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雪珍




摘要:本文立足于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將二十四節氣之秋分融入幼兒園主題教學活動,通過集體活動、主題創設、區域游戲、親子實踐四種形式引導孩子對秋分節氣特征的認識,讓幼兒感受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品讀秋分節氣所蘊含的中國智慧。從而培養一群愛生活、會游戲、能學習的幼兒,讓他們擁有敢于探索、勇于挑戰、善于合作、樂于學習的品質。
關鍵詞:二十四節氣 秋分 幼兒園 主題教學
中圖分類號:G21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0517112
科技的高速發展帶了給我們很多的便利,卻讓孩子離自然越來越遠了,幾乎生活在一個“塑料”的時代和電子的時代,電子時代正讓孩子們逐漸脫離大自然,變成一群“自然缺失癥兒童”。而我們新時代的教育目標是培養一群愛生活、會游戲、能學習的幼兒,他們擁有敢于探索、勇于挑戰、善于合作、樂于學習的品質。
二十四節氣作為中國人特有的時間知識體系,被稱為“中國第五大發明”,
秋分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典型節氣之一,它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六個節氣。
為了讓秋分節氣融入幼兒園主題教學活動,同時讓幼兒了解秋分節氣文化的內涵與意義,喜歡中國傳統文化。我們分別將秋分節氣與幼兒園的集體活動、主題創設、區域游戲、親子實踐四種形式相結合開展活動。
一、二十四節氣之秋分與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的完美融合
秋分時間一般為每年的9月22或23日,是一個豐收的季節。各種蔬菜、瓜果、糧食對孩子來說既熟悉又陌生;沉甸甸的稻谷翻騰著滾滾波浪,飄散著醉人的芳香,好似燦爛的彩霞抖落人間;形態各異的樹葉更是激起了幼兒探索的興趣。
(一)滲透教學利用秋分節氣這一特點,通過蔬菜、瓜果、糧食、落葉等教育資源滲透幼兒園教學的五大領域中,我們可以為孩子提供探索、發現、表達、操作的空間,貫穿整個主題教學活動。
(二)開展活動根據特點我們梳理了大、中、小三個年齡段的幼兒開展秋分集體活動的思維導圖。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分別定位大班以“秋分之糧食豐收”為主題,中班以“秋分之落葉飄飄”為主題,小班以“秋分之水果飄香”為主題。
(三)建構經驗在集體教學活動中,我們可以借助文學作品、科學探究、藝術表現等方式來建構有關秋分的認知經驗,還可以通過觀看動畫片、講述故事、欣賞古詩等方式讓幼兒了解秋分節氣的由來、特點,天氣的變化,知道個人與大自然的關系,與同伴分享自己的觀察與體驗。
二、主題創設體現二十四節氣之秋分的底蘊
結合秋分節氣進行主題墻創設,我們可以分6個內容去體現。分別從秋分的節氣習俗、節氣特色、節氣景觀等方面去體現。
(一)節氣習俗方面,我們可以創設“秋天的喜悅”用簡單的圖譜讓幼兒明白了秋分節氣的一些很有趣的習俗,例如:粘雀嘴、摘秋菜(莧菜)、送秋牛(預示來年大豐收)、豎雞蛋、祭月、放風箏……孩子可以看著圖譜說一說,回家再和父母復述一遍。
(二)節氣特色方面,我們可以創設讓孩子可操作互動的主題模塊“快樂的成長”,這個版塊利用笑臉和哭臉,讓孩子們知道在秋分這個時節,哪些食物要多吃,哪些食物要少吃的。幼兒可以動手進行操作,將秋分這個節氣我們可以多吃的食譜進行粘貼或添加。
(三)節氣景觀方面,我們可以通過親子合作完成的,例如:“團圓中秋”“愛的家庭”,中秋節作為秋分節氣中一個代表性的傳統節日,可以利用親子時間,家長與幼兒一起感受大自然帶來的神奇魅力。
三、二十四節氣之秋分滲透區域游戲活動
