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紀明
小學時期是學生價值觀的主要形成時期,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正向培養學生的價值觀。在小學課堂教學中,語文課外閱讀有利于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價值觀與認知,分析小學語文課外閱讀教學中實施價值觀教育的方法,擁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此基礎上,本文緊貼這一中心,從問題與對策入手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和研究,以供參考。
一、存在的相關問題
1.閱讀文本比較過時
閱讀文本一定要與時俱進。假如閱讀文本太過陳舊,文字內容很容易不符合現實,不符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導致學生不能進一步理解文本想要表達的內容。比如蘇教版六年級《十六歲前的回憶》一文,整篇文章從開頭到結尾都是以父親為核心線索,可是行文至最后并未交代這位父親到底是誰,在文章后面設計的相關問題中卻進一步提問:“如果李大釗在你的面前,你有哪些想說的?”文中的事情距離學生生活的年代十分遙遠,再加上文章未詳細介紹對應的背景,導致學生不易理解。
2.教師對文本問題的解說太過公式化
語文教師應該在講堂上為學生們提供大量可發揮的空間,不要著急公布準確答案,而應該思考學生是否進一步理解了文章。但如今很多教師在開展課外閱讀教學時,對問題的解說太過公式化,顯得比較呆板,課外延伸這一部分沒有做好。
3.教師提問方式太過單一化
教師的提問太過單一化,基礎問題離不開“讀了這篇課文之后你最想說些什么”“文章帶給你的啟示是什么”等。不變的提問方式使得學生喪失了學習興趣,思考問題的方式被限制。
二、實現價值觀教育的策略
小學語文課外閱讀的開展,能夠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價值觀與情感態度。為了達到這一目標,教材的編輯者以及學校、教師、家長要開展協同配合。
1.讓閱讀文本進一步生活化
基于新課標的變革,教材的設置應該與現代意識相符,更應該具有生活化。但是如今教材里面的閱讀文本大多數是文學性作品,不符合學生的實際生活,久而久之,根本不能實現課程培養的終極目標。小學語文的課外閱讀文本應該與實際相符,盡量從生活中取材,讓學生們開始思考、形成共鳴,提升學習主動性。
2.設置多類型的問題
無意性以及情緒性是在小學生中出現較多的兩類情感。在課堂教學中,語文教師應該設置比較有趣、輕松的問題,牢牢抓住學生的好奇心,以新奇的問題來調動他們對問題的探究。基于此,教師在設計問題的過程中,應該重視將小學生的理解水平和心理特征結合起來,語言要生動、形象、親切。
比如在《小兒垂釣》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提問:“路人借問遙招手”中,招手的到底是小孩還是路人?經過問題指引學生理解文章、處理問題。針對小學生的求知欲以及好奇心,教師開展分組學習,一起討論,可讓學生們對閱讀進一步產生濃厚的興趣,還能夠養成他們思維活躍、擅長思考的良好習慣。
3.進一步展現情境化問題
課外閱讀的魅力之一在于,有些很難用語言表達的美好,一定要經過讀者的充分想象來激發情感,引起共鳴。教師可以借助互聯網,引導學生在腦海中逐漸勾畫出美景,讓閱讀進一步充滿情感化體驗,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
比如在《愛因斯坦和小女孩》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播放這一課程的動畫,讓學生走入文章的情境中,也可以讓學生上臺進行分角色的配音表演,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長時間的情感熏陶,有利于學生擴展想象力、提高語文素養,對閱讀的興趣更加濃厚。
三、結語
總而言之,在小學語文的課外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進一步明確自身的職責,將學生的現實學習能力結合起來,然后選取閱讀材料,幫助學生創建準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推進綜合素質更好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