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中國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民對資金的需求越來越大。作為一種在農村自發產生的金融行為,民間借貸在農村經濟活動中長期處于主要地位。本文嘗試從多個角度對我國傳統農業社會民間借貸盛行這一現象建立邏輯框架,向下逐層找出其引起的原因。
關鍵詞:農村經濟;民間借貸;金融排斥
一、 問題的提出
民間借貸是在世界范圍內廣泛存在的非正規金融活動,不論是過去還是現在,民間借貸始終是我國農村家庭融資的最主要來源。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農村經濟市場化的改善,農村私人金融活動日益活躍,但其法律機制欠完善,監管機制缺位,信用機制落后的特征在相當大程度上影響了市場效率,易導致民間借貸違約集中爆發以及高息投機等行為的出現,進而造成一系列區域金融風險和公共危機風險。民間借貸作為農村要素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分析其盛行的背后原因,正視農村民間借貸的發展實際,有利于有效引導民間資本優化配置,規避其可能產生的內外部風險。
二、 理論基礎與框架構建
(一)信貸約束理論
信貸約束最早的含義是當消費者收入遭受短期負面影響,向金融市場申請貸款以緩解該影響帶來的沖擊,但難以獲得足夠貸款的情況。有學者進一步的研究提出,信貸約束被分為需求型信貸約束與供給型信貸約束,前者指貧困農戶因投資收益率低或收入缺少保障等原因,正規金融渠道難以全部滿足貸款者的貸款需求時,被迫轉移至非正規金融上的現象;而后者則指正規金融渠道的背景與條件要求相對于貧困家庭較高,造成農戶無法達到貸款門檻的現象;也有學者根據造成信貸約束的借貸供給主體不同將其分為廣義信貸約束與正規金融約束。
(二)農村金融發展理論的演變
農村金融發展理論自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經歷了從“管制理論”到“市場理論”,再到最后“不完全競爭理論”之一系列轉變。隨著20世紀90年代以后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出現的一系列金融危機,經濟學家開始反思金融自由化的合理性,其中,斯蒂格利茨提出了農村金融市場不完全競爭理論。該理論認為,農村金融市場不同于完全競爭的市場,信息不對稱是其各種經濟實體的主要特點之一。在這樣一個完全市場化的情況下滿足全部金融需求的可能性很低,政府只有通過干預政策優化農村金融資源的配置,才能提高農村金融供給的效率。
(三)以農村信貸供需失衡為理論假設的框架構建
當下已有很多研究取得了顯著成果,不僅揭示了中國農村民間借貸流行的部分原因,更為我們確立框架的角度選擇提供了參考。有學者在研究正規信貸約束與農戶消費結構的關聯性時曾做過如下假設:“正式信貸約束對基本消費影響不大,但可能對消費支出的改善產生影響。”但隨后的調研結果卻推翻了其“正規信貸約束→預防性儲蓄增加→農戶消費支出下降(必需性消費不變的前提下,改善性消費支出下降)→消費結構發生變化”這樣一個邏輯路線,調研結果顯示:“正規信貸抑制對農戶消費結構影響很小”,這也與國內學者朱新凱和劉剛的調查結果一致,即農民在受到正規信貸約束的情況下會通過在非正規金融渠道貸款的方式滿足融資需求。
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說:傳統農業社會民間借貸盛行是農村信貸供需失衡的外在表現,其根源在于農戶受到較強的正規信貸約束與相對較弱的廣義信貸約束;本文基于現代系統論的視角,在理論假設的基礎上,從微觀與宏觀兩個層面以農村信貸供給側和需求側的經濟行為、社會特征、制度土壤為研究對象,對民間借貸盛行這一現象進行根源剖析。
三、 農村信貸需求側分析
(一)農戶信貸需求特點
1. 農戶資本需求呈現不斷增長的趨勢。城市買房、擴大生產、子女教育、婚嫁、醫療、養老等領域產生的資金需求與農民有限的收入產生了突出的供求矛盾;有研究指出,絕大多數農民在生活方面的基本需求可以自行解決,而疾病預防、兒童教育、婚禮和葬禮仍然是農民的沉重負擔。農民的最主要需求也轉向了生產經營方面;但目前國家對農民融資和貸款實行的一系列優惠政策面對農民的資金缺口也顯得捉襟見肘。
2. 農戶信貸風險高,收益低,回報周期長,其信貸需求表現出周期性和季節性的特點,雖然不同農村地區的生產條件存在顯著差異,但由于農業生產受自然因素影響而具有周期性,農業生產的季節性特征十分明顯,農戶的信貸需求呈現出隨季節波動的特點。農戶往往在投入生產后的一至兩個季度才能獲得收益以償還所借貸的款項。
3. 農戶借貸需求存在信息不對稱的特征,傳統金融機構獲取城市居民個人信貸能力信息的方式對于農戶難以起效;正規金融機構很難區分實際用于滿足農民借貸需求的主要用途。有學者在以安徽農民借貸行為為基礎的調查中發現,大多數虛構貸款用途的農民借款并非是出于生產性的目的。
(二)農戶的社會特征
1. 傳統農戶以親緣關系為紐帶展開人際交往活動,中國農村社會屬于傳統的“鄉土社會”,在農村鄉土社會中農戶社會關系網絡是以“己”為核心形成的。而在農戶社會關系中“親朋好友”屬于最重要的構成部分。一般在日常生產或生活過程中,當農戶發生資金短缺情況時向親朋好友借貸是其首選借貸途徑。此外,在親緣關系基礎上形成的人際關系具有可拓展性,民間借貸就是建立在“以親屬關系為紐帶的人際關系網絡”的基礎上,以親屬關系的延伸邊界作為終點。
