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留師 韋正合 蔡成鳳
摘? 要:三都縣是一個以水族為主,其他各個民族一起居住的多民族縣域,這里民族風情風俗獨特,喀斯特地貌的田園風光別具一格,農業文化歷史悠久,再加上三都縣冬暖夏涼,植被覆蓋率較多等自然環境的優勢,使得三都縣合適發展鄉村旅游業。文章針對當前三都縣鄉村旅游業發展緩慢,資源整合不夠集中等現狀問題,利用政府工作報告和了解地方縣志,以及實地體驗來進行研究,對相關的問題進行解析,并提出相關的解決路徑。
關鍵詞:鄉村旅游業;三都縣;發展
此次研究是在國家發展新形勢下,要求推動城鄉一體化、振興鄉村、綠色發展、文化發展與重點建設鄉村旅游的情況下展開進行的,也是為了能夠摸清三都縣的鄉村旅游業的發展現狀而展開的。希望此次研究能夠解決三都縣的鄉村旅游發展問題,盡快使人們認識到鄉村旅游發展的現狀,從而達到解決鄉村旅游業在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三都縣鄉村旅游業存在的優勢
(一)風景優勢、環境優勢
風景具有美學價值,環境具有生態價值。三都縣鄉村有獨特的地理形態,有風景優美的堯人山省級景區,有奇特的產蛋崖,有山水風光的梯田的田園景色。風景優美獨特,空氣質量優勢巨大,物種豐富,生態系統良好,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和自然科學研究價值。三都水族自治縣氣候夏長冬短,春秋分明,夏無酷暑,冬無嚴寒,氣候屬于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類型,有利于人們居住和避暑。在森林覆蓋率上,2011--2016年,三都縣累計完成營造林31.78萬畝,全縣森林覆蓋率達71%,使得空氣環境質量高達99.32%。全縣境內植被生態系統原生性凸顯,有南方紅豆杉、欏木石楠、桫欏等國家Ⅰ級和Ⅱ級保護植被530?;??? 多種[1]。生態環境的良好使得三都縣被評為是中國“生態魅力縣”、“全國生態文明示范工程試點縣”。
(二)農業優勢
農業營養價值高和多樣性。三都縣的氣候條件,是實現農業高質量的基礎。年平均氣溫在14.8~18.5℃,無霜期平均在270~332d,年平均降雨量1300~1500mm,年平均日照總時數為1077~1233h[2]。這樣的氣候條件,是屬于典型的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有利于多種農作物的生長,可以種植一年兩熟,甚至是一年三熟的植物。三都縣自古以來一直是一個農業生產為主的地區,三都縣的農業生產可以說具有悠久歷史,產品具備有機質,綠色無污染。這些是跟空氣質量和土壤肥沃有一定關系外,也和三都縣人民追求綠色健康食物的理念息息相關。目前三都縣的農業走的是綠色之路,健康之路。以發展果、茶等高山地產業,和菜、畜等高質量種植業和養殖業為主。種植的水晶葡萄產業達13.6萬畝,遍布三都縣的各個地區。其中,葡萄種植主要集中在普安鎮所管理一帶,建設有三都縣普安鎮一帶的山地生態葡萄農業科技示范園。茶葉種植遍布各個鄉村,主要集中在九阡鎮、大河鎮豐樂村一帶。三都縣黃桃種植達3.5萬畝,都江鎮碰柑形成了大規模產業園,九阡李味美香甜且稀少。還有產自高原良田的糯米水稻和優質水質外加特制草藥發酵的九阡酒。還有辣椒、蘑菇、百香果等種植,有香豬、土雞、土牛羊養殖等。其中,辣椒種植上主要集中在大河鎮管理一帶,形成了家前產家前銷的特色農產品產業;在魚類上,都柳江魚種豐富,具有魚類三十種,其中鯉科類有22種、鰭科類有4種、鰍魚2種、鮑科一種、鯰科一種,最久負盛名的是優質的都柳江淡水角角魚;在政府扶持的鄉村的農產業中,在百香果扶持產業項目上,結合了中和鎮一帶的氣候資源優勢和市場需求量大的背景下,因地制宜地發展出典型的山地高效農業發展的道路,為鄉村農業旅游提供多樣化。農業上的品種豐富,可以為游客提供視覺、味覺的沖擊感,在如今缺少綠色食品的條件下,讓游客品足和購買原生態的綠色食品已形成我縣鄉村旅游的優勢所在。讓游客在物質和精神上有更好更獨特的滿足感。
