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標準下,名著閱讀是高中語文教學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本文根據當前高中語文名著閱讀教學的現狀,圍繞新課改要求,提出緊扣學生的主體地位、加強教師主導作用的策略,通過鍛煉學生閱讀力、加強小組合作的方法,在逐步規范名著閱讀教學計劃、教學時間、教學形式的過程中,提高名著閱讀教學有效性。
關鍵詞:高中語文;名著;閱讀力
避開高考談高中語文名著閱讀,是掩耳盜鈴。高考文科附加題,是名著閱讀教學重要的導向之一。名著閱讀的作用毋庸置疑,它對學生的幫助不僅限于15分名著閱讀題,更深刻地體現在文化常識、文言文、作文等一切語文細節中,體現在語文整體水平的提高中,體現在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升中。因此,《語文課程標準》在閱讀方面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教師應努力發揮主導作用,幫助學生養成閱讀“整本”名著的好習慣,讓學生有興趣讀下去,有能力讀進去。
一、“書”本還是“生”本,這是一個問題
在名著閱讀教學中,有的教師以書為本。他們肢解名著,拆分美文,美其名曰“解讀”“分析”,更有甚者“試題導向”“學練合一”,把名著閱讀教學變成了名著題問答背誦。誠然,解讀是理解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步,分析是鑒賞的“手術刀”,試題更是學生必須直面的籠中虎,但是,不以學生為主體的解讀分析,是只見樹樁不見森林的生硬切割——以“填鴨”為能事的名著閱讀教學,是偏離了“三維目標”的急功近利之舉,是有礙于語文核心素養提升的“開倒車”行為。
二、讓學生在學習中學會“做主”,是授人以漁的根本
一要提升閱讀力。根據國家教育質量監測中心的資料顯示,閱讀力可分為“直接提取文本信息、直接推論信息、整合和解釋篇章、評價篇章內容和語言形式、延展創造”等五個層級,這和《語文課程標準》中強調的語文課程的特質——“一門學習祖國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完全契合。
很多學生習慣于輕松愉快無營養的閱讀,其閱讀對象停留在語文必修、選修教材、小學階段的某些青少年讀物、某些流行雜志范圍內,缺少閱讀力的磨練。當閱讀對象成為思想更深刻、文字更精煉的名著時,閱讀力的羸弱使得他們裹足不能前。
長期以來的閱讀習慣,造成了很多學生在閱讀中被動接受、缺少反思,思維固化,難以表達。解鈴還須系鈴人,閱讀力的問題,也必須在閱讀中去解決。
首先要戒除背誦默寫“《紅樓夢》百問百答”“《三國演義》兩百個為什么”之類問答題的教學形式,讓學生擺脫“記憶、復述”的機械學習模式,給學生創造一個閱讀力發展的空間。
其次在于提高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趣。閱讀力,不僅僅是綜合性的能力,也是一種樂于閱讀、堅持閱讀的習慣。“閱讀就像長跑或步行一樣,并不見得飛毛腿不可。只要每天堅持跑步,每次跑的距離一點一點延伸加長,相當多的人都能夠鍛煉出長跑的耐力……讀書就是‘貴在持久’。”以由淺入深的方式,從情節、人物等入手,來幫助學生進入名著閱讀的港灣。比如通過對《紅樓夢》中海棠社雅集活動的分析,引起學生對《紅》書人物形象的興趣等。
再次,則是通過閱讀技巧方法的指點——如蘇東坡的“八面受敵”法、顧炎武的“三讀”法、鄧拓“耳讀”法等等——幫助學生踐行至少一種適合個人、行之有效的閱讀方法。
閱讀力的提升,還不能缺少表達的鍛煉。以名著為圓心,以表達能力為半徑,嘗試多種不同的表達形式,從概括故事情節梗概開始,逐步擴大至提煉人物性格特點、撰寫人物小傳、編寫人物番外故事、創作人物主題詩歌等作品……品評名著寫作手法、仿寫改寫等。學生通過這些多樣化的活動,不斷磨練、提升五個層級的閱讀力。
二要強化組織力。獨學無友,則孤陋寡聞。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是《語文課程標準》指出的高中語文的主要學習方式。作為一種能動性較強的串聯式學習方式,小組合作更具有分組獨立化、規模小型化、組別多樣化等特點,產生了小組凝聚力更強、小組易于受指導、組間形成差異競爭等有利于學生提高積極性和能動性的優勢,使得它成為更適合用于名著閱讀教學的方式。
教師之教,就旨在教會學生學會這種獨立、多元、深入交互的學習方法。
