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輝 李紹榮
摘 要:認罪認罰制度開展以來,開展過程中發現檢察工作中存在文書不簡化、事務性工作加大、證明標準該如何把握、如何把握精準化量刑等問題急需解決。
關鍵詞:認罪認罰;精準量刑;證明標準;文書簡化
2018年10月26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表決通過關于修改刑事訴訟法的決定,在刑事訴訟法中新增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從公布以來,全國檢察系統廣泛開展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各地在實踐中取得不少成績也遇到不少的問題。
一、認罪認罰制度開展的背景及意義
隨著社會和經濟的高速發展,我國刑事司法犯罪日益凸顯輕型化,全國多數地區危險駕駛、盜竊、交通肇事等輕型犯罪案件占案件總體半數以上,例如本院所在三明地區每年危險駕駛、盜竊、交通肇事等情形犯罪案件約占案件總數的75%。在優化辦案配置、節約司法資源、提高辦案效率和推行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以及實行司法員額制的背景下,完善刑事訴訟中的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提高訴訟效率,現實意義重大。同時對被刑事追訴之人來說,據此能夠獲得制度意義上予以肯定的量刑的優惠等從寬處置;對被害人來說,據此可以使合法權益得到更切實的保障;對證人來說,可以因此無需再出庭作證。對社會來說,因為被刑事追訴之人的認罪認罰,可以修復被犯罪破壞的秩序并減少戾氣。
二、認罪認罰制度開展中遇到的問題
(一)文書不夠簡化、事務性工作加大。隨著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開展,除了需要生成的原有訴訟文書,如審查起訴期限告知書、起訴書、送達回證之外,還需生成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告知書、認罪認罰具結書等,文書的工作量未得到簡化,反倒是增加。同時根據刑事訴訟法規定,在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案件,犯罪嫌疑人在沒辯護人的情況下必須有值班律師,同時簽署認罪認罰具結書時辯護人或值班律師必須在場,這樣導致本來只要提審一次就可完事的,變成需要提前約好辯護人或值班律師待提審結束后見證犯罪嫌疑人簽署認罪認罰具結書,若第一次辯護人或值班律師沒有空的情況下,辦案人員可能為了簽署認罪認罰具結書需要第二提審犯罪嫌疑人。
(二)認罪認罰的證明標準該如何把握。自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試點開展以來,各地關于認罪認罰案件的證明標準各不相同,各地的實踐情況大致可以分為兩種認定標準。
第一種,嚴格堅守法定證明標準,即辦理認罪認罰案件應當“遵循證據裁判原則,依照法律規定全面收集、固定、審查和認定證據,不得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愿認罪認罰代替案件的偵查、檢察和審判職能”。
第二種,相對嚴格的證明標準,即明確將認罪認罰案件的證明標準規定為“主要犯罪事實清楚,主要證據確實充分”,同時對證據的質量提出限制性要求,例如個別地區在適用速裁程序和簡易程序中對證明標準的要求進行降低,只要達到主要犯罪事實清楚及在證據裁判規則下排除合理懷疑即可。且在實證調研也發現,多數法官、檢察官和警察都主張降低速裁程序案件的證明標準。1
(三)如何把握精準化量刑。以往公訴工作主要任務是指控犯罪,多數檢察官對于是否構成犯罪定何種罪名有下大功夫去學習研究,在量刑建議方面較少學習,發表公訴意見時往往都不發表量刑建議或者僅發表刑法中規定的某個罪名的量刑檔。然而根據高檢院關于開展認罪認罰案件提出量刑建議的精神,要求公訴人提出的量刑建議的是相對精準及明確給出精確或者幅度相對較小的量刑建議,例如福建省要求判處一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罰的量刑幅度不能超過一個月。同時目前最高法和各省高級人民法院雖有制定量刑規范化文件,但目前規定的罪名僅有20、30種,若不在規范化文件中罪名該如何量刑也是一個問題。
三、解決對策及建議
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作為國家之上而下的頂層制度設計,對優化司法資源配置,提高辦案效率及修復被犯罪破壞的秩序并減少戾氣具有十分重大意義。對于上述存在問題筆者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第一,批量集約辦案并大膽對文書進行簡化,成立專門的輕微刑事案件辦案組,并配齊配強輔助人員,同時進行批量集約辦案,通過批量集約辦案將大量事務性工作統一辦理提高效率,同時辦案部門大膽對文書進行簡化,將相關訴訟告知文書簡化至一份文書中進行一次告知。
第二,應準守法定證明標準,在辦案過程中應全面收集固定證據、全面審查案件,雖然犯罪嫌疑人認罪,但沒有其他證據,或者認為“事實不清、證據不足”的,應當堅持‘疑罪從無’原則,依法作出不起訴。同時對常見罪名進行證據分析,制定相關罪名證據指引輔助辦案人員把好案件的事實關、證據關。
第三,轉變辦案理念強化量刑建議的運用,轉變辦案人員的辦案理念,加強量刑建議方面培訓,提高辦案人員的運用量刑建議的能力。同時對于未在量刑規范化出現的不常見罪名,應加強與法院關于該罪名量刑建議的溝通,是兩家達成一致的量刑。
注釋:
根據廣東工業大學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項目課題組2017年3月就廣東地區速裁程序試點效果進行的問卷調查,72%的法官、69%的檢察官、88%的警察都對在速裁程序案件中降低證明標準持贊同態度(參見吳月紅:《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控制若干問題研究》,載《2017年度中國刑事訴訟法治與司法改革高端論壇論文集——完善刑事訴訟中認罪認罰從寬制度》,重慶,2017年6月,第184頁)。2016年中國政法大學課題組就速裁程序試點效果進行的問卷調查結果與此類似(參見前引[7],陳瑞華文,第40頁)
作者簡介:
王輝(1990.4—),男,福建沙縣人,大學本科,沙縣人民檢察院,檢察官助理,研究方向:刑法學。
李紹榮(1977.11—),男,福建沙縣人,大學本科,沙縣人民檢察院,一級檢察官,研究方向:刑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