(三)特色的民族文化優勢
三都縣目前人口40萬人左右,水族人口約占70%。分布有水族、布依族、苗族、侗族、漢族等。民族文化多樣性,其中以水族文化最為突出,代表有傳統的“馬尾繡”、“剪紙”、“水書”等文化,蘊含水族人民高度智慧和勞動的結晶。其中,以“馬尾繡”為代表的民族文化,結合現當下的社會審美標準,以服裝形式為媒介的商業模式走向全世界,得到國內外的高度鑒賞。還有特別的酒文化,有被商務部稱之為“中華老字號”的“九阡酒”,其酒文化底蘊濃厚。有被稱為東方情人節的“卯節”與世界時日最長的節日“端節”。其余還有傳統建筑和傳統民俗的怎累村、水各村、壩輝村、姑魯村、巴茅古寨等,這些可以說是感受民族文化和研究民族文化的客觀優勢所在。
(四)民族及歷史研究價值
三都縣的形成是由建國后,為了國家發展需要,1956年三都縣通過國務院全體會議第三十七次會議通過,1957年1月2日正式成立了現在的三都縣。唐初開始在三都境內設治,貞觀三年(629年),置婆覽縣,即今三都恒豐、塘州、合江一帶;都尚縣,即今三都縣都江鎮一帶,屬應州管轄,州治在都尚縣。
雍正九年七月(1731年),置都江廳通判,即今三都水族自治縣都江鎮,隸都勻府。雍正十二年(1734年),以爛土司地置三腳屯州同,即今三合、大河、普安、中和等地。
這些歷史,可以從側面研究新中國建國后的發展形式和中國歷朝歷代的政治變化,具有很高的歷史研究價值。另外,都江鎮是唐朝至清朝的地方縣府,在歷代戰爭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太平天國期間,這里一度發生潘新簡和羅光義與羅光明兄弟帶領的水族人民與清朝腐敗政府的對抗,駐扎此地與清政府對抗,后來的“萬人?!庇蓙韯t是與清朝對抗時期造成的結果。經過歷史的洗禮,三都縣縣內有“爛土土司遺址”、“都江古城垣”、“羊福崖墓群”、“潘新簡起義遺址”等。所以這里有游客及專家研究水族歷史和國家歷史變遷的重要依據,具有很高的歷史研究價值優勢。
(五)地理與交通優勢
三都水族自治縣隸屬于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位于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東南部,是中國唯一的水族自治縣。地處“月亮山、雷公山”腹地,地處107°40′~108°14′E,25°30′~26°10′N之間。東鄰榕江、雷山,南接荔波,西接獨山、都勻,北連丹寨,鄰靠平塘縣和貴陽市,距省城貴陽市只有230公里,與州府都勻市相距85公里,平均海拔500~1000米左右。全縣國道321線橫貫縣境,是西南省區南下出海的重要通道之一,也是桂林、貴陽、昆明達樟江國家級喀斯特森林保護區旅游線的重要通道。平塘縣目前建設有世界最大“天眼”之稱的望遠鏡,有荔波縣的小七孔和旅游景區。交通方面目前開通有貴廣高鐵、廈蓉高速、余安高速、荔榕高速、三荔高速(2019年年底全程路段開通)、三獨高速,目前,三獨高速在2019年11月28日正式開通,全長46公里,公路貫穿全縣。另外,有三都高鐵站到都勻東站,12分鐘即可到達,三都縣站的高鐵通往貴陽的高鐵只有一個小時的路程,三都到廣州南站的高鐵,途徑廣西和廣東的部分城市,到達終點站廣州南站四個小時即可到達??h域內幾乎村村通公路,組組通公路。拿距離都江鎮20公里左右所管轄最遠的光明村(鄉鎮未合并前屬于壩街鄉管轄,即現在的壩街社區。)來說,光明村山地類型明顯,最高海拔1410米,最低海拔580米,平均海拔在1050米左右,村所管轄的各組分散分布在連綿不斷的群山中,地質結構復雜,氣候復雜,施工難度大,在2015年底也完成最后的一個管轄村組組的公路硬化。在縣公路總里程上,三都縣的公路總里程達1796.5公里(未含境內高速公路路段),交通便利,地理優勢和交通優勢明顯。
二、三都縣鄉村旅游業目前發展的現狀
(一)農家樂模式