我們總覺得二十四個節氣的名稱有些拗口,于是我們設計了可以讓幼兒可反復操作和習得的二十四節氣操作板,我們把二十四節氣最具有代表的物品滑到操作盤上,幼兒園可以二十四節氣的名稱和操作盤對應粘貼,反復探索,自然了解二十四節氣的特點,無需灌輸,孩子又喜歡。一個內容的生成讓我們欣喜的發現秋分節氣不僅可以和區域融合,而且能創設出很多新穎的玩法和內容。
(一)秋分之科學區 結合秋分節氣的特點我們設計了科學區數與量對應的“柚柚大作戰”,認知鞏固序數的“秋收之旅”和有關等分的“月餅拼拼樂”等內容。
(二)秋分之生活藝術區結合秋分節氣習俗我們在生活藝術區設計了“粘雀嘴”的操作材料,為的是希望通過用面粉和糯米粉粘出的團子放在田間地頭粘住麻雀的嘴,不讓麻雀吃地里的糧食。孩子可以自己和面,進行捏“雀嘴”,感受秋分習俗帶來的快樂。
(三)秋分之微運動區 最讓我們欣喜的是我們設計的微運動區,結合秋分節氣中收割的特點,我們為孩子提供了稻谷、籃子、泡沫板等材料,讓孩子模仿豐收時節的勞動人民收割稻谷,不僅鍛煉幼兒的協調能力,發展了幼兒腿部小肌肉力量,更是感受了秋分節氣的特點和勞動的辛苦。
4.秋分之閱讀區
投放秋分節氣的圖書我們還可以讓幼兒在閱讀區里投放有關秋分節氣的圖書,在科學區里觀察日歷上的節氣,記錄天氣的變化,在美工區里一起動手涂涂畫畫,利用各種廢舊材料自由創作秋分節氣長廊,在表演區里唱唱二十四節氣歌,大膽表達對秋分的喜愛等。
四、通過親子實踐尋找二十四節氣秋分的秘密
為了清楚家長對二十四節氣的了解程度,我們專門設計了一張調查問卷進行摸底。結果顯示,家長對二十四節氣文化的了解不多。如題2:“你們說出24節氣的名稱嗎”只有8.3%家長選擇的是大部分能說出,76%的家長選擇少部分能說出,15.7%的家長的選擇是完全說不出。永嘉有著那么久遠的耕讀文化,我們更要讓孩子了解,要讓家長了解,我們要重新去追尋這傳統文化。
因此我們開展了很多親子共育活動,例如:邀請了解相關知識的家長進課堂開展家長助教;邀請家長和老師一起設計有趣的關于秋分節氣的活動供孩子玩耍;還可以開展一些家長游戲活動讓我們大人覺得秋分節氣其實也可以很好玩。我們的活動設計了一下活動:
親子活動一:一起摘莧菜
家長帶領孩子到田野中尋找莧菜,觀察莧菜的生長環境和基本特,然后把采摘過來的莧菜進行親子共同制作美食。
我們發現傳統能夠很好的與新時代的主題課程融合,并且會生發出很多老師、幼兒和家長的新的花火。當然在收獲的同時我也有幾點實踐后的思考,想要繼續把二十四節氣結合主題不斷的進行開展、開發,形成特色課程,需要我們一下幾點的努力。
(一)需要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和關注幼兒教育的家長。教師不但要善于積累經驗、運用經驗,而且要能熟練地運用各種科學的教育理念分析幼兒的各種行為,并為每位幼兒提供適宜的活動。對家長而言,希望家長不但能正視幼兒的各種問題,還善于引導幼兒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激起幼兒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兼顧幼兒全面發展和個性培養。幼兒在自由探索時,得到教師詢問、幫助的幼兒能比較持久地研究自己感興趣的問題,而得不到教師幫助的幼兒很容易放棄,長此以往勢必不能保證每位幼兒的全面而富有個性的發展。
(三)教師介入幼兒活動的能力有待提升。太早介入容易干擾幼兒的自主活動,介入遲緩則會造成幼兒因得不到及時幫助、而降低幼兒對活動的興趣和專注,阻礙他們的活動。
參考文獻:
1.推陳出新:以“二十四節氣”為主題的園本課程開發設計與思考鐘運紅-《今日教育(幼教金刊)》
2.以二十四節氣為栽體開展主題教學的實踐 于飛飛,季豐-《教學月刊-中學版(語文教學)》
3.觸摸自然之律——以二十四節氣為主題研究“親自然”課程為例 楊珺-《福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