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淵
摘 要:在與傳統信貸模式相比之下,供應鏈金融為在融資中處于弱勢地位的中小企業提供了更有效的融資途徑。隨著市場和經濟的不斷變化,結合實踐經驗教訓,從業務模式、產品服務、技術手段、成員準入條件等方面進行完善,供應鏈金融也在實踐中不斷改進與創新。同時供應鏈金融風險也隨之出現了變化,因此在對供應鏈金融進行模式創新的同時還需要推動對供應鏈金融風險的分析和風險管理手段的研究。
關鍵詞:供應鏈金融 融資模式 風險管理
我國中小企業管理普遍存在不規范、不成熟的問題,比如財務、管理信息透明度不高,平均壽命較短,抗風險能力較弱,借貸違約可能性較高,以上現實問題都是中小企業融資的阻礙。中小企業在我國金融市場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為我國經濟貢獻良多,然而與之地位不符的是其融資困難問題,盡管近年來出臺的國家政策不斷對中小企業融資有所支持,但是如若只是倚靠傳統信貸方式卻仍然無法保障中小企業的資金需求量。供應鏈金融為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提供了一條有效的途徑,由于市場需求大,又進一步表明呈現供應鏈金融巨大的發展空間。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經濟市場的變化,供應鏈金融依然在不斷的創新發展,在供應鏈金融未完全得到完善穩定前,都應不斷研究供應鏈金融的革新創造。
一、供應鏈金融風險分析
(一)供應鏈系統性風險
隨著供應鏈金融模式的創新發展,供應鏈也已經不再是簡單的鏈條結構,而是復雜多變的網狀結構。不健康的供應鏈系統環境會帶來供應鏈系統風險,包括供應鏈競爭風險、供應鏈協調風險和供應鏈控制風險(魏瑩,2018)。當前的供應鏈系統內存在相互影響的多條供應鏈,參與供應鏈的企業增加,其中企業的供應鏈實力并不一致,例如銷售能力較低的企業可能造成產品滯銷的情況,無法正常還款,這就是競爭風險。互聯網供應鏈金融讓更多的信息都能夠在供應鏈里傳遞,但是如果企業成員之間溝通意愿不高、溝通不足,對信息有所保留,影響信息的及時性、真實性和完整性,產生牛鞭效應,可能就會帶來供應鏈協調風險。在巨大又復雜的供應鏈網絡中,核心企業對供應鏈參與企業的管理協調難度增大,無法維系穩定的成員關系和供應鏈狀態,即可能出現供應鏈控制風險。
(二)貿易背景真實風險
貿易背景真實風險是指在由銀行等金融機構主導的供應鏈金融融資模式下,作為供應鏈融資行為的基石真實交易存在虛假情況,融資企業可能與其他企業組織偽造交易合同,統一口徑以不存在的交易合作向金融機構騙取資金;還有融資企業伙同核心企業等提供信用支持的企業隱瞞企業的真實現狀,融資企業可能由于市場經濟、公司管理、財務資金等問題無法按合同或交易訂單所規定進行供應、購買、銷售等行為,但為緩解企業壓力或只為騙取資金,依然隱瞞公司真實狀況以原條件簽訂借貸合同。在融資企業的有意隱瞞和核心企業、物流企業等利益相關方的包庇的情況下,金融機構若未對貿易背景進行深度嚴格的調查,在未準確掌握真實貿易背景的情況下對融資企業進行授信借款,會被惡意套取資金,面臨貿易背景真實風險。
(三)業務流程風險
由于在虛擬平臺開展供應鏈金融業務以及日益復雜的供應鏈網絡,在參與主體日益豐富多樣和各環節流程的操作差異性大的情況下,線上業務操作既增加了更多的操作步驟又是操作難度上升,不免出現業務流程風險。業務流程風險可以圍繞供應鏈金融流程設計和運作操作兩方面進行分析。首先從流程設計的技術角度看,當下的業務流程設計依然未能達到一定程度的專業化和標準化,現階段的業務流程可能存在瑕疵錯漏,業務流程風險也因此隱藏在各操作環節中。其次從運行操作入手分析,存在操作人員的職業培訓不到位、操作工作不熟練、公司管理不周全等問題,甚至與外部人員有利益行為,故意進行錯誤額操作。平臺提供者在現階段未能設計出有針對性的業務操作流程、未能保證操作人員的職業操守和工作能力,結合技術手段對業務流程進行改進創新并注重對復合型操作人才的培養是平臺提供者為降低業務流程風險而需要做出的努力。
(四)質押物價值風險