三都水族自治縣是一個以農業為主,且民族風格特色明顯的縣域,隨著經濟的高度發展,鄉村旅游業發展的空間得到了極大地釋放,加上近幾年國家對鄉村發展的重視,使得三都縣原有樸素的田園農業風光和特色的民族風情有了優勢,得到了關注。在當地政府的支持和鼓勵下,目前三都縣鄉村旅游經營戶有181家,國家級3A級旅游景區1個、“省級100個”旅游景區1個、省級鄉村旅游扶貧示范村2個、省級鄉村旅游扶貧重點村7個、甲級鄉村旅游村寨2個、乙級鄉村旅游村寨2個、標準級鄉村旅游村寨4個、精品級鄉村旅游客棧1個、優品級鄉村旅游客棧3個、五星級農家樂1個、四星級農家樂4個、三星級鄉村旅游經營戶7個等,這些鄉村旅游業的發展,帶動了貧困人口13218人增收。
(二)假日休閑娛樂模式
三都縣的鄉村休閑旅游業的發展,主要靠近三都縣縣城較近的地方,如萬戶水寨、姑魯水寨、打孟溝321國道旁經營的山莊等,都是接近縣城較近的,駕車不過幾分鐘,沒有更好地輻射到較遠的地區,帶動能力存在不足。客流量以縣城為主。
(三)民族文化體驗模式
目前,三都縣成立有貴州水族文化博物館、水各“卯文化”體驗村、高平民族特色村寨等,充分展示了中國水族歷史文化和民族特色,成為旅游業中的一道靚麗的風景線。為專家、學者、游客們研究學習和體驗水族文化的魅力與特色,感受水族文化的不同之處。貴州水族文化博物館建館以來,接待游客量達十幾萬人;水各文化體驗村和高平民族特色村寨,每年也接待有一定數量的游客。民族文化體驗模式成為鄉村旅游業的重要一環。
(四)政府精準扶持
對鄉村旅游業上,政府從2017年以來,開展多樣化的鄉村旅游扶貧模式,有針對性地對扶貧鄉村旅游業的發展,做了精心布局,準確地提供資金、技術等方面為鄉村旅游發展扶貧,就2017到2019年三都縣文化和旅游局就鄉村旅游從業人員方面,對鄉村旅游的餐飲、住宿、旅游商品工藝包裝等進行培訓,先后培訓了721人、550人、620人,極大地鼓勵和引導農戶發展鄉村旅游業,讓群眾參與到旅游扶貧的產業發展中來,帶動了貧困人口的脫貧致富。
(五)三都縣鄉村旅游資源整合度低
鄉村旅游的繁榮,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各個資源的良好整合度,依賴于吃、住、行、游、娛、購等方面的需求,如農副產品對游客在食品方面的滿足,農副產品和民族服裝等加工產業與工藝產業對于游客的購物方面的滿足,生活節奏加快的社會,上網的網速和交通流暢等各個方面也是影響游客決定的因素。以上幾個方面的整合,也是三都縣在鄉村旅游發展過程中遇到的瓶頸。三都縣的鄉村旅游資源較為分散,沒有形成大規模化、集約化的發展模式,更多的是依靠個體經營,沒有形成資源相互彌補、相互競爭的狀態。在農副產品的精加工方面也沒有得到較好的發展,娛樂設施功能不全,配套不全,是比較單一的。幾大產業沒有整合形成互補,很大程度上發揮不了鄉村旅游資源的優勢,成為了阻礙三都縣鄉村旅游業發展的重要問題。
(六)三都縣鄉村旅游規模較小
自古以來,三都縣就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縣域,但介于地形較陡,農田多以梯田為主,所以制約了農業沒有形成大規模化、集約化的發展模式,大多是以傳統的家庭為主的經營方式,受傳統思想和農作方式與地形限制的影響,大多以傳統農耕工具作業,以單獨的個體為單位進行個體經營,未能科學化農作,對資源的分配沒有合理的規劃,以至于在鄉村旅游資源中沒有形成較大規模。有些地區的農村資源較為匱乏,因離縣城較遠,硬件設施和住宿方面難以滿足游客的需求,組織的旅游民族文化活動較少,規模也較小,甚至缺乏民族特色文化,讓游客體驗不到鄉村旅游文化的特殊性,這難以支撐鄉村旅游長時間的發展。就目前三都縣的旅游景點來說,有“堯人山”國家森林公園、“姑魯產蛋崖”景區、“高平民族特色村寨”、“怎雷水族文化村”等多個旅游點,但就服務和規模來說,每個景區都沒有形成集旅游觀光、娛樂、休閑、購物等一條龍的服務,加上資源整合的不均,這些旅游景點的規模也相對較小,是影響了客流量的重大問題。
(七)三都縣鄉村旅游服務水平有待提高
近幾年,三都縣鄉村旅游才剛剛起步,目前大多發展的形式是以家庭為單位,以個體經營為主,服務者有大部分沒有得到專業培訓的家人、鄰居、親戚等工作人員,對旅游業服務的不了解,使得很多管理沒有規章制度,沒有形成一個內部有效的管理模式,服務人員整體素質較低,服務水平較差,使得部分游客對其服務的印象較差,沒有形成一種良好且較深的印象。