小組合作,要讓學生站在主體的地位上,根據個人情況自主分組,保證組內團結合作,共同制定閱讀及學習的階段性計劃和目標,更要在過程中相互監督,相互支持,增強交流,以期取得共同進步,各組以小組為單位進行閱讀活動,參加組間交流,開展探究性學習。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也曾出現隨意編組導致小組分裂、缺乏引導導致小組無序等問題,這就需要教師積極介入,在“講師”之外,做好“導師”。
三、讓教師成為“導師”,是提升語文能力和核心素養的關鍵
一要編好計劃書,打好持久戰。名著閱讀內容龐大精深,師生都要做好打“持久戰”的心理準備。但虎頭蛇尾、三鼓而竭在平常的學習中是常見的問題。教師要發揮好主導作用,就必須掌握全局情況,對學生的學習進度了然于心,通過指導學生編制閱讀計劃,來打好三年的名著閱讀“持久戰”。
例如新加坡對名著閱讀非常重視,從中學第一個學期開始,即要求學生開始閱讀《西游記》等名著,并在《華文課程標準》中對教學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其中一項就是編制閱讀計劃,填寫專用的閱讀計劃表和閱讀記錄表,表格非常細致,包含閱讀內容、開始日期、完成日期等項目,并由教師定期給予學生指導和評價。做好讀書計劃,有目標、有標準地進行閱讀,也是宋代大儒朱熹教導學生讀書的方法之一。這種做法值得借鑒,對于教師了解學生閱讀狀況也是一個有效的輔助手段。
二要組織正規軍,打好攻堅戰。名著閱讀任重而道遠,很多教師將其排除在正常的課堂之外,以學生課外自讀為主。作為基礎的“閱讀”反而成了“獨立團”,這些“獨立團”缺少指點,兵疲馬乏,戰斗力之強弱可見一斑。教師要提高他們的戰斗力,先要把名著閱讀教學變成一支“正規軍”,把名著閱讀從課后放到課上,將至少每周一節語文課作為名著閱讀專題課。有了“編制”以后,還要加強約束,投入訓練,保障“閱讀”的時間和“閱讀”的有效性,給學生的閱讀起一個好頭,打一個好基礎。同時,名著閱讀的課堂也可以很精彩,既有讀,也有練。可以口述,讓學生根據閱讀計劃說說故事梗概、講講人物形象,也可以寫寫閱讀記錄、做做仿寫改寫,還可以組織起學生的小組間比賽,鼓勵學生從中感受名著閱讀的趣味,加深名著閱讀的印象。
當名著閱讀成為課堂上的焦點,它才能像《古典詩歌》《史記》等其他語文專題一樣,更好地發揮熏陶漸染的能量,逐漸建設起一支能打攻堅戰的正規軍。
三要利用新武器,打好運動戰。三年的名著閱讀,教與學都是一場不斷變化的運動戰。傳統的講讀方式,得其細致但失其靈活。教師要利用好手頭的“新式武器”,面對諸多疑難雜癥,對癥下藥,才能藥到病除。
以影視資源在名著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為例。影視作品將人物、環境、情節三要素展示以動態,形象生動、直觀可感、趣味性強,加上音樂、語言的烘托,有助于學生理解名著內容,突破教學難點。
在教學中,教師應把握好教學需求,重新審視這些影視作品,將其作為“教學素材”來看待。比如《三國演義》,以三國為題材的影視作品目前超過30部,如何選擇合適的資源來輔助名著閱讀教學,是一個必須謹慎的要點,絕不能把趣味性作為選擇的第一標準。要避開大幅改編甚至惡搞比如2012版《銅雀臺》,更要慎用不重細節,錯漏頻出的資源如2010版《新三國》,比較合適的,應該是忠于原著并風格寫實的資源如94央視版《三國演義》。
其他的三國評說類資源如《易中天品三國》《袁騰飛說三國》《張大春講三國》等,也需注意其網絡傳播的特點,精選片段,靈活使用。
要注意的是,在探索信息化背景下教與學方式轉變的過程中,教師不能本末倒置,用播放影視資源代替講讀,把新武器濫用成常規武器,把名著閱讀教學敷衍成影視欣賞。
參考文獻
[1]吳素霞.淺談高中語文名著閱讀教學的困境及對策[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7,(6):149.
[2]王玲.高中語文教學中對名著閱讀的教學方法初探[J].速讀(中旬),2016,(1):54.doi:10.3969/j.issn.1673-9574(z).2016.01.058.
[3]陳彩連.課外閱讀——高中語文教學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J].才智,2012,(7):207.
作者簡介:肖珍;性別:女;出生年月:1982.11;籍貫:江蘇蘇州;民族:漢;最高學歷:大學本科;目前職稱:中學一級;研究方向:高中語文課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