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宋代美學,領先世界一千年?!?,宋代的瓷器、版式、書畫都可稱得上中國歷史乃至世界歷史之最。蘇軾是中國文化史上的偉大人物之一。無論是詩詞散文,或是書畫音律,他皆有成就,可謂藝術全才。蘇軾的書法杰作《黃州寒食詩帖》,與王羲之《蘭亭序》、顏真卿 《祭侄稿》并稱“天下第三行書”。本文將對《黃州寒食帖》中的字形結構進行分析解讀。
【關鍵詞】:蘇軾 行書 黃州寒食詩帖 字體 宋代美學
1、宋代美學風格
“宋代美學,領先世界一千年?!敝袊糯缹W,到宋代達到最高。宋代美學講究“單純”二字,就是圓、方、素色、質感的單純。汝窯之美,沒有繁雜的器型、沒有絢麗的釉彩,不爭不搶,卻美的不可方物。再如宋代的版式,可以說是影響了全世界。宋代的書畫同樣有著極高的審美情趣,蘇軾《黃州寒食帖》可謂宋代書法的精華。蘇軾年輕字寫得很漂亮,《黃州寒食帖》是在他的人生摔一大跤后出來的,此時的他就不在意美,而是寫得很自然,而正是這份自然,造就了一份看似“丑陋”的美。
2、“天下第三大行書”——《黃州寒食帖》
《黃州寒食帖》幅面高189毫米,長342毫米,詩文17行,共計129字,詩稿現藏于臺北的“故宮博物院”。書法大家黃庭堅在詩稿后作題跋,被后人稱為“蘇黃雙璧”。
蘇軾于《黃州寒食帖》上作寒食詩共兩首:
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臥聞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暗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頭已白。
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小屋如漁舟,蒙蒙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濕葦。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紙。
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也擬哭途窮,死灰吹不起。
從文學層面上看,《黃州寒食帖》中包含了“小屋”、“空庖”、“墳墓”等意象。詩文之中體現的滿是一種凄涼、郁郁不得志的意境。文中“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濕葦”兩句足以體現他當時生活的窘迫。單論其文學造詣,在蘇軾眾多詩文中不算突出,但其獨特的書寫方式,無疑將詩文的情感升華到了另一個層次。
3、《黃州寒食帖》書寫過程情緒分析
3.1 《黃州寒食帖》寒食詩其一
蘇軾在《黃州寒食帖》開篇前三行尚未完全進入狀態(tài),一筆一劃十分謹慎驚倒,可以想象當時蘇軾研墨展紙,提筆成書時的細膩。雖然心情抑郁,但未到激動之處。
至“蕭瑟” 二字,筆勢放開,字形闊大,字形出現正斜交替變化,蘇軾運筆的速度加快,線條率意,筆墨任意揮灑。創(chuàng)作的理性意識開始下降,情感因素逐漸加強,出現漏字多字——“何殊病少年,病起頭已白”漏去“病”字,多寫一個“子”字。
整體而言,第一首寒食詩在用筆方面,每個字無不落筆沉著,行筆澀進,提、按、轉、折凝重,收筆圓融, 筆畫雄渾勁健。蘇軾用筆多偏側,行筆簡便,筆法隨意而出,其線條樸實無華,別具一格。每一筆皆仍在蘇軾掌控之中。
3.2 《黃州寒食帖》寒食詩其二
《黃州寒食帖》第二首詩(第八至第十六行)開篇字距緊湊壓抑,似乎是蘇軾在完成第一首詩后,放下手中之筆望向屋外的雨水,待得情緒稍微得到控制又重新提起筆來寫這第二首寒食詩,但難以壓抑的情緒使他在第二句處多寫了一個“雨”字,而后字筆畫開始加粗,用勁加大。寫到“空庖煮寒菜”時字體明顯縮小,此時已達到情感控制的臨界點。
蘇軾作書,喜用濃墨,《寒食帖》也是如此。用墨過多,極易產生“墨豬”,蘇軾卻能通過轉折處重按然后迅速轉折,產生一種凌厲、勁健的效果。加上墨色黝黑發(fā)亮, 更是奇異誘人。從第十一行開始,蘇軾壓抑的情緒完全噴發(fā),“破灶燒濕葦”五字一改前文的壓抑,情感抒發(fā)得淋漓盡致。從“破灶”至“銜紙”一氣呵成,顛覆了蘇軾慣常的濃墨手法,墨色逐漸變淺變枯?!叭敗薄ⅰ凹垺倍值膽裔樚幚?,既有酣暢淋漓之感,又起到靈活空間的作用,使我們在看到這時雖發(fā)現字形變大但不覺有絲毫笨拙瘀滯之感。
4、《黃州寒食帖》字形技法分析
4.1 《黃州寒食帖》中懸針的處理
《黃州寒食帖》字體形狀多用扁側,充分體現了蘇軾書法的特點,顯得古意盎然,樸拙郁茂。
對于其扁側的字體,后人又以“石壓蛤蟆體”來譏諷。但其實不然,寒食帖中雖然多為扁側,但其中穿插不少瘦勁細長的字形,穩(wěn)中有變,其中長短的安排都是蘇軾自己審美的體現。其中“年”“中”“葦”“紙” 均為長筆畫懸針線條,一方面給縱向空間帶來了延展性,另一方面,四字的位置安排也恰到好處,從而使整幅作品節(jié)奏感加強。
