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閱讀課是高中英語教學的重要課型。在實際教學中,傳統的閱讀教學模式影響了教學質量,阻礙了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基于此,本文結合筆者實踐教學經驗,對運用多媒體優化英語閱讀教學模式深入探析。
【關鍵詞】多媒體;閱讀教學;教學模式
【作者簡介】張華,陜西省丹鳳中學。
閱讀是通過視覺感知文字的音、形、義而直接獲取信息,培養英語思維能力的有效途徑。閱讀課在高中英語教學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在實際教學中,由于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一支粉筆,一張嘴,一塊黑板”的傳統信息傳播方式仍居主流,極大地影響了閱讀教學質量,阻礙了對學生能力的培養。
為了適應素質教育,進一步深化英語課堂教學改革,筆者嘗試運用多媒體,優化英語閱讀教學過程,構建新型教學模式。現就近幾年教學實踐,從以下幾個方面贅述,以期拋磚引玉。
一、優化導入環節,誘發閱讀欲望——初步感知課文,進入教學情境
心理學告訴我們:一節課的開頭是學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時候,也是教學導入的最佳時機。多媒體具有視聽結合、聲形并茂、形象直觀的特點,能夠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使導入環節巧妙自然。教師合理運用電教媒體,不僅能優化導入環節,又能誘發學生的閱讀欲望,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我在教授外研必修5 Module6 Saving the Antelopes閱讀課時,用多媒體播放視頻電影《可可西里》片段:藍天白云,廣袤無垠的可可西里草原,漫步嬉戲的藏羚羊......學生被動人的畫面,優美的音樂所吸引,由衷的贊嘆大自然的神奇、和諧與美,這時畫面突然切換:一只只被肆意獵殺的藏羚羊,一張張被剝開的羊皮,一顆顆血淋淋的羊頭......這一系列催人深思、令人痛心的畫面深深觸動了學生,引起了強烈的共鳴,當學生們的多種感官都得到調動時,畫面戛然而止,我適時讓學生回答播放視頻前設置的問題:What can you see in the video?What happened? What’s your opinion about it?What should you do?在學生們回答問題的同時,不僅輕松自如的導入課題,而且使他們的閱讀積極性空前高漲,順利進入while-reading階段。
這樣導入不僅奏響了閱讀教學的序曲,而且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即運用已有的社會認知或認知結構對閱讀內容進行預測,誘發閱讀興趣和期待,讓學生初步感知課文,進入教學情境中,為閱讀課的順利進行做好鋪墊。
二、優化閱讀教學重心環節——整體感知,理解課文,深化教學內容,培養學習策略和學習能力
教學活動中的重心,即重、難點環節的處理通常是一節課成功與否的關鍵。閱讀教學中重、難點的處理方式千變萬化,但無不突出一點,即:利用“讀”對課文信息的整體輸入及對課文的整體理解,引導學生閱讀文章、查詢信息,訓練閱讀方法和技巧,培養學習能力。電教媒體以其獨特的直觀性,使學生直接獲得信息并協同大腦進行信息加工處理,可以立竿見影地為課堂教學排疑解難,使他們茅塞頓開。
如我在教授Music一文時,在確定閱讀重、難點——音樂的分類及內容后,我利用多媒體,首先播放英文歌Yesterday once more,復習American country music,由此引入話題How many types of music are there in the world?讓學生帶著這個引導性問題,了解文章大意,回答True or False statements;第二次閱讀時播放中國傳統名曲“二泉映月”,印度名曲“拉茲之歌”及爵士音樂,并設置問題What types of music are they?讓學生讀課文,理解語篇,回答“Wh-”questions;第三次閱讀前,播放同課文內容相符,配有音樂的鏡頭——“街頭擊打罐制樂器的黑人演唱者,翩翩起舞的印度少女,彈奏樂器的爵士樂手”,給出Multiple choices,適當增加難度,使學生對語篇有更深層的理解。這樣借助多媒體,通過scanning,skimming,detailed-reading幾個環節,讓學生查找信息,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該方法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感性認識,充分調動了學生思維的積極性,使其始終處于積極參與,自主學習,主動探究,交流合作,發現問題,主動解決問題的活躍狀態,實現了對文章的整體感知和深層理解,形成了有效的學習策略,提高了用英語獲取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以及運用英語思維和表達的能力。
三、優化讀后鞏固環節——拓展思維,遷移創新,建構語篇,培養綜合運用能力
課堂教學的雙邊活動過程,實質是一種直接或間接的不斷的反饋過程。對于閱讀教學的鞏固環節,這種反饋活動就是在學生全面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語篇內容后,需要把獲得的知識進行遷移和運用過程。利用多媒體可以優化這一環節,收效頗高。
如我在教授The Violence of Nature閱讀課時,在Post-reading環節,適時播放“汶川地震”視頻片段,并設計了一個小組探究活動——模擬現場采訪,報導汶川地震,旨在引導學生更深刻地認識大自然的暴力,樹立戰勝災難的信心,培養語言建構能力。
學生在視頻畫面的刺激和及任務的驅動下,與小組成員交流合作,靈活的運用了課文中呈現的詞匯、句型,并將信息快速重組、融合,順利完成任務。他們各抒己見,紛紛得出如下結論:
As long as there is hope, one should never give up.
When disaster struck, help came from all sides.
When people are unified with a single will, they are as strong as city walls.
既升華了主題,又使學生的思想得以啟迪,創造力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都得以培養。
綜上所述,在閱讀教學中,適時、適度、適當運用多媒體,不僅可以改變傳統教學模式,極大地豐富課堂教學手段,而且集聲、光、形、色、影于一體,將教學信息轉化為鮮明的視覺、聽覺形象,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從而實現閱讀教學的最優化。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