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婷婷

關鍵詞:初小銜接;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學
一、背景
布魯姆(B〃Bloom)美國教育心理學家,于1956年聯合M.D恩格爾哈特等人出版編寫了《教育目標分類學,教育目標分類法,手冊Ⅰ:認知領域》。該理論認為“教育目標是指預期的學生學習結果”。布魯姆把教育目標分為認知、情感和動作技能三個目標領域,并按照由低到高、由簡到繁的順序把每個目標領域再細分為多個層次和水平。該目標分類框架能幫助教師了解并組織目標,并能將其更容易地付諸實踐,幫助老師組織適當的教學內容,設計有效的測評任務和策略,確保教學和測評具有高度一致性。
浙江地區教材版本不同,導致初小銜接部分的知識出現“重復”、“交叉”、“超前”“缺失”等問題。因此教師在初中教學過程中應注意到學生已有水平和初中教學目標間存在的差異,制定合理的目標完成教學。
二、初小銜接學情分析
(一)教學目標對比分析
初中階段“溫度”相關目標與小學目標部分重復,如溫度的意義、單位、溫度計的讀數與使用。部分目標在小學階段基礎上得到了提升,如小學要求“了解常用液體溫度計是利用玻璃管內液柱高度隨溫度變化來測量溫度的”這是基于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的思維習慣提出的,到了初中我們將目標提升為“知道溫度的測量原理”以適應初中階段學生的思維發展特點。
(二)初小銜接教材內容對比分析
小學教學內容將工具和測量分為兩個課題,初中則囊括在一個內容中,知識內容更加集中,但初中教材中有近一半內容與小學重復。初中教材中涉及的“溫度計原理”“攝氏溫度的規定”這兩方面內容則是對小學內容的延伸。要求學生具備更高的思維,理解理解測量工具的原理及測量標準的制定過程,體現了對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
(三)目標分類,促初小銜接
知識與技能:
1.知道溫度的概念,溫度的單位。
2.知道測量的意義。
3.知道溫度的測量原理4知道體溫計結構特點。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分析溫度對物體的影響,利用轉化法建立測量溫度所需的模型。
2.通過設計并制作一個溫度計,滲透steam思想,培養動手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
3.通過討論自制溫度計差異,提出溫度計改良方案,學會在科學中應用數學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在活動中能積極大膽地闡述自己的發現,養成思考的好習慣。
2.能熟練掌握溫度計的使用方法。
STSE:通過各種溫度計的認識,結合科學史及現代先進溫度計的了解,體驗科學、技術對社會的積極作用。
三、教學片段:
片段一:溫度計原理
師:剛才我們用感官初步判斷A杯比B杯冷,這是一個定性的判斷。那你有沒方法判斷A具體“冷”到什么程度?
生:用溫度計。
師:要用工具測量溫度,必須得先知道物體的溫度變化會帶來哪些影響,請分析材料,談談如何利用這些影響制作溫度計。
(設計意圖:小學階段學生已經模糊知道溫度計原理,但不理解測量的意義。
本環節通過圖表分析,讓學生理解為何要對溫度進行測量,以及普通溫度計最終選擇“熱脹冷縮”為制作原理的理由。為后續溫度計制作做好理論準備。學生在這環節初步接觸轉換法。)
片段二:溫度計制作
活動2:利用簡單的工具自己制作一個溫度計。材料為玻璃瓶1個,橡皮塞1個,小導管一個,紅墨水若干,燒杯,學生自帶的其他器材。
討論1:為什么自制的溫度計也能粗略比較出兩杯液體溫度高低? ? ?生1:...
討論2:如何讓拿有不同溫度計的人能方便交流? ?生2:...
討論3:為什么同樣的溫度,不同溫度計液柱變化的量不同? ? 生3:...
討論4:針對你設計的溫度計你有哪些改良意見? ?生4:...
評價:標準大氣壓下,一支無刻度的溫度計放在有刻度的尺子旁,溫度計在冰水混合物中水銀柱在6毫米
處,沸水中水銀柱在206毫米處,則溫度計水銀柱為100毫米時的溫度是 ?( )
A.100 ℃ ? ? B.50 ℃ ? ?C.47 ℃ ? D.48.5 ℃
(設計意圖:小學階段學生學生已經接觸過不同類型的溫度計,知道溫度計的一般結構。通過本活動,學生親歷溫度計的設計、制作、改良。能深刻理解“玻璃泡要大,玻璃管要細”的設計智慧,以及這樣設計對靈敏度的影響,為后續“最小刻度”“量程”概念及不同場景下溫度計的設計區別的教學打下基礎)
四、案例反思
(一)目標分類,明確初小銜接什么值得學生學習。
奧蘇貝爾曾說過“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教育心理學還原為一條原理的話,我將會說,影響學習的唯一的重要的因素是學習者已經知道了什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首先得了解學生處在什么發展水平,也就是知識水平和能力水平。例如本節教學內容中若教師對小學教材不熟悉,很可能也會采用“判斷冷熱水”引入,再講讀書,進而講溫度計操作,將大量時間花在了學生已經知道的知識上。
在有限的學校和課堂教學時間內,什么值得學生學習?是幫學生獲得更有價值的知識和更高水平的認知能力。我們可以借助更復雜的認知過程去幫助實現較為簡單的目標,進而獲得高階思維能力。本案例在幫助學生理解溫度計原理方面采用STEAM思想讓學生通過設計制作溫度計,學生在活動中自然領會溫度計原理,并獲得應用數學能力,表達與交流能力等高階能力。
(二)目標分類,幫助教師讓學生進行高層次學習
目標的精確分類,能使教師明確哪些目標可以放棄,哪些目標可以略講,哪些目標需要強調、哪些目標需要提升。同時知識的類別和認知過程的方式常常有一定的聯系。比如“回憶”常用于事實性知識,“理解”常用于概念性知識,“應用”常用于程序性知識。而復雜認知過程常能幫助學生實現“較低層次”目標。例如在“溫度計使用”這一應用型的程序性知識里就包含“溫度計讀數”這一簡單目標。
(三)目標分類,有助于設計合理評測方案
教師測評學生基本出于兩個基本原因:1.監控班級學生實時的學習狀態。2.在一段時間后了解學生的學習成果。本案例中基于每個環節教學內容的不同,在教學單元完成時均及時給予評測,這種形成性評價有助于教師及時了解孩子在學習過程中暴露的問題和展現的優點,使得教師能及時調整教學策略。整節內容完成后又再次給予測試評價即課后練習,這里相當于是一次終結性評價。課后作業部分再次要求學生了解伽利略溫度計,教師根據學生反饋了解學生對知識的遷移和應用情況,這又是一次形成性評價。
(四)目標分類,有助于確保目標、教學和測評一致,實現有效教學
目標分類使得教學過程可操作,可觀察、可測量。使得教師可以看到學習的過程和結果,幫助學生在知識層面和技能層面均能實現精準、有效的初小銜接。
參考文獻
[1] ?洛林.W.安德森(Lorin W.Anderson).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7:19-199.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初中科學課程標準(2011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