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行為是個體對某一情境做出的反應,幼兒在與周圍環境的互動中形成自身的行為方式。與環境的不良互動則會造成幼兒的行為偏差,甚至是問題行為。為了探討幼兒違規行為的原因,本文從班級教育環境、幼兒自身發展以及家庭背景三方面出發,分析幼兒違規行為的形成原因,并提出相應的教育對策。
關鍵詞:違規行為;規則意識;班級常規
一、幼兒違規行為的原因分析
(一)班級環境對幼兒違規行為的影響
1.行為評判標準不合理。在幼兒園班級生活中,教師更加關注群體規范的建立和維護,將一切不符合常規規則的行為稱之為違規行為,強調幼兒的“角色規范化”和“人格社會化”。為了達成這一目標,教師往往建立起細致的規則要求,整齊劃一地評判幼兒的行為表現,相對忽視了幼兒的個別差異。這一教育不公的出現也就無形之中埋下了違規行為的“種子,只要教師疏于監督,“種子”就破土而出。此外,許多教師習慣于根據自身的管理需求和工作經驗制定常規和規則要求,忽略了幼兒的發展水平和特點。這就很容易導致規則的繁雜、易變以及不合理,從而使班級秩序的保證與幼兒需求的滿足之間還未達到完美和諧之效。
2.教師的教育內容與管理方式不恰當。蒙臺梭利主張通過“工作”使自由與規矩相協調,即吸引幼兒投入活動中使其有事可做,即可讓幼兒走上規矩之路。但實際上教師往往花大量的時間在規則和紀律維持上,忽略了教學內容和管理方式的重要作用。研究顯示,幼兒的自我控制能力較低,注意的持續性較弱,如果教師開展的活動不符合幼兒的興趣愛好甚至是幼兒發展水平,就容易使其注意力渙散,從而出現與教師要求不一致的行為,那么違規行為就發生了。
3.師幼關系需要改善。幼兒從家庭走進幼兒園,與成人的關系由親子關系轉變成師幼關系,師幼關系的品質決定了幼兒對他人和世界的基本認識,影響著幼兒的認知、情感、個性和社會性等多方面的發展。師幼關系的危機也是幼兒違規行為的成因之一:一是教師對幼兒的消極看法。教師慣于斷定幼兒頑劣而且缺乏自制力,認為自己處在教導者和管制者的地位;二是教師情緒穩定性的欠缺。隨著學前教育熱度的增加,對教師的要求也相應提高,教師除了帶班之外還有許多的培訓、觀察、記錄等任務,各方面的壓力接踵而來,從而導致教師情緒穩定性的降低。研究證明,教師的情緒對幼兒的違規行為、品行問題和多動行為有顯著影響,教師的情緒變化會直接影響幼兒的行為表現;三是師幼之間缺乏溝通。教師在一日生活中忙碌于紀律的維持、活動的準備和組織,習慣于根據自己的意志或者是常規規則對幼兒進行評價,少有時間蹲下來與幼兒進行交流和對話,傾聽一下幼兒的需要和想法。
(二)幼兒自身的年齡特征對違規行為的影響
1.兒童的認知與道德發展水平有限。根據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學齡前兒童處于直觀思維階段,對隸屬于抽象思維的規則還不能完全正確地理解。科爾伯格也認為,幼兒合規則行為的出現也只是源于對懲罰的逃避和對獎賞的需要,規范力來自外在強制力。只要教師疏于管理或者自身抑制無效,其不符合常規要求的違規行為便會顯現出來。
2.兒童的自制力薄弱,易受環境影響。人的神經系統的活動機能包括興奮和抑制兩個方面,自制力源自抑制對興奮適度管理,使兩者處于一個平衡狀態。但由于幼兒神經系統發展的不成熟,興奮優于抑制,只要給予他們一個新的刺激,便會引起其行為的更新和變化。在日常生活中,豐富多變的環境、活動以及同伴互動交往,無一不隨時為幼兒提供各種新的刺激,從而使其難以保持行為的穩定性,經常出現“違規行為”。
3.兒童自身發展的需要。幼兒在與同伴、材料等周圍環境的互動中獲得發展。由于身心發展不成熟以及知識經驗的欠缺,幼兒與環境“互動”的過程實質上是主體對客體的“試誤”過程,即幼兒通過盲目的嘗試與錯誤而逐步獲得認識和經驗。因此,幼兒的違規行為正是幼兒對常規規則的一個“試誤”過程,也可稱之為探索過程。幼兒在這一過程中逐漸理解規則的內容以及必要性,從而慢慢形成規則意識。所以說,根據幼兒的認知特點與發展方式,違規行為的出現是規則意識培養的必經階段。
(三)家庭環境對幼兒違規行為的影響
