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江
長春市九臺區工農小學將信息化建設確定為學校管理和學校發展的主要著力點及實現教育現代化的突破口,并以此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促進課程改革,推動教育發展。
學校始終堅持以現代教育技術為先導,以切實提高全體教師的現代教育水平為根本,以提高學校教育現代化水平和信息化程度為目標,注重學校現代化硬件建設、軟件建設的同時,積極開展現代技術教育科研活動,加快推進信息技術教育和學科課程的融合,不斷提高廣大教師現代化教育技術素質與學校教育技術現代化的建設水平。
構筑現代化的管理體系
構建三個層面的管理體系。學校構建了推進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三個層面的管理機制。領導層面:成立了由校長為組長,學校中層領導以及現代教育技術骨干為組員的工作領導小組,負責目標確定、整體規劃以及相關制度的制定。參與層面:組織全體師生積極學習、掌握現代教育技術,使其成為推進學校信息化建設的積極參與者、實踐者。輻射層面:將積累的經驗向廣大教師推廣、輻射,要求人人掌握并會運用。
完善三類管理制度建設。學校制定了三大管理制度,即現代教育技術設備日常管理辦法,專用教室使用規則,教師培訓制度。同時,配套了多媒體教室的使用登記、軟件的使用記錄、各專用室的使用制度等。
抓好三個覆蓋率。致力抓好教師覆蓋率,要求教師人人參與,人人掌握校園網的使用和上網技術,人人會制作多媒體課件;抓課時覆蓋率,要求教師能自覺運用媒體技術進行輔助教學,信息化教學課時數占總課時數的30%以上。抓學科覆蓋率,注重與學科教學有機融合,力求實現教育信息化。
完善制度,建好網絡,有序保障
立規劃,建網絡。學校根據實際情況,制訂了信息推進工作三年發展規劃,成立了教育信息化推進工作小組,校長為組長,信息辦主任具體分管,成員包括部門負責人、教研組長及相關人員。規劃的明確、網絡的建立保障了信息工作的有序推進。
明職責,促落實。學校從實際出發,制定教育信息化相關管理制度,明確職責,落實到人,促進信息化工作的正常開展。
投經費,促效率。學校自籌經費,添置教師用信息化設施,為教師的備課、查閱資料提供方便,為增強課程與信息技術的整合創造了條件。
構建計算機網絡系統。學校現有69個教學班,班班配有交互式一體機,配有3臺移動式多媒體一體機。專設科學實驗教室5個,音樂教室1個,美術教室2個,拓展實驗教室2個,計算機教室2個,文體活動室1個,可以滿足課堂數字化教學和“優質教育資源班班通”的應用需要。學校配有2臺數字攝像機,并有專用的數碼照相機、刻錄機、掃描儀。
在校園網絡建設方面,率先完成了50兆寬帶接入,并以中心機房為中心,建立各部門、各年級聯網的校園計算機網絡,為教師們獲取教育信息提供了快速、便捷的條件。
2015年初,學校正式啟動雙網進班級工程,初步實現校園無線網絡全覆蓋,滿足校園管理等功能。學校一次性投入近20萬元為工農校區建設了錄播教室,錄播優秀課例達100多節。其中部級、省級、市級優秀課例達20節以上,在2017年“十、百、千、萬”信息技術與學科深度融合評選中,學校推薦的優秀課例、微課有17人獲獎。2018年,學校又一次性投入30多萬元為軍民校區新建了一個現代化錄播教室。
2016年,啟動了工農校區教學樓整體改造項目、教學樓監控改造項目。經過兩年建設,軍民校區教學樓投入使用,雙網進班,有線網絡和無線網絡相互補充,完全可以滿足學校的整體需求。
提升現代化教育技術運用能力
重視教師培訓,提高現代教育技術應用能力。學校認真抓好全體教師的現代教育技術培訓:一方面是普及型培訓。普及層面的要求是適應性的培訓,依據教師年齡段實施培訓,并要求完成作業,做好記錄。通過培訓,教師們能熟練使用Word、PowerPoint、Excel等常用軟件,同時也能利用三通兩平臺網絡進行網上的搜索、查找、篩選、加工、下載教育資源。另一方面是提高型培訓,這一層面的培訓對象主要是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和學校中青年教師。培訓從教育的發展需要出發,以適應未來信息化教育的需要。
開展學科整合和新型學習模式的構建研究,推進課改實踐。學校還致力于信息技術與學科的融合,重視課程與教學資源的開發與應用,主要采取抓研究、抓典型、以點帶面的方法逐步推廣。
在學科教學中,要求教師根據學生特點,考慮課程要求,合理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活動設計。學校組織教師參與第五屆吉林省中小學教師優秀課件大賽,學校榮獲優秀組織獎并且39名參賽教師全部獲獎。學校組織教師參與吉林省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與教育創新論文大賽,有5位教師獲獎。2015年,九臺市工農小學被評為長春市教育信息化先進學校。2016年,榮獲校長目標責任管理先進學校稱號。在2015—2016年“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活動中榮獲優秀組織單位,多位教師榮獲部級、省級、市級、區級優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