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艷臻 任優緣 魏玉杰 李金鳳
摘?要:本文以山東省濟南市作為調研地點,走訪市中區、歷城區、天橋區、槐蔭區、長清區等地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工地、建筑企業管理層人員與相關政府部門,通過發放問卷、面對面交流等各種形式,進行主題的分析研究。通過實踐過程中的最終數據總結,濟南市建筑行業農民工工傷保險參保現狀堪憂,參保率低、自我保障意識弱是工傷保險體制的最突出問題,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三點:政府職能不健全、企業不夠重視工傷保險、農民工自身缺乏維權意識。針對當下這些現實性問題,從政府、企業、農民工三個層面提出相關改善建議,為我國建筑行業農民工工傷保險制度的完善盡一分力量。
關鍵詞:工傷保險制度;參保率;自我保障意識;農民工
一、 背景及意義
(一)調研背景
在我國,建筑行業一直是一個勞動強度大、危險系數高的行業,相較于其他行業,從業人員遭受工傷事故的幾率更高。隨著城市化的推進,越來越多的農村人員外出務工,截至到2018年末,我國農民工數量高達2.87億人,對推動建筑行業的發展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而當下農民工的社會保障尤其是工傷保險問題依然是現階段社保體制的軟肋。目前,針對上述現狀相關部門已出臺了一系列政策與意見,以維護農民工的合法權益,為建筑行業農民工撐起一把保護傘。
(二)課題意義
此次調研選取山東省濟南市建筑行業的農民工作為調研對象,以對濟南市各區的實地調研為基礎,以調查問卷結果為數據支撐,通過對相關文獻與法律法規的研究,揭示當下濟南市建筑行業農民工工傷保險的參保現狀,由點到面,由表及里,探究建筑業農民工工傷保險制度存在的漏洞。根據現行狀況,找出問題所在并提出有效解決措施,以期對政府相關部門政策的制定和科研工作起到了一定的借鑒作用,為完善我國的工傷保險制度貢獻自己的力量,促進實踐成果人人共享。
二、 濟南市建筑行業農民工工傷保險現狀
(一)建筑行業農民工有關工傷保險的政策現狀
2015年起,濟南市開始實施“同舟計劃”,該計劃中政府充分考慮到建筑行業的獨特特征,使建設項目中雇用的流動性突出的農民工按照建設項目參加工傷保險,這是專門為保障農民工工傷保險權益而頒布的政策。該計劃下實行按項目參保的建筑施工企業,以項目工程總造價為基數,按照2‰的繳費比例一次性繳納工傷保險費,2018年9月這一費率調整為0.08‰,這將更加符合建筑施工企業的實際。
2018年,濟南市進一步擴大了按項目參加工傷保險的行業范圍。在政策的支持下,率先啟動鐵路、公路、機場、水運、水利、能源、軌道交通等各行業按照建設項目參與工傷保險,進一步落實各行各業的工傷保險。
(二)濟南市建筑行業現狀及農民工參保情況
近年來,濟南市建筑行業發展速度較快,建筑企業數量達到450個左右,農民工數量將近40萬人。根據調研數據顯示,濟南市參加工傷保險的建筑農民工占比58.6%,這一比例遠遠超過2017統計年鑒中公布的農民工參保率27.25%。但仍有部分農民工沒有參保,這部分農民工主要是從事農村建筑工作的個體戶,另外還有31.5%的農民工不清楚自己是否參加了工傷保險,而這部分農民工主要是由于缺乏自我保障意識,不關心企業是否為自己投保,但這一群體的大部分農民工是在投保范圍之內的。總體而言,濟南市建筑行業農民工參保率有了很大提升。
截至2018年6月底,濟南市共有1236個項目共支付了8080萬元的工傷保險,使建筑業的農民工受益312,900人。
(三)建筑行業農民工自我保障意識現狀
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在我們走訪的這些建筑工地中,大多數的建筑工人對工傷保險的認識并不全面。調查數據顯示,完全了解工傷保險的農民工占比不到2.5%,有57.3%的農民工只是了解大概內容,僅局限于對其的字面了解。且在調查中我們發現,農民工對于企業單位是否真正給自己投保工傷保險這一問題并沒有達到十分上心的程度,這會是阻礙工傷保險制度完善的一大絆腳石。同時,同時了解工傷保險的渠道少,自我保障道路受阻,對國家政策缺乏了解,維權難。大多數建筑農民工對于工傷保險認識具有狹隘性,不能正確認識工傷保險的真正含義及相關參保事項。調查中,部分農民工只清楚自己被納入了保險,但并不知曉自己參加的具體險種,相關參保工作還需完全依賴于建筑企業。總體而言,農民工的自我保障意識極弱。
三、 原因分析
對于濟南市建筑行業農民工工傷保險參保率低及農民工自我保障意識薄弱的現狀而言,主要可從政府、企業、農民工三個主體來分析。
(一)政府職能缺失
1. 法律制度不健全
中國有關工傷保險的法律只有1951年的《勞動保險條例》和2004年的《工傷保險條例》,我國已有很長時間沒有出臺相關法律。政府多以行政手段對地方政府、全國各地下達命令,約束能力相對較弱,在實踐中一旦出現不遵循條例的違規行為,處罰的力度不強。
2. 政府職責不明確
近年來,中央以行政手段來實行對工傷保險的管控,造成地方政府職責不明。地方政府多是為了政績,執行力度缺乏,在考察期間以強制性要求來治理一波,但本質上治標不治本,對此種情況要求全國各地建立長時間、可持續的機制來規范建筑行業工傷保險的參保。
(二)企業對工傷保險重視度低
1. 企業法律意識淡薄