兒童的童年經歷和家庭影響塑造了影響其行為、個性和價值觀的終生保持的穩定的核心特征。幼兒違規行為的原因分析是不能逾越家庭影響這道門檻的。研究證明,家庭功能和家庭教養方式直接影響著幼兒的行為表現,和睦友愛的家庭氛圍以及民主平等的教養方式可以促進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以及規則意識的培養。反之,不管是溺愛、缺愛還是安全感的缺乏都易于引發幼兒的違規行為,甚至是問題或病態行為。
二、幼兒違規行為改善的教育建議
(一)教師應轉變觀念,積極看待幼兒的違規行為
幼兒在與環境的互動中獲得自身的行為范式。對于幼兒的違規行為,教師不能一味地將責任推諉給幼兒的頑劣本性或者是家庭教育的缺失,而是要積極反思自身的責任與不足,轉變自己的觀念:一是積極看待幼兒。教師應堅定地認為幼兒具備行為能力并給予耐心指導,讓其在實踐中不斷發展,在增強自我效能感的同時減少違規行為的出現。二是積極看待幼兒違規行為。教師習慣于把幼兒的一切違規、錯誤、過失或者沖突看成是消極的、不利的因素,實行的是一種“防范教育”。但事實上,幼兒的“違規”之處往往就是我們教育活動的著力點,也是深入了解幼兒的切入點。針對幼兒存在的問題與不足對幼兒進行提升,更有利于幼兒獲得全面而迅速的發展。
(二)教師需明確自身的情緒敏感點
教師的童年經歷深刻地影響著其處理幼兒違規行為的方式和方法。比如我們會經常聽到教師抱怨:“我們小時候哪有這樣啊!我們……”其實并不是幼兒的行為違規了或者是情節有多嚴重,而是由于教師本身的童年經歷所致。所以教師要將自己的經歷和感受與幼兒的行為區分開來,客觀應對幼兒的違規行為。與此同時,教師還應學會適當地調節控制自己的情緒,盡量保持情緒情感的穩定性,不將個人的喜怒顯現于外,甚至是發泄或者隱射到幼兒身上。
(三)根據幼兒的特點開展常規教育
對于幼兒來說,班級規則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及意義。它是保證班級各項活動順利開展的前提,更是幼兒健康、全面、終身發展的基礎。
首先,教師應優化一日生活安排。班級規則貫穿于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合理的安排是常規教育有效性得以實現的重要保障。其注意事項有二:一是保證幼兒具有相對較長的自由支配時間,以促進幼兒間的交流;二是合理安排過渡環節,避免幼兒的消極等待。其次,教師應穩定班級規則內容。班級規則是班級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起著規范生活和約束行為的作用。教師應該在班級生活中保證規則的基本穩定和統一。其穩定性是幼兒養成良好習慣的保障,其統一性是幼兒規則意識養成的催化劑。最后,采取有效策略對幼兒進行行為塑造。組織常規教育活動,利用故事、游戲、環創和日常談話等方式對幼兒進行潛移默化的常規教育。
(四)家園合作
家庭和幼兒園是幼兒成長和發展的重要場所,對幼兒的行為、性格等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兩者不可偏廢也不可替代。只有當家庭與幼兒園共同作用于幼兒,目標一致地引導幼兒才能形成教育合力,促進幼兒的和諧健康發展。而家庭與幼兒園的合作與平衡是否得以實現的關鍵之處就在于家長與教師之間的關系。首先,教師一定要明確家長的重要作用:他不僅是幼兒發展的指導者,也是教育資源的提供者,更是教師工作得以順利開展的支持者。其次,教師應該主動與家長溝通,深入了解幼兒及其家庭的同時也積極與家長分享和討論幼兒的在園表現以及違規行為的解決策略。最后,通過家長會、志愿者等形式將家長吸引進幼兒園或者是學前教育,真正形成教育合力。
(責編? 張 欣)
參考文獻:
[1]高致娟.3-6歲幼兒違規行為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1.
[2]劉培英.幼兒行為問題之影響因素[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09(8).
作者簡介:王阿丹(1988-),女,瑤族,湖南懷化人,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學前教育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