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露蒙
摘要:本文分析了網絡犯罪心理形成的外因與網絡犯罪心理形成的內因,并提出了網絡犯罪的心理預防對策。網絡犯罪的心理非常復雜,重視網絡犯罪的心理預防不僅可以提高其他預防手段的預防效果,還可以將其他預防犯罪手段結合起來形成預防體系,屆時必然會大大減少網絡犯罪,我們期待著一個更好的網絡新時代。
關鍵詞:網絡犯罪;心理成因;相關預防;對策
中圖分類號:G21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0517953
一、引言
互聯網不僅縮短了人們之間的時空距離,也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人們在享受信息的同時,也面臨著網絡自身缺陷引起的網絡犯罪的危險。互聯網的虛擬本質是互聯,最大的本質特征是人們在虛擬空間中聊天和交易,但對溝通雙方提供的個人身份特征卻無法驗證其真實性。本文試圖分析網絡犯罪的心理特征,并提出一些心理預防對策。
二、網絡犯罪心理形成的外因
1.人們對網絡犯罪行為的不當評判變相鼓勵了網絡犯罪網絡犯罪專家認為,網絡犯罪不僅存在技術問題,還存在犯罪和非犯罪知識。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被媒體灌輸,計算機黑客是非常聰明的年輕人,并且對他們的犯罪行為沒有太多的譴責。這種社會理解促使許多年輕人嘗試。一方面,它促進了網絡安全技術的不斷發展,另一方面也使網絡不斷面臨安全威脅。人們對網絡犯罪的不恰當評估會以變相的形式鼓勵網絡犯罪,從而導致網絡犯罪分子對自己行為的理解產生偏差,混淆了犯罪與守法之間的界限,使本來對攻擊網絡還有幾分顧忌的那部分人,反當作光榮任務去完成,這已經成為形成犯罪心理的動力。
2.互聯網本身的缺陷為網絡犯罪行為提供了技術條件
互聯網的前身阿帕網(ARPANET)主要開發了一個沒有被戰爭摧毀的分散網絡系統。它的目的是平穩地將信息從發送者傳送到目的地。因此,當時ARPANET的目的不是數據安全或網絡安全。這也是目前在Internet上設的商務網站容易受到黑客攻擊的原因。互聯網本身具有跨地域、跨國界特性,沒有空間限制。因此,網絡色情無法杜絕。即使禁止了一國的色情網站,也不能有效地將他國的色情網站禁之門外。網絡信息散布迅速,幾乎沒有時空限制,影響范圍極其廣泛,層次極其繁多。而在網上,來源網址可以假造,犯罪者身份可以隱藏,加之網絡犯罪證據取證困難,使得其證明力又大打折扣,而且這些證據又極易被毀滅,所以追訴犯罪的證據問題變得非常關鍵。互聯網為病毒的編寫,對網絡用戶和網絡供應商的攻擊等等這些行為提供了很多便利條件,即便是不熟知計算機知識的人,在網上隨意檢索“解密”兩字,即會出現很多各種軟件和口令的解密辦法,甚至還詳細解釋用法,很多出于好奇或者其它目的人,應用了這些條件,就可能侵害別人的利益。如果有人蓄意對之利用進行破壞行為,則可想而知其結果的危害性。如果犯罪很容易實現,或者懲罰成本很低,那么犯罪者就更容易產生犯罪心理。
3.被害人方面的表現也縱容了網絡犯罪行為
人們通常認為自己的計算機系統太小,不重要,不可能被黑客攻擊:或者以為上網時一般只管自己的事,因而永遠不會被騷擾或跟蹤。你可能會以為自己是安全的,“最糟糕的也是最基本的想法,就是認為計算機犯罪是技術專家們的事。實際上,我們所有人都可能是計算機犯罪的受害者”。很多網站的安全性不夠,人們又存在僥幸心理,而有些被侵入或者破壞的公司又擔心自己在顧客中失去信譽,大多選擇了“吃啞巴虧”,對“黑客”們制造的損失選擇無奈地“默默承受”而很少向有關政府部門報案,警方追查也不合作,使得犯罪隱案增加,縱容了此類犯罪。至于受害的普通用戶,在受了攻擊之后,或者出于對警察對訴訟的抗拒心理亦或是不愿意找“麻煩”或者其它原因,更多選擇自我補救或者索性抱怨了事,而不是訴諸法律。事實上,這樣的行為是
保護罪犯,使他們更加肆無忌憚,他們的犯罪心理更加膨脹,難以遏制。
三、網絡犯罪心理形成的內因
1.犯罪人缺少罪惡感
計算機網絡罪犯的心理特征是他們幾乎不會感到內疚。網絡是一個虛擬世界,它促使個人完全退休進入私人生活,將自己與社會隔離開來,形成一種匿名的生活方式。在這種生活方式所形成的生活環境里,從空間上和社會心理上都給了犯罪人以便利,甚至成為引發犯罪的條件。同時,我國的許多網絡在建網初期多考慮信息便利,較少考慮安全防范措施。黑客只需要一臺計算機、一條電話線、一個調制解調器或者網卡就可以遠距離作案。而且,利用計算機犯罪留下的可供偵查的痕跡很少,難以破譯,隱蔽性很強,造成科技犯罪的被揭露程度極低,犯罪行為人因此具有犯罪而不被懲罰的僥幸心理。再加上利用科技手段所能獲取的巨額利益遠勝于傳統詐騙和盜竊等手段所得。這些都使得利用計算機網絡進行犯罪的人失去罪惡感,促成了其犯罪心理的形成和外化。
2.犯罪人具有強烈的好奇心與表現欲