企業通常追求利潤最大化,而忽視社會效益與相關法律責任。有的企業存有僥幸心理,不辦理正規手續;有的企業用工人工資參保,損害農民工的合法利益。
我國在頒布工傷保險相關政策之前,通常以意外傷害險的形式來代替工傷保險。因此,許多企業以意外傷害險來代替工傷保險,籠統的回答參保問題。
2. 企業用工方式不系統
現在建筑企業大多是間接雇傭勞動力,具體的招工細則會由勞務公司組織。
勞務公司和企業存在推脫繳納保險金的現象,這就會造成工傷保險的缺失。建筑工人通常隨項目、工種和工期聚集,潮汐現象明顯,參加工傷保險人員較難核定。這種多重就業靈活性給核定工傷保險參保人數造成了很大困難。
3. 保費人均不等與停工留薪期難吻合
建筑項目是逐層分包,每個工人根據工作量或時間獲取工資,每人月工資不同,從而導致每人繳納的保費不同。同時,建筑項目工期和停工留薪期錯位、難以吻合,工期結束后工人受傷待遇難以保障。
(三)農民工缺乏維權意識
1. 自我保障意識薄弱
對于農民工而言,最重要的是工資水平,而不是參保問題。大多數農民工通常對工資問題十分上心,而忽略了工傷保障權益。自我保障意識不足往往導致維權難,當事故發生時,大部分人甚至不知道工傷保險的存在;有的人受傷自認倒霉;有的則去企業或相關部門鬧,并不能解決實際問題。
2. 混淆人身意外傷害險與工傷保險
在實踐中我們發現,對于是否參加工傷保險這個問題,農民工普遍都回答已參保,但被問及險種時,大部分工人回答是人身意外傷害險,而非工傷保險,不能正確地認識工傷保險與人身意外傷害險的區別,就很難在維權時發揮工傷保險的優勢。
3. 農民工合同簽訂率低
不規范的勞動合同、低合約簽訂率也是重要原因。由于農民工缺乏文化知識、維權意識,不明白勞動合同的重要性;加上企業存在僥幸心理、法律意識薄弱,使農民工合同簽訂率低。
四、 對策與建議
從進一步完善現有工傷保險制度的角度出發,本文提出了完善我國工傷保險制度的若干建議,使工傷保險能夠更好地保護農民工的合法權益,體現社會公平。
(一)完善相關法律條例,明晰行政管理部門的職責
1. 聚焦建筑行業農民工群體,實現精準立法
目前,我國的工傷保險制度正在逐步完善,但在實踐過程中仍存在許多問題。農民工工傷保險意識普遍不高,有些企業試圖減少工傷保險金的數額。建筑行業是一個工傷事故發生率比較高的行業,而農民工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保險意識也十分薄弱。立法機構應當針對建筑行業農民工這一特殊群體制定相關的具體工傷保險條例,使建筑行業農民工的利益得到切實保障。
2. 政府助推落實工傷保險相關部門職責
(1)落實建筑企業為雇員繳納工傷保險的責任
根據目前的實際情況,建筑企業處于強勢地位,農民工是弱勢群體。因此,政府應通過相關法律法規,落實建筑企業為員工繳納工傷保險的責任,嚴格控制建筑企業資質準入制度。
(2)落實政府監管職能
政府應明確界定社會保障權益管理的職責范圍,明確具體監督管理的內容和程序。確保權益監督機構有個準確的職能定位,進而消除監管盲區。
3. 增強建筑企業法律意識,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
(1)增強建筑企業工傷預防的法律意識
企業作為工人直接接觸的部門,應當承擔起提高工人法律意識以及保險意識的責任。企業管理人員應主動學習安全知識和法律知識,切實保護職工的合法權益。控制消除工傷危害,關鍵在建筑企業,重點在一線,責任在于業主,用人單位是工傷預防的第一責任人。
(2)積極開展預防工傷培訓工作,降低工傷事故率
建筑企業應當定期為農民工開展維權意識講座,政府部門也應當出臺規定并監督企業的安全教育進展。建筑企業還應當請相關律師不定期為農民工開展維權意識解答會等。
4. 農民工提高自身維權意識,維護合法權益
(1)培養農民工法律宣傳優秀人士
在建筑業農民工群體內推選出一批具有一定法律素養、有意愿進行普法的農民工學員擔任公益普法宣傳員。充分發揮宣傳員學法用法的模范帶動作用。
(2)培養農民工自身保險意識及維權意識
農民工應主動參與維權活動,培養調解矛盾、仲裁、訴訟等維權實踐能力,依法維權、依法化解各類勞動糾紛。此外,農民工應主動接受政府以及企業的安全知識以及保險意識教育,利用空余時間主動學習保險知識,維護自身權益。
五、 結語
現今,農民工的社會保障已成為阻礙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大難題,農民工的權益保障不僅是農民工自身的問題,更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縱觀中國現階段的發展趨勢,如何保障4000萬建筑從業人員合法的工傷權益,妥善地解決一系列工傷事件,都要求加快完善我國的工傷保險制度,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增強企業社會責任感,提高農民工維權意識,維護農民工這一群體的利益。
參考文獻:
[1]盧蕩.建筑行業農民工工傷保險問題研究[J].社會視點,2016(23).
[2]曉劍.筑牢建筑工人工傷維權“安全網”[J].中國社會保障,2014(5).
[3]張軍.建筑業農民工參加工傷保險情況分析[J].中國人力資源社會保障,2015(2).
作者簡介:衣艷臻,任優緣,魏玉杰,李金鳳,山東師范大學,山東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