4.2 《黃州寒食帖》中字體大小的處理
《黃州寒食帖》字形大小疏密變化巨大,最少一行僅5字,最多一行達10字?!按航霊簟钡健八阑掖挡黄稹弊煮w明顯放大;再看“破灶”“哭途窮”等字,超出其他字數倍。這種字形上的變化,常常是蘇軾本人情緒失控造成的,表達的是其難以遏制的憤怒。“屋如漁舟濛濛”“煮寒菜”等處字距過于緊密,則是通過空間上的壓抑,來表達自己內心的壓抑。
從《黃州寒食帖》豐厚粗重的點畫中可以看出蘇軾學習顏真卿的淵源,由于蘇軾握筆近下,所以他書寫時筆鋒向左斜出,造成了左低右高的字勢,也造成了側鋒較多。此外,蘇軾執(zhí)筆的方法為單鉤法,這樣更靈活,可以八面出鋒,變化較多。
4.3 《黃州寒食帖》結字造型分析
蘇軾的字形主要取決于其執(zhí)筆筆法,他的單鉤法像現在鋼筆的握法,并且握筆很靠下,因此字形容易寫成橫勢,撇筆、捺筆等筆畫必須逆鋒行筆,所以線條厚重有力。從《黃州寒食帖》整幅作品來看,呈橫勢的字形較多,這也保留了蘇軾的一貫風格, 如“今”“秋”“雪”。雖然橫勢的字較多,但是作者也在其中穿插了很多縱勢的字,如“年”“中”“紙”等字,這樣正好使全篇串聯起來,取得和諧的效果。第一次看到帖子時,大多數人會發(fā)現有的字形特別大,有的字形特別小,如大字“ 涂”“ 窮”,小字“ 已”“白”。這些字形單獨看時會讓人感覺反差很大,但被放到同一字帖中卻不顯突兀,反而很和諧。從單字看,整體都是從左下向右上傾斜的,但是也有字是前傾的,如“已”“黃”。看上下結構的字,有的字上部首在左邊,下部首在右邊,如“黃”字;有的字上部首在右邊,下部首在左邊,如“寒”字,上下部首都是自然錯開,避免中心在一條直線上。左右結構的字,有的左重右輕,如“死” 字,有的左輕右重,如“污”字,正好突出了字帖的特點。還有些字內緊外松,看起來開張但又不覺得散,如“夜”“來”等字。還有的字按照正常寫法,筆畫多的字寫得細一點,筆畫少的寫得比較粗,如“力”“水”等筆畫較少的字,但字形配合整體寫得比較細。
5、黃庭堅為《黃州寒食帖》作題跋
詩稿誕生后,幾經周轉,傳到了河南永安縣令張浩之手。由于張浩與“蘇門四學士”之一的黃庭堅相熟識,元符三年(1100年)七月,張浩攜詩稿到四川眉州青神縣謁見黃庭堅。黃庭堅一見詩稿,十分傾倒,又思及當時遠謫海南的師友,北宋紹圣四年(1097年)被謫貶在惠州的蘇軾責授瓊州別駕。激動之情難以自禁,于是欣然命筆,題跋于詩稿。黃庭堅論語精當,書法妙絕,氣酣而筆健,嘆為觀止,與蘇詩蘇字并列可謂珠聯璧合。(圖九)
“東坡此詩似李太白,猶恐太白有未到處。此書兼顏魯公、楊少師、李西臺筆意,試使東坡復為之,未必及此。它日東坡或見此書,應笑我于無佛處稱尊也?!?/p>
可惜黃庭堅的題跋沒能等到蘇東坡的檢閱。公元1100年,宋徽宗即位大赦天下,蘇東坡復任朝奉郎??上в诒睔w途中,1101年8月24日,蘇東坡于常州逝世。
6、從《黃州寒食帖》看宋代美學
李澤厚曾在《美的歷程》中說道:“蘇軾在美學上追求的是一種質樸無華、平淡自然的情趣韻味,一種退避社會、厭棄世間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態(tài)度,反對矯揉造作和裝飾雕琢,并把一切提到某種透徹了悟的哲理高度”。
宋代的美學也如蘇軾在《黃州寒食帖》中所體現的那樣,可以概括為“平淡”、“清空”四字。宋初一反晚唐五代以來詩文的情思浮靡、形式雕繪而提出“淡”的審美主張,它是宋初以來追懷三代之風的復古主義思潮在審美理想上的反映。以及理學思想的提出,強調心是宇宙萬物的主宰,弱化了對于物質水平的追求。在美學上體現了一種極簡之美??刺K軾《黃州寒食帖》,正是在物質極度匱乏之下所做,但其中之美感卻從墨跡之中毫無保留地溢出,看似簡單的筆畫卻能讓人沉迷其中。
反觀當下市場的審美需求,網紅文化當道,雖然也盛行日式或北歐的極簡主義審美,但卻只是空有其形。復原宋代的美學形象并不困難,但如何在當今市場環(huán)境下,再次從思想中開發(fā)如同宋代美學般燦爛的成果才是我們應該去思考探索的問題。
【參考文獻】:
【1】曹寶麟.中國書法史(宋遼金卷)[M].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
【2】劉正成.中國書法全集(33卷)[M],榮寶齋出版社,1991.
【3】上海書畫出版社.中國碑帖名品:蘇軾黃州寒食詩帖[M].上海書畫出版社,2012.
【4】劉軍.蘇軾《黃州寒食詩帖》藝術風格淺析[D],廣西師范大學美術學院,2017.
【5】宗晨.《黃州寒食帖》字形技法考察[J],美術教育研究,2014.
作者簡介:林子涵(1994.10—),男,漢族,福建福州市人,藝術設計學碩士,湖北美術學院,研究方向:視覺傳達設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