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
個人都是學業能力相差無幾的人,那么崗位只有一個,那么就要必然淘汰9個人。10個都是人才,如果其他9個人因為喪失了這次就業機會而沒再找到更好的就業崗位,是不是耽誤了人才?前提是10個人相差無幾,這個情況是很常見的。為什么現在大學生就業難?更多背后的是社會崗位的制約,畢業生多,崗位少,必然會造成人才積壓,而這部分人才何去何從?我們不否認自身問題的存在性,畢竟崗位還是擇優錄取,但是我們更多的要考慮,如果這樣下去讀大學還有多大意義?會為大學生帶來多大的心理負擔?能考上大學并順利畢業,這本身就是對大學生的肯定,如果一個人他連在社會生存的機會都沒有,那么大學對任何人來說還有什么更多的意義呢?每年有多少大學生從學校畢業,又有多少大學生真正找到了自己滿意的工作,有多少大學生能真正地為國家服務?如果不能的話,國家培養大學生還有什么用?也社會制約著大學生的就業,如果說是自身問題,那么,10個人競爭一個崗位,假如這10許大學生的能力有差別,但我們也不否認在當今的教育體制下畢竟還有很多東西不夠完善,教學的環境,軟硬件設施,師資力量以及社會實踐的參與程度等。這些都在相當程度上制約了大學生在校期間的能力培養。這不也是一定程度的社會因素么?有多少大學生報國無門,有多少大學生懷才難遇?很多人才也會往往被埋沒在擁擠的人群當中,社會的某些腐敗現象,個人歧視也嚴重限制了人才的發掘。當人才不能學有所用的時候,心理調節能力差的人也許會墮落下去,甚至會放棄自己的理想混日子,這樣的人不是沒有,那這又是不是僅僅的個人問題呢?當然自身問題嚴重的人必然會被社會淘汰,但是我們更多的是不是要關注這些在課堂里書本中奮斗十幾年的人呢?難道到頭來讓他們說:“念不念書沒什么用,反正都是失業”么?固然現在是弱肉強食的社會,但是對于那些“白白”奮斗了這么多年的大學生,我們是應該冷嘲熱諷,還是報以關懷的態度呢?社會是不是更多的要有些人道主義呢?
就業難的分析:
大學以基礎設施和師資為依托,以大學精神為共同愿景,在識別和提供優勢的知識體系中培養專業人才。衡量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指標之一就是學到了什么、掌握了什么、學會并轉化成為自己生存發展的能力是什么。在對近2000多名已畢業的大學生調查,30%的學生反映,在校學習的知識離市場需求較遠;30%的學生認為所學知識沉舊,要想在所學專業掌握更前沿的知識,還得自己通過上網、到書店、去企業、進圖書館、聽講座來補充新知識。據國內一所較為知名大學計算機和外語兩個專業學生抽樣調查反映,部分教師的實際知識占有量不如應屆的學生。計算機專業學生講,摩爾定律9個月一個周期,不到社會上學習,畢業后所學知識多數都過時了。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大多數學生反映,在校學習多數精力都應付考試,考試結束后,知識都忘得差不多了。上大學學什么,讀大學讀什么,多數大學生都沒思考過這個較為深層的問題。農業經濟時代人們就業靠體力,工業經濟時代就業靠技能,知識經濟時代人們就業靠知識轉化率的高低,大學生在市場中與各群體人在一個平臺上競爭崗位,核心競爭力是學得多、學得快、轉化率高。當代大學生要學會鑒別知識(哪些是基礎知識,哪些是應用知識,哪些是當今世界前沿知識),敢于拋棄知識(篩掉過時知識、垃圾知識),善于轉化知識(把握知識點,形成量到質的轉變),用智慧統帥知識才能在現實社會中靠自己的實力生活。
原因一 畢業生人數增加,就業簽約率下降。
據中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就業促進司的調查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高校畢業生的人數將超過600萬,為近年來高校畢業生人數之最,加上往年畢業而未能就業的高校生,今年的就業大軍高達1000多萬人。截至2019年3月10日,廣東省普通高校本科生畢業生簽約率為7.61%、專科畢業生的簽約率為8.43%、畢業研究生的簽約率為14.87%,相比去年同期下降了50%以上。
原因二 學生就業渠道不暢
目前的就業渠道無非是學校推薦、熟人介紹、校園和社會的招聘會、人才或就業網站、報考公務員,服務西部等。但是,學校推薦一般是學生干部或成績突出者才有機會;報考公務員受專業、志趣、是否黨員限制,這些只適用于特定人群。對大多數人來說,網站和招聘會才是最主要的就業渠道,還不能滿足畢業生的需求。
原因三 企業用工制度不合理
記者采訪發現,一些私營企業用工制度極不合理,不但不和員工簽訂勞動合同,而且社會保險、養老金、公積金等一系列社會福利也沒有。另外,起薪較低,升幅不大,并伴有苛刻的罰款制度,讓大學生確實受不了。同時,用人單位還設置經驗、性別等障礙拒絕應屆畢業生。拒絕的理由有動手能力差、需花費培訓費用、穩定性不高等等。用人單位在招人時追求實用和低成本,存在眼光短視和心態浮躁的情況。
原因四 高校專業設置錯位
一些大學的專業及課程設置有較大盲目性,專業趨同現象十分嚴重,造成供給嚴重大于需求。一些學校仍然沿襲傳統的應試教育的教學方式,培養出來的一些學生高分低能。不少學校專業劃分過細,難以跟上市場變化的步伐。一些高職、高專教育專業缺乏特色,培養出來的學生理論功底不系統,應有的動手能力也不強。而用人單位對應聘者的實際操作能力、適應工作環境變化的能力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
原因五 學生缺乏就業培訓機會
不少企業拒絕承擔大學生就業后的“在崗培訓”費用,招聘中普遍要求有“數年工作經驗”。事實上,一個理工科畢業的大學生,需要在畢業后的工作崗位經過一定時間的繼續學習,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工程師。要達到這一要求,只能是大學生個人和家庭承擔,而如果把“在崗培訓”轉移到學校里面去完成的話,在時間和金錢上都將是非常不經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