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素紅
摘? 要:比較閱讀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培養學生的遷移活用能力,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評價鑒賞能力。
關鍵詞:比較閱讀;發現差異;開拓思維
張壽康先生指出:“比較閱讀是增長智力、提高能力、增益知識的重要方法之一。對語文教學來說,開展比較閱讀的訓練是有效提高學生思想素質,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此話比較全面地概括了比較閱讀在閱讀教學中的作用。下面我來談談自己的幾點看法:
一、比較閱讀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
閱讀中的理解能力,是指讀者把感知的閱讀材料聯系起來,利用原有的知識和經驗,把握文章含義的能力。它是閱讀能力的基礎和核心,這種能力的提高與比較閱讀操作密切相關。通過同類事物的比較,有利于幫助學生發現各種變式事例中同類的共同本質特點和存在的差別,從而形成概念,促成理解。理解能力,首先是準確理解詞和句,辯詞、句是其重要的方法,通過比較法去讀解、品味是最有效的方法;其次是理解篇章的能力。比如引導學生理解一篇文章的段落結構,常常是在段和段之間的比較閱讀中去理解特定的內容和表達上的特色。如《故鄉》中閏土的中年形象和少年形象,通過比較閱讀,學生理解了前后變化的原因是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殘酷壓榨給中國農民造成的災難,使學生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其樂無窮的百草園”和“枯燥無味的三味書屋”,通過比較閱讀,使學生理解了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本文表現兒童天真活潑的性格,喜歡自由快樂生活的心理和對大自然的熱愛,含蓄而深刻地批判了束縛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的封建教育制度。所以說,通過比較閱讀,可以達到理解文章的內容,寫作特點等方面的目的。
二、比較閱讀能培養學生的遷移活用能力
閱讀中的遷移能力,是指讀者在以為閱讀中吸收了各種知識,根據閱讀當前需要而靈活提取運用的能力。這種能力的形成,標志著學生的閱讀操作已達到了“會學”的境界,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的比較閱讀,能有效地促進遷移活用能力的形成。首先,比較閱讀中的異中求同,由新讀課文中知識點到已讀課文中尋找類同點。先前的學習同后來的學習之間包含著同一要素越多,遷移就越容易發生。其次,比較閱讀是一個分析與綜合、概括與歸納中較復雜的思維過程,往往是在知識的遷移中進行的。經驗表明,對兩篇以上的文章進行比較閱讀,總是要運用以往閱讀中獲得的有關讀寫知識和方法,求得深解,探得其規律。從這個角度說,比較閱讀能力本身包含著一定的遷移能力,兩者存在著相輔相成,互為促進的內在聯系。因此,要培養閱讀遷移能力,經常引導學生進行比較閱讀是一種重要的、最有效的教學方法。
三、比較閱讀能培養學生創造思維的能力
比較閱讀的主要方法是求同比較和求異比較,因而,它的一個突出作用就是能直接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求異比較是高層次的比較閱讀,通常是將作者、體裁、題材、思想內容、寫作方法、立意、篇章結構等,某一方面相同而其他方面相異的兩篇文章對照閱讀,發現差異,體會特色,探尋新穎。學生也常常會在“差異”中發現問題,引發多向求異思考,知道為什么“同”中會有這么多“異”。這樣就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而發散性思維是創造性思維的主要特征之一。
學生通過比較閱讀,開拓學生思維的空間,從原先的“無疑求異”思維層次發展到“探疑求異”的思維層次,能體現出閱讀教學“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發展創造力”的作用。所以,比較閱讀,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的能力。
四、比較閱讀,能培養學生的評價鑒賞能力
所謂評價、鑒賞,就是對閱讀材料的思想內容、表現方法、風格特色等作出是與非、美與丑的評判鑒別。它是以語文審美鑒賞為目的和特征,是一種高層次的閱讀活動。而是與非、優與劣、美與丑都是相對而言的,因此,引導學生運用比較閱讀區別和欣賞一篇作品的優劣,是一種被實踐證明富有成效的教法。在這種教法中,學生經常通過對同一作家同一體裁的作品、同一作家不同體裁的作品、同一體裁不同寫法,同一題材不同立意和寫法等作品,從選材、立意、結構、構思角度、表現手法、人物形像、語言風格等方面去作比同求異的鑒賞,就能清楚地領會作品的特色,提高評價鑒賞能力。
例如,賀知章的《詠柳》和鄭谷的《柳》,同樣的題材。體裁,同樣的寫作對象,但這兩首詩所抒發的感情是不同的。前者是通過“詠柳”來表達對春風的贊頌,后者則是通過寫“柳”來抒發離愁別緒。《詠柳》說“二月春風似剪刀”,而《柳》說“千絲萬絮惹春風”,為什么對春風的描寫大不相同?通過比較閱讀,我們懂得了《詠柳》贊頌春風的功績,而《柳》則把春風寫成是被動者,為柳絲柳絮所招惹。因為兩首詩抒發的感情不同,所以對春風的描寫也不同。
總之,在閱讀教學中,只要教師處于“主導”的角色,在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再結合比較閱讀的作用,那么我相信,經過長期的閱讀訓練一定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參考文獻:
[1]李曉麗. 基于核心理念下的小學語文拓展性閱讀教學探析[J]. 課外語文,201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