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慧子 鮑夢涵 趙鳴


摘要:文章以湖南沅水流域的傳統村落作為研究對象,在實地調研的基礎上,探討傳統村落的選址特征,梳理傳統村落的景觀類型和特點。研究結果表明:村落選址有著“逐水而居”的偏好,大致可分為“臨水據山型”“臨水依山型”和“臨水離山型”,不同擇址條件下的村落規模、格局等發展存在差異;在依山傍水的環境下,人們通過世代經營開拓,形成了富有地域特色的村落景觀,包括臨水景觀、農作景觀、建筑景觀和山林景觀。
關鍵詞:沅水流域,傳統村落,選址,景觀
DOI: 10.12169/zgcsly.2018.09.21.0001
根據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部、財政部《關于加強傳統村落保護發展工作的指導意見》(建村[2012] 184號)中的界定,傳統村落是擁有物質形態和非物質形態文化遺產,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科學、藝術、社會、經濟價值的村落1[]。傳統村落是能夠反映當地歷史文化、生活習俗、生產方式等信息的重要載體。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傳統村落營建智慧的挖掘對于新時代鄉村建設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在我國,傳統村落的研究最早能追溯到20世紀20年代,主要包括鄉土建筑、鄉土社會的研究[2]。自20世紀80年代起,傳統村落景觀研究開始引起人們的重視,彭一剛[3]在《傳統村鎮聚落景觀分析》中論述了傳統村鎮聚落景觀特征,并強調其研究價值與地位;劉沛林[4]在《古村落:和諧的人聚空間》中對中國古村落的基本類型、選址、空間布局、意象要素、景觀構建等多方面展開研究,全面論述了村落整體景觀環境特征。發展至今,傳統村落對環境的適應性及其營建特征成為不少學者的關注焦點,學者們從不同視角對村落景觀進行審視:陸林等[5]指出徽州周邊有黃山、天目山、白際山脈環繞四周,為徽州古村落形成和發展提供了相對封閉的、氣候宜人的生態環境;傅娟等[6]論述了南方地區傳統村落如何利用和營建水環境發展具有地方適應性的景觀,指出不同類型的聚落形態和景觀是村落與水環境相適應的結果:周政旭[7]等認為在獨特的喀斯特山地河谷自然地理環境中,孕育了布依族聚落“山一水一林一田一村”的基本空間格局,總結了聚落營建的生態智慧。這些研究成果為本文研究工作的開展提供了有益的參考。
1湖南沅水流域傳統村落概況
湖南沅水流域是一個山地交錯、河網縱橫的典型山地流域,包括懷化市和湘西自治州、常德市市區、漢壽縣、桃源縣、益陽市的沅江市與邵陽市的綏寧、城步二縣,總面積約6萬km2[8]。沅水支流眾多,在湖南境內,主要有潕水、武水、酉水、辰水、渠水、巫水、溆水等。流域東部、南部有雪峰山脈盤踞其中,西部臨近貴州高原,以高中山、低山為主,北部多中山、低山及丘陵[9]。
由于受到地形、交通因素的影響,湖南沅水流域形成了相對獨立且閉塞的地理環境,許多歷史久遠的傳統村落得以較好地保存下來。根據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部、財政部3部門公示的前三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該地區共有傳統村落53個,占全省總量的58. 2%。同時,該地區是一個多民族雜居和聚居的地區,大量村落為侗族、土家族、苗族等的聚居地,或少數民族與漢族混居的村落。
2湖南沅水流域傳統村落選址營造類型
在山地流域的地理單元中,山地環境是村落營建的基礎,水便成為影響人們擇址聚居的關鍵性因素:1)從生態的角度看,一方面,在河水沿河床流動時,在其地質作用的影響下,河曲凸岸作為沉積岸,河水速度比外環慢,利于泥沙沉積,土壤肥沃[10];另一方面,水體對局部小氣候起著調節作用,因水體比熱容較陸地大,升溫和降溫的速率都比陸地慢,因此在炎熱和寒冷時,都能與陸地形成溫差,產生空氣對流,調節陸地局部氣候[11];2)從防御性角度看,在數千年的民族歷史中,漢族和苗族、侗族、土家族等少數民族沖突不斷,為躲避戰亂與壓迫,少數民族不斷向大山深處遷徙,在不斷的遷徙中形成了高度的防衛思想,人們把村前的河流作為一條天然的“護城河”,來強化村落的領域感和歸屬性;3)從生產、生活的需求看,河流給人們提供了飲用、灌溉、浣洗、交通等日常活動的便利條件;4)從風水角度看,村落擇址講究前有流水,后有靠山,形成相對封閉完整的空間單元。因此,村落大多偏好逐水而居。在湖南沅水流域,多數村落坐落于沅水二級支流及以下的河溪附近,如小溪村、小市村、中黃村等;少量村落如高椅村、墓腳村等緊鄰沅水及一級支流。在臨水而居的條件下,經過數代人的開拓營建,形成了適應當地山水特征的幾種典型村落類型(表1)。
