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分析了藝術社團活動的特征和現狀,并對提升學生的專業素養、提升自我意識能力、加強團隊協作能力和交際能力、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四個方面對藝術社團活動對促進學生身心發展的促進作用進行討論,學校應該要逐漸與時俱進,鼓勵藝術協會為培養具有個人魅力的優秀綜合人才和人才做出貢獻。
關鍵詞:藝術社團活動;學生身心健康;影響
中圖分類號:G21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0517110
一、教學背景分析與設計思路
(一)教學設計理念與思路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強調要以地理核心素養為主導進行地理課程設置,讓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本節課采取“提升學生能力為本”的教育理念,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教材特點及學生的具體分析,確立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重難點、教學策略及流程。
(二)教學背景分析
1、課程標準分析
運用世界洋流分布圖,說明世界洋流分布規律,并舉例說明洋流對地理環境和人類活動的影響
知識:洋流對地理環境和人類活動的影響
能力:1.讀圖分析能力,使用地圖和地理工具的能力,推理歸納自然地理現象的規律的能力;2.辨證分析問題,應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1.感受自然環境具有整體性,增強自然環境對人類影響的認識,培養人地協調發展的觀念;2.培養正確的資源觀、環境觀,增強保護環境的意識,關注對海洋的探索和開發。
2、學生分析
1)知識水平分析
1.選擇性必修1中洋流的分布規律知識基礎;2.必修1中海水性質的知識;3.必修1中海水運動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2)能力水平
1.已具備基礎的地圖的信息讀取能力;2.經過必修的學習已能夠將收集到的地理信息,通過比較、分析、歸納等思維過程理解地理規律;
3)情感水平
1.學生在初中階段學習的區域地理部分已初步形成自然環境間的相互聯系的意識,已建立了自然環境整體性的意識。2.初中已建立基礎的人地協調觀,高中在必修學習地表形態對人類活動影響,已建立了基本的人地協調觀。
3)學習障礙
學生通過此前期所學知識已經對洋流的分布規律有了認識,但對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的概括不全面,邏輯性不強,仍不能夠辯證分析洋流對海上航行、漁業資源和海洋污染等的影響。
3、教學內容分析
本節為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二節“大規模的海水運動”。該章從地球上的水循環開始,進而介紹地球表面大規模的海水運動,最后以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結束,“入水關系”成為構建本章知識主體的脈絡。第二節在該章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既是重點內容,也是學生學習和理解的難點。
二、教學設計方案
1、教學目標
知識:通過案例分析,使學生能說出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具體影響。
能力: (1)通過觀察世界氣候類型分布圖,使學生能獨立分析特殊的氣候類型與洋流之間的關系; (2)通過對資料、地圖的練習,使學生能分析和解決現實問題;(3)通過觀察洋流分布圖,使學生能合理地選擇航海路線。
情感: (1)通過案例分析洋流對海洋環境的影響,使學生養成保護環境的意識; (2)通過學習秘魯漁場漁業資源減少這一案例,使學生感受到過度捕撈的危害;(3)學生通過小組討論活動能夠形成合作學習與自主學習的意識。
2、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洋流對沿岸氣候、航海、海洋環境、漁場分布的影響。
【教學難點】:洋流對流經海區沿岸氣候、海洋航行的影響。
三、教學策略與方法
根據本節課的內容特點,采用了案例法、討論式和講授法。講授新課時采用演繹和推導的方式,采用小組合作探究法的教學策略。
(教學設計表見后面表1)
五、教學設計特色
本節課選取葡萄酒這個小角度切入,將智利作為研究區域,深入挖掘洋流對沿岸氣候、海上航行、漁業資源、海洋污染的影響,有效提升學生深入學習知識的能力。教學設計以學生為本,將課堂討論、小組探究、成果展示、線路規劃等內容貫穿整個課堂。通過引導學生查看地圖、分析智利卡薩布蘭卡地區的資料信息強化學生區域認知能力;通過讓學生設計貨輪航行線路等環節提升其地理實踐力;在辨析洋流影響的利弊時,提出入地協調觀;以創設情境、選取案例、提供案例、提出問題等多種方式引導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提升其綜合思維能力。
(作者簡介:陳強(1995-),男,漢族,江蘇,延邊大學,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多元文化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