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麗琴 謝麗萍 王佼曼 陳彥君
【摘要】隨著中國傳統飲食文化和傳統中醫文化走向國際的進程加快,藥膳也越來越受到國際友人的青睞,近年來中醫藥膳吸引了無數國際養生家,國際美食家和國際跨文化研究者的目光。為了讓中醫藥膳走出國門,走向世界,我們亟待提高中醫藥膳的英文翻譯水平,提高其規范化和國際化水平。近年來,藥膳療法以其安全性、健康性及無副作用性,受到世界友人廣泛關注,并成為大眾醫療保健康復的重要手段和普遍需要,但是因為藥膳的英譯版本林林總總,暫時還未有一套系統化規范化的英譯版本,加之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性,中醫藥膳的許多英譯版本讓老外晦澀難懂,時常引來諸多誤解和笑話,嚴重影響了國內外人士對中醫藥膳的理解和接受程度,為此,本文將著重從藥膳食材翻譯和藥膳名稱兩方面進行跨文化翻譯處理,力爭消除西方受眾對中醫藥膳在文化層面的誤會,從而加強中醫藥膳跨文化交際的效度。
【關鍵詞】中醫藥膳;食材;名稱;跨文化
【作者簡介】黃麗琴(1982-),江西中醫藥大學,講師,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謝麗萍,王佼曼,陳彥君,江西中醫藥大學。
一、藥膳的由來
中醫藥膳是為了防病治病、康復保健、養生延年而開設的一門實用型學科,通過系統的中醫理論指導研究中藥與食物結合,中醫藥膳是中醫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中醫藥膳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目前在我國方興未艾,為此,有許多人還不知何為藥膳。通俗來講,藥膳是通過中國傳統烹飪技術將藥材與食材進行有機結合的產物。但由于中西方文化差異,西方人認為,人在沒有生病的情況下是無需吃藥的,為此,如何讓西方人接受“藥膳”,首先就應該解釋清楚“藥膳”中的“藥”與西方人骨子里的“藥”是兩碼事,簡言之,這種“藥”是一些營養價值高且具有防病、治病、強身健體的動植物的統稱。藥膳跨文化翻譯主要包括藥膳食材翻譯、藥膳名稱翻譯、藥膳烹飪方法翻譯及藥膳功效翻譯四部分內容。
二、藥膳食材翻譯
縱觀中醫藥膳翻譯的資料,主要的難點之一在于藥膳名稱及成分中涉及到的專業術語如何用目標語表達出來,從現有的藥膳翻譯資料來看,藥膳方劑很多,涉及到的烹飪方法也需要一定的營養學常識和中醫藥知識,這就要求我們在掌握中醫藥膳理論基礎的同時科學應用規范化的翻譯理論和方法。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共有藥用植物11140余種、藥用動物1580余種、藥用礦物80種,其中用于藥膳制作的常用中藥材資源種類多達300余種。中醫藥膳的原材料選擇上,受中華幾千年文化、歷史、飲食習慣的影響,西方人對于一些野生動物的食材難以接受,最為常見的藥膳食材有蛇膽、鹿茸等。
更有甚者,像許多動物的內臟也是藥膳的食材來源之一,對于受眾的西方人來說,如何克服他們心理障礙,成了翻譯的核心。多數西方人不理解中國人為什么吃動物內臟和動物生殖器官,但是站在醫學與營養學的角度,多數動物的肝、肺、心、腸等,富含鈣、鐵、鋅等營養元素,是中國老百姓餐桌上美味佳肴的主材料。考慮到中西方文化差異,藥膳翻譯在策略上除了要靈活處理直譯,意譯,音譯之外,同時要做好翻譯的歸化和異化處理,要求譯者在使用歸化策略幫助西方受眾了解藥膳基本信息的同時,兼顧適當的異化策略來傳達藥膳本身的文化底蘊,從而真正毫無保留地傳播我國藥膳文化。
藥膳名稱翻譯:另一方面,如果藥膳中出現過多生疏的藥材名稱,西方受眾缺乏中國人相應的文化意象,他們非但不會欣然接受,反而會因生疏的原因避開這些菜肴,其次,不是所有的中藥材都有相匹配的英文名,如天麻燉雞就被譯為stewed chicken with herbs,所以藥膳中很多中藥模糊的翻譯成“herbs”(藥草)。保證藥膳名稱譯為目標語達到譯語的間接性的同時,必須保證譯名的有效性。譯名中或譯名之后最好是能告知譯名受眾,食用該藥膳后可能帶給食者的諸多益處,這樣就可以達到藥膳的跨文化交際翻譯的效度。
由于中西文化差異,藥膳名稱里也需要對一些禁忌進行藝術處理。像“天麻乳鴿”這道藥膳,在西方文化里,鴿子受法律保護,鴿子更是人類的好朋友,如果直譯的話,西方受眾絕對接受不了,為此我們可以巧妙的譯為:Stewed Captive Pigeon with Tianma (with the function of adjusting cerebral nervous system, relieving pressure and improving sleeping quanlity),正是使用captive一詞加上括號內的功效補充翻譯,做到寫意翻譯與寫實翻譯有機雜糅,展示給西方受眾原語菜肴名稱中包含著的深厚的中華文化底蘊。
三、結論
就目前中國藥膳食材和藥膳名稱的對外跨文化翻譯,筆者以為,因為中西方文化中關于“藥、食”理念的巨大差異,藥膳作為中藥資源的延伸,秉承“三分醫藥七分養”、“藥補不如食補”的觀念,為了系統、全面的體現中國藥膳所特有的美食風味和藥理功效,我們除了譯出菜肴食材、名稱和烹飪方法后,更應在藥膳的功效上多下功夫,即采取“直譯+釋譯”、“歸化+異化”的翻譯策略,讓西方受眾欣然接受中國“藥食同源”的理論,同時發展并普及中國藥膳,使中國藥膳在世界餐飲領域不斷發揚光大,真正實現中國藥膳大眾化、產業化和國際化。
參考文獻:
[1]程亞琴.醫院營養科開展中醫藥膳食療初探[J].健康大視野, 2013,21(12):551-551.
[2]李釗華.早期糖尿病中醫藥膳食療效果研究[J].環球中醫藥, 2013(z2):54-54,55.
[3]劉慶元,歐吏秀,吳新民.中醫藥膳食療對糖尿病患者生存質量的影響[J].按摩與康復醫學,2014(9):158-158,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