2.1臨水離山型
臨水離山型村落是指村落建筑與周邊山體物理距離較遠。這類多出現在山間開闊的盆地或較大的山地平壩區,用地平坦且開闊,可供耕作的面積較大。離山型村落土地資源充沛,村落規模最大。如墓腳村,占地面積約800 hm2.人口1 600余人,村落跨越河流形成大的自然村團:坪坦村村域面積約558 hm2.全村人口1200余人[12],由單一寨擴展為中心組團式空間結構。在村落布局中,因耕地平坦集中,村寨建筑也呈現出集中型布局形式(圖1)。
2.2臨水依山型
村落建立在丘陵、山地與平壩交接處。村寨建筑緊緊依靠山體,用地比較平坦,山體形成環抱之勢,成為村落的綠色背景。此類村落土地資源較豐富,村落規模較大。村落布局仍然以集中型布局形式為主,如德夯村、撈車村、惹巴拉村、豪俠坪村、高椅村、豪俠坪村等,少量村落因耕地資源緊張、分散,呈現出散點式布局形式,如溪口村、夯沙村等(圖2)。
2.3臨水據山型
村落沿山勢而建,充分嵌入山體,住宅通常沿著等高線平行或者垂直布置,山體若太過陡峭,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災害易發生,且開發難度過大,因此,此類村落多位于坡度較為緩和的丘陵坡地或臺地上。據山型村落的住宅隨著山勢層層抬升,通風、光線條件較好,具有較好的居住舒適度。由于可供耕作的農田十分有限,據山而建的方式能夠提升土地利用率,以讓出更多空間用于農業耕作。同時,村落各組團之間分布較散、規模較小,空間布局呈現出散點式布局形式(圖2)。
3湖南沅水流域傳統村落景觀
根據湖南沅水流域傳統村落的景觀特征和層次,將村落景觀歸納為臨水景觀、農作景觀、建筑景觀和山林景觀。
3.1臨水景觀
臨水景觀是人們不斷地適應水、利用水營造以水系為核心的村落景觀。
1)水磨坊(水碾房)。在電動榨油機、打米機出現之前,村落先民巧妙地借助河流落差,將水體的勢能轉化成動能,帶動水碾來進行農產品的加工。水碾可以24小時全天候工作,極大地提升了勞動效率。此外,水碾房也給居民們提供了游憩、交流的場地。
2)水埠。水埠一般是有入水臺階的小碼頭。水埠是臨水村落與河流聯系的重要紐帶,具有浣洗、泊船、休憩等功能,為人們提供尺度宜人的親水活動空間。
3)橋梁。石拱橋一德夯村接龍橋,修建于民國22年(1933年),橋身高8m,長17 m,寬4.5 m。橋體是按照傳統方法修砌的單拱石橋,以青石塊為主材,用糯米槳、石灰粘合,十分古樸。不僅是連接兩岸的通道,也是苗族進行“接龍”活動、溝通人神的重要場所。風雨橋一既用于跨水通行,又是村民們保存風水、保佑村寨平安的寄托,又被稱為“福橋”。如坪坦村普濟橋,為單孔伸臂懸梁的穿斗式木架構廊橋,橋梁主體均有當地盛產的杉木制成,內部設有長凳座椅,供村民們休閑娛樂,極具地方特色。
4)水口園林。“水口”起源于中國風水學說,講究水口呈關鎖狀態利于聚水,聚水即聚財。因此,村落建設時,十分重視水口的建設,常種植風水樹或配以橋、亭、榭、祠堂、書院等園林要素,共同構成水口園林[13]。如芋頭村水口處的塘頭橋,便是出水口處的“鎖口”。它除了風水需求外,也是當地村民休閑游憩的場所。又如巖門村水口處的風水樹,原植有百歲槐樹,被雷擊毀后村民又補栽樟樹作為村民祭拜、祈福的精神之樹,也是全村閑暇時聚會納涼的好去處。
3.2農作景觀
該地區的傳統村落所經營的農田根據地形特點可分為壩田、梯田,主要農作物有水稻、玉米、黃豆等。農田灌溉是保障收成的關鍵性因素,人們根據耕地所處的地形、地貌特征,因地制宜地建設了引水灌溉的水利工程,包括筑壩修渠、開塘作堰、將水引入農田,形成了典型的梯田稻作景觀和平壩型稻作景觀。
3.3建筑景觀
建筑景觀是影響傳統村落景觀風貌的核心要素,是地域文化和地域特色的重要載體。湖南沅水流域盛產木材,民居以木結構建筑為主,木結構又可分為全木結構、磚(石)木結構等。1)全木結構,少數民族的村落中常出現全木結構的干欄式建筑,吊腳樓便是該地區最具特色的一種。吊腳樓底層架空,起到防潮隔熱的作用,上層作為居室,下層通常用來堆放雜物或飼養家畜;2)磚(石)木結構,磚木結構的建筑多出現在漢族村落中,內部仍是以木結構為主體,外部有用青磚砌筑而成的封火墻。有的村落利用當地石材砌筑房屋墻體,如巖門村的紅砂巖墻,拉豪村的石板墻,這些石材不僅取材方便,且堅固耐用、防潮隔熱。