2. 農村社會關系網絡資本化。傳統的中國農村社會對血緣關系尤為看重,居住于一個地域的人群基于血緣關系傾向于互相幫助改善生活條件,而這種關系是建立在小農經濟的自給自足的基礎上的。而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社會關系網絡的構建出現明顯的利益色彩,理性選擇開始成為農民行動的重要準則。這為民間借貸的發展提供了社會環境。在徐曉軍以鄂東鄉村艾滋病人社會關系重構為例證明了當前農村社會存在著明顯高度情感化的家庭“內核”和高度利益化的“外圍”,在其研究中指出,而且利益關系不僅僅依賴于經濟利益,而更多體現在農戶待人接物上的功利化。
3. 農村人口流動性加強,社會分層明顯,已有實證研究證明,在當下階段,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取消了身份制度對農民行為的限制,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農民以職業和市場機制為基礎開始分化。中國學者陸學藝主持的“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將農村社會分為八類,而每一類所代表的階層占有的資源也差異巨大。調查顯示,半工農業和農民階級屬于農村普通階層,但規模最大;大規模的經營具有最強的經濟實力,其他階層介于兩者之間;農村社會階層分化客觀上滋生了私人貸款的貿易環境。
四、 農村信貸供給側分析
(一)正規與非正規金融供給渠道的資源配置效率差異
農民的正規貸款和非正規貸款都與社會資本密切相關,但兩者的運轉方式,廣度和深度存在差異。已有大量研究表明,信息不對稱成了阻礙農戶獲取正規信貸的“攔路虎”;正規金融機構缺乏合適的金融產品和信貸技術的前提條件,進而導致其難以為農村地區提供有效的金融服務。而地方性非正規金融機構在地域,形式靈活性以及人際關系上的優勢地位會有效降低其成本。
(二)機會成本為民間借貸提供了較高的表面利潤
機會成本與資金成本共同為確定基準收益率的基礎,農民傾向于優先選擇獲取資金的便利性并忽視其風險,借貸者的顯性成本通過借貸利率加以體現,其隱性成本則包括民間借貸受到政府干預時的法律風險和借貸者無法償還借款時的信用風險,由于資本供求雙方處于相當的信息不對等地位,這種機會成本較難控制。在正規金融機構發放貸款時,銀行會通過審查評估借貸者的信用風險,并通過相關借貸條款來規避該風險;而民間借貸對低收入農村家庭風險控制的難度更大,根據“中國農村家庭金融發展報告”(2014年)的統計,中國目前的農村家庭債務和收入比率為155%,其中9.6%是高風險債務;為了保證期望收益,民間借貸會通過增大借貸利率等手段在保證借貸便捷性的前提下進行風險對沖;進一步增加了投資民間借貸的表面利潤,間接吸引了投資方進入這個市場。
(三)農村正規金融渠道產品形式單一,難以滿足農戶需求
農村正規金融機構的金融產品類型相對單一,信貸模式也缺乏靈活性。伴隨農村經濟發展,農戶非農業生產性金融需求增多,但金融機構并沒有根據農戶需求及時調整優化信貸產品的供給,例如部分金融機構仍保留這傳統的“春貸秋收冬不貸”的信貸模式,這明顯不適合農戶的非農業生產性信貸需求。目前農信社在為農戶提供的貸款在額度、期限、利率等方面,均無法很好地適應農戶的實際信貸需求,供需障礙明顯。
(四)政策性農村金融組織貢獻有限,傳統商業銀行“去農化”傾向明顯
根據不完全競爭市場原理,農村金融市場需要由國家加以調節,其中作為貫徹政府政策的主要力量的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在調節農村金融市場的范圍與能力存在限制。而采取商業化經營的國有銀行,在風險控制與高利益回報的驅動下,從農村金融市場撤離。作為支農發展的“主力軍”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受金融體系。風險控制和資金實力不足的限制,無法支持農業的發展。此外,近年來,信用社逐步改制為商業化銀行,進一步削弱了農業發展的意愿,而新成立的新農村金融機構,因為成立時間短,一方面發展規模小,競爭力低;另一方面,其缺乏業務經驗,難以在較短的時間內有效緩解農村貸款問題;此外,許多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網點集中設在縣城,而其業務范圍也主要集中在“非農領域”。
(五)農村信用體系與法治建設滯后增加了正規金融渠道的成本
在實踐中,金融機構常依賴于法律機關防范風險,保證資金的安全;但在農村地區的法律法規建設落后,法律執行效率低下,難以有效維護金融機構的相關權益;受自身認知水平的限制,農戶信用意識淡薄,法律觀念不強,這進一步增大了金融機構于貸款業務過程中的經營風險;健全的信用體系是提高金融資源配置效率、緩解農戶信貸供需失衡的重要條件,其有利于減少農戶受到的正規信貸約束。
參考文獻:
[1]陳鵬,劉錫良.中國農戶融資選擇意愿研究——來自10省2萬家農戶借貸調查的證據[J],金融研究,2011(07).
[2]鐘春平,孫煥民,徐長生.信貸約束、信貸需求與農戶借貸行為:安徽的經驗證據[J].金融研究.2010(11).
[3]張曉琳.普惠金融視角下農戶信貸供需障礙及改進研究[D].山東農業大學,2018.
[4]董志勇,黃邁.信貸約束與農戶消費結構[J].經濟科學,2010(05):72-79.
[5]朱信凱,劉剛.二元金融體制與農戶消費信貸選擇——對合會的解釋與分析[J].經濟研究,2009(02).
作者簡介:程揚,武漢大學法學院,湖北武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