三、三都縣鄉村旅游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基礎設施不完善
1.鄉村基礎設施投資不足,交通不便。
人們都有一種共識,“要想富先修路”,這是有道理的,從改革開房的進程來看,中國的基礎設施越來越完善,交通越來越方便,中國的經濟也在短短的三十多年里取得了快速發展的成功。所以交通的便利與否,是決定旅游業發展好壞的關鍵因素,鄉村交通不便就相對等于“閉關鎖村”、“閉關封組”的狀態。
2.通訊設備相對落后。
目前三都縣農村的網絡覆蓋率低,很多地方仍然處于2G、3G、4G狀態。這對于人們現在要求網絡速度越來越快的背景不相符合,面對現在5G即將全國普及來說,很顯然農村的網絡全面覆蓋率問題,嚴重影響了鄉村旅游業的發展,但部分鄉村地區現在還是安裝有了無線網,只是在鄉村的普及率還是比較低。網速不好也是游客望而止步的重要因素。
(二)思想有待提高,接待能力不足,服務意識淡薄
1.鄉村整體人民思想有待提高。
由于教育的問題,很多鄉村的村民思想不能與時俱進,對現代的網絡陌生(特別是年過五旬以上的人),群眾綜合文化素質比較落后,存在較少部分談吐不雅,生活習慣不文明現象。
2.接待能力不足,服務意識淡薄。
2017年三都縣國內過夜游客人數為37.1278人,2018年三都縣國內過夜游客人數為36.3723,同比下降約為2.035%;2017年年旅游總人數為620.15萬人次,2018年旅游總人數837.24萬人次,同比增長約為35.0%;2019年,1-10月完成國內過夜游客及增速28.62萬人次,增速下降8.47%。從數據可以看出,年旅游總人數是大幅度增長,而過夜旅客人數卻反而下降,這是與接待能力有著直接關系的。鄉村的一些旅游地區的賓館和餐館等服務業才剛剛起步,接待能力明顯存在不足,再加上服務人員大多是居民自己,或是自己的親戚,沒有經過一些專業的服務培訓,在接待游客方面和為游客準備什么樣的服務方面,能力明顯不足。拿怎雷水寨村寨來說,只有兩家居民為游客專門安排入住,床位為15個左右,隔音效果不好,設計布置擁擠,公共衛生間和澡堂,加上服務能力欠佳,使得游客大多是來游后就回城。這嚴重影響了附加產業鏈的發展,帶動不了鄉村旅游業的改革。
(三)宣傳力度不足,發展規劃和管理方面存在不足
1.宣傳力度不足,知名度不高,發展欠佳。
三都縣森林覆蓋面積廣,動植物品種繁多,鄉村旅游具有的鄉村文化、民族文化、農業產業、風光景色等特色明顯,理應依托自然優勢,發展應會良好。但是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的不足,和綜合服務能力不強,以及宣傳能力欠缺等,是導致了三都縣的鄉村旅游的知名度不高,以至于三都縣的鄉村旅游業發展緩慢。這與鄰縣荔波縣的鄉村旅游宣傳力度大,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也是三都縣鄉村旅游落后于相鄰的荔波縣的重要因素。
2.發展規劃和管理方面存在不足。
由于政府的財政困難,加上拉不到更多企業對其投資,使得鄉村旅游業的發展,沒有得到更多外力的支持,只有地理區位條件好的村寨和景點,在村民的自主創業下發展的,由于對利益的過度謀求,使得資源規劃與整合存在不合理,有一些鄉村旅游存在復制他人企業的成功之道,如效仿蒙古包旅游形式,缺少了自己的民族特色,使得自己本身存在的優勢變成劣勢,管理方面缺乏管理制度,經營方面比較單一,沒有形成多層產業鏈,經營的方式也較為粗放,沒有注入文化魅力,沒有形成自己獨特的品牌效應。由于近兩年精準扶貧的展開,由三都縣領導班子到各個鄉鎮領導班子對地方旅游業的把關,使得鄉村旅游業的發展變得稍微有些活力,扭轉了發展規劃和管理方面的不足,外力介入支持力度加大的良好勢頭,但相關發展規劃和管理方面的不足依然存在諸多問題。
(四)規章不完善、對話機制缺乏
1.三都縣鄉村旅游規章制度不完善,保護動物急劇減少。
隨著中國整體經濟快速發展,人民的荷包鼓了,有錢旅游多了,對食物的需求與選擇也變得多樣化,有些鄉村旅游點存在為了突出自己的特色,抓住游客的胃,以及滿足游客的好奇心,把野生動物搬到了餐桌上,比如穿山甲、野貓、野雞、野豬、野鹿、河魚等遭到大量捕殺,拿河魚的來說,由于易捕殺,收獲快,使得過去幾年,河里的魚類急劇下降。