3.4山林景觀
出于對自然的敬畏和生存的需要,人們十分珍視山水資源。村落的山上都保留了大片的森林,植被覆蓋率高,以涵養水源、防止水土流失[14]。在沅水流域的村落中保存了大量水杉、珙桐、銀杏、南方紅豆杉等珍貴的國家保護植物。侗族村落更是將山林視為風水林,將保護森林的條款雕刻在碑上,立于村寨旁,要求村民世代遵守。
4結語
本文從村落的選址、景觀兩方面人手,探討了湖南沅水流域傳統村落的營建特征與生態智慧,以期為未來的鄉村建設提供有益的支撐。面對城鎮化進程的快速推進,傳統村落的保護和鄉村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村落的民居建筑、景觀風貌的保護面臨重大威脅,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何實現地方發展和村落保護的協同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部、財政部關于加強傳統村落保護發展工作的指導意見[ EB/OL][ 2018-09-19] .http://www.mohurd.gov.cn/wjfh/201212/t20121219_212337.html.
[2]李柱,張瞍我國傳統村落研究進展分析[J].安徽農業科學,2017,45( 25):253-256
[3]彭一剛.傳統村鎮聚落景觀分析[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2.
[4]劉沛林古村落:和諧的人聚空間[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7.
[5]陸林,葛敬炳徽州古村落形成與發展的地理環境研究[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3):377-382.
[6]傅娟,許吉航,肖大威.南方地區傳統村落形態及景觀對水環境的適應性研究[J].中國園林,2013,29(8):120-124.
[7]周政旭,劉加維,錢云.喀斯特山地河谷人居生態系統研究:以貴州安順扁擔山布依聚落為例[J].貴州民族研究,2017,38(8):106-111.
[8]傅角今湖南地理志[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
[9]高冠民,竇秀英.湖南自然地理[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
[10]陳南祥工程地質及水文地質[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12.
[11]夏暉,孟俠.景觀工程[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5.
[12]湖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湖南傳統村落[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7.
[13]程建軍風水解析[M].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14
[14]孫松林,李雄.布依族石板房聚落的景觀格局特征與生態適應性研究[J].中國城市林業,2017,15(5):26-30.
收稿日期:2018 - 09- 21
基金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資助(2018YFC0506903)
第一作者:曾慧子(1992-),女,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風景園林規劃設計理論與實踐。E-mail: huizi151@ 163.com
通信作者:趙鳴(1964 -),男,博士,教授,研究方向為風景園林規劃設計與理論、園林建筑歷史與理論研究、園林建筑設計。E-mail: zm0940@ 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