧家長的感受。孩子被接走了,可我卻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家長因為工作忙碌沒時間陪伴孩子,就盼著周末來彌補自己的虧欠,什么條件都盡可能地滿足孩子。久而久之,孩子們得到的愛很多,卻根本不懂得付出。為改變這一局面,我想到了通過班隊活動,來引導學生感受“愛”, 了解“愛”,設計“愛”,實施“愛”,表達“愛”,展示“愛”,從而讓每個孩子都成為充滿愛心的陽光學子。
感受“愛”,了解“愛”
上述孩子的事情雖然是個人問題,但這恰恰說明了時下一個普遍存在的現象。于是,我結合學校少先隊大隊開展的“文明禮儀伴我行”主題教育活動,深入淺出地將讀本上的規范對隊員進行講解,同時還確立了“孩子與父母關系”的中隊主題活動,圍繞這個主題在中隊開展了“愛的成長故事”系列活動。結合校本課程,中隊組織討論,為隊員布置了一項實踐活動:利用雙休日的時間,了解身邊長輩需要得到的關心和幫助,并將了解的情況填寫在調查表格中。
設計“愛”,實施“愛”
周一隊員們都拿來了自己的調查表格,在分類整理中我發現大家的調查結果不盡相同,我決定利用下午的班隊會課召開以“設計愛”為主題的中隊會。
中隊會以隊員交流自己的調查結果為主線,在交流的過程中,我引導隊員們說:“爺爺奶奶其實并不需要你為他們做什么具體的事,他們更多的是需要別人的陪伴;爸爸媽媽需要有人分擔家務,需要有人關心。”接下來,隊員結合調查結果,分小隊圍繞“自己應該怎么做”這一主題進行討論。最后中隊將大家的智慧凝聚在一起設計“愛”。有的說給長輩沏茶,準備早餐;有的說收拾房間,洗菜做飯……隊員們設計的“愛”的方式多種多樣,我趁機鼓勵孩子們在接下來的國慶長假中實施“愛”,盡可能地做到耐心、細心和誠心。長假期間,隊員們都將“愛”化為具體的行動,而家長們也都盡心盡力地陪伴孩子參與并開展“文明禮儀伴我行”活動。
表達“愛”,展示“愛”
假期結束回校后,隊員們都情不自禁地交流起自己為長輩所做的事情:有的擇菜,有的做飯,有的刷碗,有的沏茶……隊干部們積極獻計獻策,向我提議記錄活動過程。于是在習作課上,我讓隊員將自己實施“愛”的過程記錄下來,從而再一次表達了孩子們對長輩的愛。孩子們情真意切的話語,讓我看到了他們的成長,而從家長們的一則則留言中,孩子們深深地感受到了自己的行動是多么的重要。一個孩子的媽媽感慨道:“孩子,你知道媽媽多么愛你嗎?可當你頂嘴的時候我又是多么傷心。不過現在你變了,我看到你能主動關心我們,給爺爺沏茶,幫爸爸擦車,為媽媽捶腿,我不知道有多感動。孩子,你真的長大了!”另一位家長這樣寫道:“孩子知道我這兩天很辛苦(帶著妹妹跑了幾趟醫院),她好像真的長大了,倒了一杯水遞給我,這在我記憶中還是第一次,很驚喜,很感動!”
對于孩子來說,文明禮儀其實就是通過日常生活中的點滴小事表現出來的,正如孩子們所說:“愛是媽媽給我削了皮兒的香芒果,愛是我幫媽媽擇的香芹;愛是星期天媽媽和我一起聊天,愛是我和爸爸的乒乓球家庭比賽……”總之,只要用心設計,用心發現,愛就無處不在。愿全天下每一個孩子都能夠心中有愛,向陽而生。
(作者單位:北京市東城區前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