2.三都縣鄉村旅游業中,缺乏穩定且長期有效的對話機制,影響鄉村旅游業的發展。
在對三都縣的一些鄉村旅游點,進行實地走訪與體驗后,發現目前鄉村旅游中,缺少居民與政府、企業形成一個有效的、穩定的、長期的一個對話機制,致使很多鄉村旅游的開發沒有得到整合,沒有得到延長產業鏈的重要因素,出售的幾乎是沒有經過精加工的原料產品,附加值非常地小。加上居民們對政府決策的不理解,對市場導向性的不了解,使得鄉村旅游業并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
(五)缺少環境衛生的保護與分類
人活得老不老,不僅看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還得看風水好不好。隨著發展越來越快的深入,鄉村旅游資源的不合理開發與利用,給旅游地區造成環境污染。另外,大多居民沒有環保意識,加強鄉村沒有專業分類處理垃圾的條件,使得生活垃圾隨意堆積和焚燒。游客對環境與衛生的高標準、高要求,使得環境衛生成為影響鄉村旅游業發展的重要問題。
(六)專業人才短缺。
鄉村旅游業的發展和建設,需要有專業的建設人才和管理人才,而在這方面,正是鄉村旅游業急需解決的問題,卻沒能得到很好的解決,造成了鄉村旅游業布局與發展的不合理。
(七)傳統建筑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破壞了鄉村旅游業的特色。
鄉村旅游業就是在民族文化、民族物質的基礎上發展,才具有其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特色,才會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而建筑作為民族在物質上的文化表現之一,是有其自己的特色的。三都縣鄉村的建筑大部分以木房子為結構,有南方特色的吊腳樓,有木房子糧倉。隨著這些年經濟的快速發展,加上人們受到現代建筑思想的影響,很多人把木房子改成磚房,或是下面第一層磚房,第二層、第三層以木房子為主,影響了傳統建筑的美觀,對傳統建筑來說,是一種破壞。就壩輝村來說,2012年被納入中國第一批傳統村落,但經過七年之后,部分傳統建筑老化、自然災害、人口向城鎮化轉移,使得傳統建筑的保護與維修不完善,甚至是建筑結構傾向于下層以磚頭與水泥為基礎,上層是木質結構,或完全以磚房代替了木房結構,這些人為建筑理念,也影響了傳統建筑的整體性,破壞了傳統建筑的結構美和藝術美。
四、推動三都縣鄉村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有效措施
(一)完善基礎設施,調動公眾參與
介于目前三都縣大多的鄉村旅游景點存在基礎設施不完善,應當加強基礎建設,要考慮道路暢通、道路指標、用水穩通、網絡暢通、公共衛生、燃料綠色、電力改進、熱力保障、活動場地和娛樂場所的修建,這方面政府應當和并入開發的開發商合理協調,共同承擔這方面的建設資金投入。同時,可以調動公眾對于鄉村旅游建設的參與熱情,通過加強擴大人力、物力、財力對鄉村旅游業的投入,讓鄉村居民看到希望并重視基礎設施的完善,實實在在地讓農戶們感到受益,樹立所在地農戶們的主人翁意識與責任意識,減少經營活動時所帶來的代理成本,推動鄉村旅游業的發展。
(二)規范化的監督與管理,加大三都縣鄉村旅游資源的保護力度
