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國青 崔文麗



摘要:新疆廣匯清潔煉化有限責任公司1000萬噸/年煤炭分組提質綜合利用項目,炭化爐間冷塔出口溫度高會增加煤氣風機負荷,造成煤氣系統阻力大,嚴重影響到全系統的安全穩定運行。
關鍵詞:炭化爐;間冷塔;技改;應用
一、概述
新疆廣匯清潔煉化有限責任公司1000萬噸/年煤炭分級提質綜合利用項目,年產提質煤510萬噸、煤焦油100萬噸/年和8000噸硫磺。本項目由中鋼集團鞍山熱能研究院設計,于2014年10月建成投產。該項目充分利用哈密淖毛湖當地豐富的煤炭資源進行低溫干餾,以提取煤焦油為主,副產荒煤氣、提質煤、硫磺。焦油外送至新疆信匯峽清潔能源有限公司年產120萬噸粗芳烴加氫項目和新疆宣力環保能源有限公司年產50萬噸粗芳烴加氫項目,荒煤氣外送至哈密廣匯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年產40萬噸乙二醇和新疆宣力環保能源有限公司,硫磺送至新疆廣匯陸友硫化工有限公司年產1萬噸二甲基二硫。褐煤干餾采用內熱式直立炭化爐(表一)。炭化車間分為一二三系列,每個系列24臺炭化爐,其中每個系列配套8個間冷塔。
本公司炭化爐為內熱式炭化爐,每座炭化爐有3個炭化室,每個炭化室設置4組排焦系統,每組排焦系統之間用花墻隔離,花墻內設置兩條氣道,每條氣道設置一對燒嘴,每座炭化室設置24組燒嘴,單臺炭化爐容積為360m3。按照原料煤容重0.8t/m3計算,單臺炭化爐有效容積所需煤量:280噸。
原料煤由備煤輸送皮帶送至煤倉,通過煤倉出料口棒條閥送至炭化爐上料皮帶,通過犁式卸料器的起落控制皮帶上的煤分別進入炭化爐上料倉。上料倉中的煤經電液滾筒閥入爐后緩慢向下移動至干燥層,煤中大部分外水被析出;繼續下移至預熱層,被600℃左右的氣流預熱,原煤中外水完全析出并有部分揮發分析出,原煤少量碎裂;原煤繼續下移至干餾區,被高溫氣體加溫,在干餾區原煤內水、揮發分大分部析出,絕大部分原料碎裂,原料被干餾成為提質煤。提質煤繼續下移至降溫區,被氣道來的煤氣與空氣混合氣、熄焦水產生的蒸汽冷卻至350℃左右;提質煤繼續下移至熄焦區,被熄焦氨水間隙噴灑降溫至150℃,經撥料閥、排焦閥進入刮焦槽,根據排焦箱提質煤溫度可繼續噴灑氨水,提質煤降溫至70℃經刮板機送至貯焦斗,再由貯焦斗下部輸焦皮帶輸送至焦棚貯存。干餾過程中產生的荒煤氣(含水蒸汽和焦油),經上升管、橋管進入集氣槽,在橋管和集氣槽內經熱氨水噴灑初冷后進入直冷塔、間冷塔、電捕焦油器,由煤氣風機加壓后送至煤氣總管,一部分荒煤氣做為炭化爐干餾熱源回爐燃燒,另一部分送至脫硫單元處理后去氣柜貯存,然后再由煤氣加壓風機送至燃氣鍋爐生產蒸汽。
二、間冷塔存在的問題
間冷塔是焦化行業廣泛使用的換熱設備,承擔著荒煤氣冷卻、煤焦油和氨水冷凝以及除萘的的多重任務,是煤氣生產中的重要環節。間冷塔循環水走管程,煤氣走殼程。冷卻水又分為一段冷卻水和二段冷卻水,一段冷卻水在初冷器上半部分循環;二段冷卻水在初冷器下半部分循環。來自直冷塔的煤氣在間冷塔里降溫,使出間冷塔的氣體溫度在設計指標范圍內,但是實際運行期間間冷塔達不到設計降溫效果。
炭化爐裝置運行期間,每個系列的副產荒煤氣量達到50-60萬m3/h,來自直冷塔60℃的荒煤氣,進間冷塔入口,經循環水降溫后,間冷塔荒煤氣出口溫度在43℃左右(表二)。因荒煤氣溫度、焦油、塵含量較高,引起氣體膨脹,致使荒煤氣中攜帶著大量飽和蒸汽,導致間冷塔有效過氣量很少,達不到設計要求,不能滿足炭化爐滿負荷運行需要;另外因荒煤氣系統阻力大,對后系統電捕焦油器、煤氣風機、脫硫乃至全系統的安全運行造成很大的威脅。
基于上述原因,結合間冷塔設計技術要求及生產實際,對間冷塔進行設備結構改造及冷凍水技術改造。
三、間冷塔技術改造
結合鼓冷工段冷熱環池和直冷塔等改造,計劃對間冷塔進行技術改造,由目前一段式串聯運行改為兩段式并聯運行,減少單段氣量和行程,從而降低流速及阻力。具體方案:在間冷塔中部人孔處增加隔板,將上下兩段隔開,再在上下兩段分別增加煤氣進出口。
循環水冷卻改為循環水+冷凍水方式冷卻,即兩段上部仍保持為循環水,兩段下部加冷凍水,從而達到電捕焦油器最佳入口溫度。增加間冷塔內部氨水螺旋式噴頭數量,致使氨水在間冷塔內均勻分布,加強對荒煤氣中的焦油洗滌,另外對間冷塔的水氣管線做相應變更。
四、改造后運行效果
改造后,通過實際運行數據分析,降溫效果非常顯著,間冷塔出口溫度明顯降低且運行較穩定(如表三)。
從表三中可以看出,間冷塔出口溫度穩定在設計指標范圍內(25℃-28℃);間冷塔出口溫度降低,荒煤氣中水霧量減少,不僅提高了間冷塔換熱效率,降低了煤氣風機,而且提高了設備安全運行系數。目前全國較大的焦化行業均有間冷塔設備,當出現此類問題時,可以借鑒本技術改造進行提高企業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郝臨山 潔凈煤技術, 化學工業出版社出版, 2005
[2]崔永章,史永征,陳彬劍 燃氣氣源,機械工業出版社出版,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