質押物作為第一還款來源對供應鏈金融開展的根本依據作用,在供應鏈金融服務中質押物的價格在正常市場中必然會有波動,當質押物的貨值波動頻率大或者貨值下降多,可能會影響企業的還款意愿進而對銀行等金融機構帶來資金回收成本增加或無法收回資金,因此質押物價值風險在供應鏈金融中就顯得尤其明顯。當然除了因為市場經濟變動而波動的質押物價值波動是無法避免的之外,應收賬款類質押物的付款方信用等級、還款能力與存貨類質押物的管理難度、是否易于變質和變現難易程度等方面也是金融機構應該對質押物進行風險考核,如何能最大程度的減少貨值下降是金融機構等供應鏈金融參與方的難題之一。
二、供應鏈金融風險管理建議措施
(一)構建合理的供應鏈網絡
從供應鏈結構、流程和管理三個方面來對供應鏈網絡進行構建。首先焦點企業該嚴格謹慎把控供應鏈金融中的準入條件,例如:上下游企業是否符合“三無但三有”的條件、物流企業監管力度是否到位、供應鏈金融服務提供者的方案策劃能力等等,能夠達標的企業才能形成穩定的供應鏈結構。在供應鏈中,各主體的利益都是息息相關的,需要強調注重供應鏈內各參與者的融洽合作與緊密聯系,通力合作才能擴大運營范圍、增加盈利。其次基于產業鏈內復雜多樣的主體關系以及供應鏈閉合化的特點,供應鏈金融的業務種類也十分繁多,為減少操作失誤,按業務類型制定專業、規范的流程,形成完整的自償性運營邏輯,建立一體化運作標準。最后各企業機構需要明確在供應鏈網絡中自身的定位、明確各組織部門的職責以及對供應鏈中的信息的管理,在確保管理的垂直化的同時實現對流程的掌控。構建合理的供應鏈網絡是規避供應鏈金融風險的有效手段之一。
(二)加強監控預警
有效的監管能夠預防或減少風險的發生,一面對一些為謀利益蠢蠢欲動的企業加以監督和監控,另一方面為發現風險管理盲區提供途徑。首先金融機構可與物流企業、第三方電子商務企業建立合理的合作關系,實現貸后的監管智能化,不僅防止物流企業和第三方商務企業與貸款企業進行欺詐行為,還通過信息共享,更有效的監控融資企業的經營情況、行業狀況和質押物價格波動。物流企業可以從倉儲、貨運、人員監管三個方向入手,結合技術手段或者設立監管部門,對貨物的倉儲、運輸以及人員的監控進行重點關注。減少線上供應鏈金融業務的如物流監管風險的發生,降低監控成本,及時預警市場風險,擴大監控范圍。
(三)提高信息治理能力
現階段進行供應鏈金融業務掌握鏈內各類信息,不僅能夠提高對中小企業的融資效率,還能通過分析供應鏈運營中的各類信息和數據,實現有效信息治理,還能夠實現對風險的控制。信息大爆炸社會對于信息的收集和運用非常重要,尤其是供應鏈金融逐漸借助互聯網進行發展,創造出新的業務模式,很多新興的互聯網金融企業開展業務都以“大數據”為基礎,從大數據中發現業務機會、實施風險管控。提高信息治理能力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出努力:首先確認信息源是否安全可靠和信息結構是否合理,準確無誤的信息來源和結構才能保障有效信息治理;其次提高根據環境和實際情景對信息的搜集、分析、處理、傳輸、運用能力;然后加強合作成員對信息和信息治理的重視,確保鏈內成員共享高質信息并加以學習應用,實現持續的信息更新。
(四)優化風險防范機制
通過收集和整合供應鏈金融指標,建立計量模型,進行定量分析,從而建立科學有效的風險防范機制。該過程可分為三個階段:數據收集和監控,風險分析和預警,以及風險應急控制。在數據收集和監控階段,收集供應鏈金融運作過程中的風險關鍵數據,建立風險指數數據庫,通過定量分析對風險進行分析和評估。如果風險異常,則進入下一步的分析。在風險分析預警階段,主要收集過去的風險事件,建立標準風險案例數據庫,以便在發生風險事件前,預測到可匹配的風險,迅速執行方案處理風險。在風險應急控制階段,大多為針對風險數據庫內的標準風險而建立相應的風險應急措施,監測到庫內風險時進行應急措施工作。如果存在新的風險案例,則把新的風險加入至風險庫,并及時更新相應的風險應急措施。
參考文獻:
[1]陳衛偉,宋良榮.基于博弈論角度的供應鏈金融研究[J]. 中國林業經濟, 2017(2):108-110.
[2]范方志, 蘇國強, 王曉彥. 供應鏈金融模式下中小企業信用風險評價及其風險管理研究[J]. 中央財經大學學報, 2017(12):36-45.
[3]羅勇,王陽軍.芻議互聯網供應鏈金融風險及其防范[J].物流工程與管理,2018,40(01):125-12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