針對三都縣在鄉村旅游發展過程中,存在對野生動物和保護動物的過度捕殺,對傳統建筑保護的不完善,以及發展過程中存在的環境問題,為了鄉村旅游資源的可持續發展,保護生態環境和生態系統的多樣性,政府制定出針對鄉村旅游發展的相關法律法規。對鄉村旅游點的開發,要做到開發前評估,開發中注重保護,特別是古建筑物、文物等,開發后評估,并做出日后發展的監督方案,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規,對鄉村旅游產業的監督與管理。2015年3月27日貴州省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批準的,《三都水族自治縣民族文化村寨保護條例》[3],該條例的出臺,一定程度上規范鄉村旅游業的發展,保護傳統建筑,有利于政府圍繞鄉村旅游業中古建筑部分,進行合理的規劃、建設、保護、管理和利用時有規章可循。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有權依照當地民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特點,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4]。三都縣政府可在原有的條例基礎上,根據憲法賦予的權利,完善鄉村旅游開發的法律法規,制定符合實際需要的規章條例,對傳統建筑和野生動物進行有效地保護,維護傳統建筑的完整性和生物多樣性。同時,對經營許可、衛生許可、安全許可標準等方面進行監督,加強統一管理標準,制定科學合理的管理方案和監督機制,針對三都縣的鄉村旅游的各個景點的發展結果,來對鄉村旅游的相關機構、組織、開發商企業、經營部門、監督部門和管理部門進行一個綜合的評估,制定嚴格專業的考評制度,就環境保護、生態保護、社會安全等方面進行巡查監督和管理。為鄉村旅游的發展制定上層建筑,使得監督和管理更好地貫徹落實,加大對旅游資源的保護力度。
(三)產業創新,加強營銷,打造品牌,突出特色
當下,我國鄉村旅游產業的發展有多種形式,文化類形式、民俗風情類形式、農業采摘體驗類形式、加工產業類形式等,三都縣的鄉村旅游應該有結合縣情,因地制宜地發展,創建出符合自己的發展模式,向民族化、特色化、產業品牌化、集聚化、產品加工精細化的方向探索和發展。產業開發中,可以根據政府、企業、景區居民的實際需要,建立一個多邊、雙邊、單邊的發展模式,依托特色的民族風情,特色的民族服裝、原生態鄉村文化,對鄉村旅游產業進行創新,如馬尾繡服裝融入現代化服裝中來,形成西裝,旗袍,婚紗等風格進行營銷,在營銷上,可以向一些汽車平臺建立長期合作,來為鄉村旅游進行宣傳,可以利用現代化的“流量網絡”,建立屬于自己的公眾號,娛樂平臺賬號,如建立微信公眾號、抖音公眾號,快手公眾號等,為加強鄉村旅游的宣傳,增加營銷渠道,既有利于加強營銷,又打造出自己的民族高端品牌和風格,宣傳民族文化,突出民族特色。
(四)培訓專業服務梯隊隊伍,面向市場招收人才
三都縣大部分農民受高等教育程度較少,在鄉村旅游業的服務上,大多存在知識盲區、服務盲點,在管理與營銷上,缺乏專業的人才,導致三都縣鄉村旅游業發展的不溫不火。對此,政府應該加強鄉村旅游業方面的相關技術性知識的培訓,加大對鄉村旅游經營者、從業者以及居民進行專業化的培訓和教育,舉辦交流會、思想動員教育等形式,對當地的農民進行旅游管理、旅游服務、衛生分類、環保、安全等方面的知識進行宣傳和培訓,增強其經營能力和服務能力,保證游客的旅游舒適感和安全感,提升軟實力。并建立相關的鄉村旅游協會,成立一個鄉村旅游協會基金,針對問題進行引導和支持,提升鄉村旅游資源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其次,建立鄉村旅游協會的目的,是方便統一管理和面向市場招收人才,這樣在面向市場招收人才時,具有就業信息面向社會的共享平臺,有利于面向市場招收專業人才,調整鄉村旅游產業中過多地依賴傳統農村勞動力的局限,優化人才結構的配置,為鄉村旅游業注入新的血液與活力。
(五)建立多邊對話機制
建立多邊對話機制,目的就是互相了解彼此需求,出現問題時,有利于彼此溝通,共同拿出應對問題的解決方案與辦法,維護多邊利益,營造公平、共贏的鄉村旅游產業氛圍。針對三都縣的鄉村旅游,可建立多種對話機制,“政府+企業+居民”、“政府+居民”、“企業+居民”、“政府+企業”。
“政府+企業+居民”對話機制的建立,有利于展開多方或雙方對話,有問題可直接溝通協調,減少溝通協調過程中不必要的時間、誤會、拖延等問題,提高解決問題的效率。