好奇心和表達欲望是網絡犯罪心理形成的重要原因。好奇是人類的天性,而計算機及網絡所提供的虛擬空間使得人們完全拋開現實社會中的形象,彼此陌生,提供了一個滿足人們好奇心的理想空間。英國心理學家保羅·泰勒認為,目前網上聊天的匿名狀況助長了現在的混亂,因為在此掩護之下大家都可以不遵守社會傳統和規定,盡情地發泄心中的不快,包括對女性實施語言上的性騷擾以及隨意進行網絡暴力行為。而很多黑客的犯罪行為僅僅是為了顯示自己計算機技術的高超,有的甚至以愛國主義為名,向另一國家的網站進行攻擊,以彰顯本國黑客的本事。互聯網已經成為一個沒有火藥味的戰場。
3.犯罪人過于自信、在誘惑面前缺乏抵抗力
幾乎所有計算機犯罪分子都極其自我肯定,并且對他們的犯罪手段、技術和能力表示自賞,他們的自信心得到擴張,加上認為作案后不會被發現的僥幸心理,使得他們在巨額利益的誘惑下鋌而走險。這方面的案例不勝枚舉。案犯郝景龍原系工商銀行工作人員,對銀行的存取款業務相當熟悉。與此同時,他也是一名計算機高手,非常了解銀行計算機網絡系統存在的安全隱患和漏洞。郝景文通過網絡先后盜取資金共計72萬元。最終經公安機關偵破后被揚州中院以盜竊罪判處被告人郝景龍、郝景文死刑,并各處沒收財產4萬元。研究其犯罪的發生,我們發現正是極度膨脹的金錢欲望以及對自身“技術“的盲目自信,使得他走入萬劫不復的深淵。
四、網絡犯罪的心理預防
1.網絡犯罪的主體外因素預防
通過預防網絡犯罪的主體外因素,可以降低網絡犯罪心理結構形成的可能性,增加阻礙心理結構惡性變化的因素,阻止犯罪動機和犯罪思想的出現。
(1)完善網絡犯罪的立法,加強法律意識,形成正確的心理認知目前,中國關于網絡犯罪的立法仍處于起步階段,許多行為無法準確界定,網絡犯罪的管轄以及責任都對傳統的刑法理論形成了巨大的挑戰,甚至法學界對于網絡犯罪的性質還沒有形成統一的認識。立法的不完善和網絡犯罪法律理論的沖突必然導致社會對網絡犯罪的認識混亂。只有從法律上明確了網絡犯罪的性質,明確哪些行為屬于網絡犯罪并應該給予什么樣的處罰,才能夠對行為人的心理形成強制。
(2)健全網絡安全體系,提高網絡犯罪偵查技術,增加犯罪心理恐懼感
國家不僅要加強對網絡的監控管理,取締非法網站,盡可能保證網絡信息的純潔性,而且廣大市民作為普通網民和企業自身要有網絡安全意識:要注重對計算機的維護,安裝必要的軟件定期殺毒、清理垃圾郵件;個人信息要予以保護,不輕信網絡廣告;公司企業對于涉及自己商業秘密的信息應設定密碼,適時更換。從被害人一方杜絕對犯罪動機的產生的刺激,防微杜漸,不給犯罪分子任何機會。
此外,還需要盡快提高對網絡犯罪的偵查技術。一旦網絡犯罪的破案率提高,必然會對潛在的網絡犯罪人造成心理壓力,阻礙其犯罪目的和犯罪決意的形成。同時網絡犯罪的成功率下降,犯罪人在犯罪后恐懼感增強,這都有助于對網絡犯罪的外部控制。
2.網絡犯罪的主體因素預防
個體心理的早期預防,注重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由于大多數互聯網用戶都是青少年,青少年也占網絡犯罪的很大比例,因此青少年教育在網絡犯罪的心理預防中尤為重要。首先,父母應當對孩子上網有正確的態度,鼓勵孩子利用網絡學習知識,幫助孩子塑造面對網絡上的不良信息的自我保護能力,發現孩子通過網絡瀏覽不健康網站應給予正確的教育與引導。同時父母應當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和家庭環境,減少孩子對網絡中虛擬世界的依賴,而更多地在現實生活中讓他們感受到幸福與滿足。其次,學校也應承擔起對青少年教育的責任。通過學校教育,幫助青少年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價值觀,提高青少年的心理素質,使他們能夠正確地認識現實與虛擬的差別,懂得自我選擇、自我保護、自我監控,增強網絡文化對青少年心理的積極影響,減少消極影響。
五、結語
綜上所述,網絡犯罪的心理非常復雜,影響因素也各不相同,因此網絡犯罪心理的預防并非一蹴而就的事。網絡犯罪的心理預防是其他網絡犯罪預防的重要補充。重視網絡犯罪的心理預防,不僅可以提高其他預防手段的預防效果,當各種預防犯罪手段結合起來形成預防體系時,必然會給網絡犯罪帶來沉重打擊,大大減少網絡犯罪。它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等各方面的努力,以便擁有健康的生活環境。我們期待著一個更加純凈,更加美好的網絡新時代。
參考文獻:
[1]王夢穎,許麗媛,對網絡群體自殺事件的心理分析——以共同實施自殺和組織教唆他人自殺行為為例[J]心理月刊2018.(2):3-4.
[2]毛玙婷,互聯網對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初步研究[J]長江叢刊,2018,(1):162-163.
[3]趙煒佳.電信網絡詐騙犯罪特征、成因與治理——以2017年569份判決書為考察樣本[J]福建農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21(3):10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