政府與居民對話機制的建立,有利于政府廣泛地集中民智,更好地了解到居民的意見,充分地把居民的合理訴求,放到鄉村旅游規劃的決策當中來,讓政府更加地重視鄉村旅游業的發展,使得決策更加地惠及廣大群眾,增強居民對決策的認識與信任,有利于決策的貫徹落實,增強居民在鄉村旅游業發展中的主人翁意識與歸屬感。
企業與居民建立一個穩定且長期有效的對話機制,有利于企業和居民的彼此了解與信任,有利于共同開發、共同管理,有利于企業為居民提供經營方法、服務意識的培訓。實現鄉村旅游業發展走向多樣化、專業化。
政府與企業對話機制的建立,有利于政企之間的溝通,實現政府政策與投資企業的彼此了解。政府與企業建立一個穩定且長期有效的對話機制,對于政府來說,有利于政府取得企業的理解和信任與支持,擴大與企業的交友圈,利于擴大招商引資;對于企業來說,有利于企業了解政府的最新政策與動態,利于企業得到相關政策的扶持,利于企業把握新機遇。
鄉村旅游業的發展,建立穩定且長期有效的對話機制,是連接居民和政府與企業溝通的橋梁,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溝通措施,可實現多方共贏的局面。
(六)政府要加強主導,合理布局
目前,三都縣鄉村旅游上,已經構建成東有來術“中國傳統村落”、怎雷“國家歷史文化村”,南有水各“卯文化風情園”,西有大河老王山,北有高硐鄉村旅游村寨,中部有靠近縣城的萬戶水寨、姑魯產蛋崖3A景區等,可以說是各個方向都有布局,大方向的布局較為合理,但缺少主導機構和組織部門對其內在景點布局的引導,景點的發展對市場變化的嗅覺也不夠敏感,發展存在復制,甚至丟棄原本該有的民族特色。對此,政府要加強主導,挖掘和推廣民俗文化和發展農業文化,鼓勵村民發展民俗文化和農業文化等特色觀光產業,對鄉村旅游景點的建設要給出科學合理的規劃與布局方案,完善管控條例,對交通、旅營、餐飲安全做出詳細明文規定。
(七)加大精準扶持力度,建立發展激勵機制
政府應當在鄉村旅游發展中,擔當起助攻的角色,對三都縣鄉村旅游方面加大投入,給予經濟和政策方面的傾斜,可以成立一個鄉村旅游發展的基金,政府可以專門為鄉村旅游業的精細化管理設置一個部門,以更好地照顧到鄉村旅游方面的發展,有利于協調各地資源幫助到鄉村旅游業的發展中來。同時,政府部門應當給發展鄉村旅游業的貧困戶和投資者們給予貸款優惠,對鄉村的服務業也給與一定力度的貸款幫助,減小對相關鄉村旅游業的征稅,營造一個投資和創業的良好氛圍。
其次,政府作為助攻的角色,建立一個良好的助攻機制,對長時間發展是有必要的,政府應當建立一個激勵與監督機制,在各地鄉村旅游在發展過程中,對其衛生環境、投訴數量和口碑反應、服務態度、增長幅度等方面作為一個評判標準,對發展好的鄉村旅游點進行獎勵,對存在問題的鄉村旅游點地區則責令整改,并監督執行,直至執行整改達標再開業。
(八)粗放式向高質量的可持續發展進行轉變
三都縣的鄉村旅游產業的發展,由于旅游資源的分散,資金投入的不足,缺少政府作為引導,很多的鄉村旅游點發展的配套不全,產品沒有加工,環境衛生受到破壞,產品始終在初端,沒有邁向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為此,要改變這種粗放式的發展模式,一定要加大力度對鄉村旅游產業創新變革的支持,政府要給予政策支持,鼓勵企業對其投資,解決資金投入缺乏和技術缺乏問題,鼓勵農業產品和服裝產品進行精細化加工,組織和規劃農戶們養殖與種植,加強環境保護和衛生管理的教育,把鄉村旅游資源從粗放式的模式,轉變發展成高質量、可持續的發展中來。
(九)科學合理整合資源,延長產業鏈,提升競爭力
資源整合是否科學和合理,影響著各個產業鏈的發展,從而影響到鄉村旅游的發展。針對三都縣鄉村旅游資源整合的不均,旅游資源分散,資源的利用率較低的情況,要加強鄉村旅游景點與各個企業間的聯系,加強與政府、網絡媒體、旅游點之間、大數據等部門的聯合,做到用大數據對市場的分析,部門間的資源共享,形成相互彌補短處,發揮長處,形成特色,促進鄉村旅游的發展。
其次,對農業產業方面,利用“三農政策”和政府扶持與企業投資來整合漁業、畜牧業、果業、茶葉業、酒業、手工藝產業等,加強農業和旅游產業的融合。另外,引進企業先進設備和先進管理理念與技術進行發展,把原農業做精細化加工,整合農業資源,延長產業鏈,增加附加值,提升市場競爭力。
五、三都縣鄉村旅游業發展所存在的價值
(一)保護民族文化,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和自信心。
隨著經濟的發展,生活方式出現了新的格局,水書的書寫和認識,出現了傳承困難的問題,馬尾繡和水族歌曲在青年一代的培育工作出現斷層的現象,傳統建筑遭到現代建筑和西方國家建筑思想的沖擊,漢文化和外來文化的巨大沖擊下,使得民族文化認同感和自信心逐漸弱化,鄉村旅游業對民族文化旅游業的開發與發展,很大程度上提高民族文化認同感和自信心與知名度。讓民族文化樹立在世界之林,使得保護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為旅游業的發展提供動力。
(二)全面促進資源整合和環境保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鄉村旅游業建設是把散點分布的優勢資源整合,形成發展優勢,而鄉村旅游業的建設可以讓人們高度重視環境問題,使得環境保護得到完善,另外增強其可持續發展能力,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和低碳環保發展的生態發展模式。形成綠色經濟、綠色家園、綠色文化的發展理念。讓人們奔向小康生活的同時,也留下一片青山綠水。
(三)推動區域基礎設施的改善和產生經濟結構的變革。
一個區域旅游業的建設可以引導政府和企業對基礎設施建設的完善,發展好不好,首要看交通行不行。基礎設施的改善有助于旅游業的發展,而服務業、食品企業等也會應運而生,推動產業結構變革。
(四)提供創業就業機會,解決鄉村勞動力和社會問題。
鄉村旅游業的發展有利于吸引青年勞動力的回鄉,一定程度上緩解就業難的問題鄉村旅游業的發展,有利于縮小城鄉差距的重要途徑,增加人民經濟收入。其次,也為解決社會問題提供了一個良好的途徑,鄉村旅游業的發展使得產業結構的變革,為被迫長期在外的勞動力回鄉提供契機,推進旅游扶貧工作的開展,解決貧困人口的家庭經濟狀況,解決鄉村空巢老人和空巢孩童的社會問題。
(五)提高人們生活質量,豐富人們精神生活。
鄉村旅游業的建設和產業的變革與轉型,會使得人們的經濟收入水平得到提高,生活質量會達到小康生活。鄉村旅游業的發展建設,會使得鄉村家庭結構得到重新的優化,鄉村生活不再變得死氣蕭條和空虛寂寞。加上接受與外來游客的接觸,會使人們的知識面得到拓展,豐富精神生活。
六、總結
通過研究表明三都縣鄉村旅游業的發展是落后的,也是開發潛力巨大的,同時鄉村旅游業對人口脫貧、人口變遷、產業變革等方面的變化作用也是巨大的。三都縣是農業大縣,鄉村旅游業的發展是解決優化鄉村勞動力配置的渠道,是解決貧困問題的妙計。鄉村旅游建設要依托自然風光、民俗文化、農業文化等背景,發展具有民族性、多樣性、獨特性的鄉村旅游項目。重視人文素質教育和基礎設施完善、資源整合、環境衛生等方面的提升,更多依靠內生動力發展,要不斷的根據游客需求,滿足游客的需求,提高綜合服務意識與效率,讓游客吃好、睡好、玩好要得到基本的保證。同時要做好招商引資,挖掘發展潛力,實現優勢互補,增強發展能力,提高鄉村旅游競爭力,改變旅游業發展落后面貌。
其次,鄉村旅游發展的過程中,要注重保護民族文化,捍衛民族尊嚴,繼承和發揚民族精神,對民族文化要批判繼承與發展創新,發展共性和個性共存的鄉村旅游業。
參考文獻:
[1] 周世敏、潘啟好、覃忠祥.三都縣發揮綠色資源優勢助推林業生態扶貧分析[J].綠色科技,2019,1(15):221-223.
[2] 潘曉瑜.三都九阡李氣候適宜性分析及其區劃[J].貴州氣象,2011,35(2):44-45.
[3] 三都水族自治縣民族文化村寨保護條例[N].黔南日報.2015-04-20(007)
[4] 翟娟娟.貴州生態旅游資源開發法律問題研究[D].貴州民族大學碩士論文,2014.
作者簡介:
潘留師(1996—),男,貴州三都人,本科生,主要從事秘書工作、旅游開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