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于北極戰略價值和治理挑戰的考慮以及日趨嚴峻的地緣政治環境,俄羅斯通過積極推動“北緯通道”鐵路來進一步強化其對北極地區的戰略控制能力。而其戰略目標不僅是局限于強化對北極治理的關鍵性影響力,維護國家利益;其戰略利益更體現在保障軍事安全、經濟安全和領土安全等諸多方面,特別是通過交通基礎建設開發烏拉爾地區豐富的自然與經濟潛力,帶動遠東地區發展,加大對中亞地區的影響力和控制力,建設穩固的戰略支撐點。
【關鍵詞】:俄羅斯 北緯通道鐵路 烏拉爾地區 北極
一、俄羅斯積極推動“北緯通道”鐵路建設的背景
北緯通道作為俄羅斯的國家性工程得到了俄羅斯國內的支持,是全球最北的鐵路。是俄羅斯在海岸邊直通北冰洋的出海口,在一定程度上能與北方航道的優勢互補,把俄羅斯的經濟貿易范圍向北延伸,能加快俄羅斯經濟的發展速度,對俄羅斯各方面的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俄羅斯積極推動“北緯通道”鐵路建設項目有其外在和內在的深層次的原因。
1.北極地區重要而獨特的戰略地位
在俄羅斯看來,北極地區對其尋求戰略縱深、威懾其他國家方面的優勢兼而有之【2】。北極地區被俄羅斯視為其北部的重要安全屏障,同時也是俄羅斯重要的戰略出海方向。不同于波羅的海和黑海收到北約的威脅,從位于俄羅斯西北部的摩爾曼斯克港出發,北方艦隊能夠繞過北約成員國家而進入大西洋[3]。
2.北極地區蘊含豐富的自然資源
北極大陸架蘊藏著豐富的石油天然氣資源,北極地區已勘探的天然氣的儲量占俄羅斯總儲量的80%,主要分布在巴倫支海喀拉海、亞馬爾半島和格達半島的大陸架上[4]。俄羅斯在北極地區獲取的資源約占俄國內生產總值的 11%,北極地區開采的資源占俄自然資源出口總量的 22%。90%以上的鎳鈷、60%的銅、96%的銅鉑以及全部的重晶石和磷灰石都產自北極地區[5]。可以成為俄羅斯重要的后備資源基地,保證俄羅斯能源安全的長期穩定。
3.北方海航道發展需要
北方海航道是北極東北航道中緊鄰俄羅斯北部領土、西起喀拉海峽,東至白令海峽的航段和水域。這段水域海冰密布,通航期短,航行規則嚴格,因此決定著北極東北航道未來的商業化航行發展[6]。隨著全球氣候的快速變暖,地緣政治形勢的變化使得“北方航道”對于俄羅斯的戰略地位迅速上升[7]。將成為俄羅斯在大西洋、北極地區和太平洋之間的戰略聯系最為便捷的通道。從摩爾曼斯克到海參崴全程約5130海里,而南行好望角將會遠15000 海里,即使繞行蘇伊士運河也會遠8000海里。[8]掌控了北極就控制了這條“戰略線”。
4.拉動經濟
自2014年烏克蘭危機的爆發以來, 西方國家對俄羅斯采取經濟制裁,俄羅斯經濟增長乏力,急需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據統計,從2014年11月到2016年6月,俄羅斯的經濟一直處于負增長狀態,GDP一度從20790億美元跌至12907.31億美元。僅2015年短短一年,俄羅斯民眾實際收入下滑了10%,盧布下跌了37%,實際國內生產總值縮水3.7%,家庭收入和投資急劇下滑。雖然依靠擴大出口與帶動消費,特別是能源出口占到總額的61%以上,從2016年第三季度起,俄羅斯國內生產總值已實現連續4個季度的正增長, 2018年的預計增長為1.6%。但俄羅斯短時間內無法解決經濟結構不合理等內傷,而且美國和歐洲對俄羅斯重點產業進行制裁也不會停止。2017年8月2日,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一項針對俄羅斯、伊朗和朝鮮的制裁法案。根據該法案,以俄羅斯涉嫌干預美國2016年總統選舉和烏克蘭問題等為由,對俄相關個人和實體追加制裁。2018年以來,美國財政部多次對俄羅斯發起制裁。面對西方的持續制裁,俄羅斯經濟受到了巨大影響,愈發依賴能源出口,因此也促使俄羅斯必須加快對北極和遠東西伯利亞地區的開發。
5.地緣政治環境日趨嚴峻
環顧四周,俄羅斯的地緣政治版圖基本分為東西南北四大塊,俄羅斯在其中的地位和態勢也各不相同。西部地緣政治板塊主要由前蘇聯加盟共和國組成,這里是俄羅斯最主要的貿易和能源出口通道,也是俄羅斯最為發達的核心地區。因此,該地區的形勢直接關系到俄羅斯的領土主權、經濟發展和國家穩定等根本性問題。自蘇聯解體以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就以維護和擴大冷戰勝利成果為由,積極推行北約東擴,將前華約國家和蘇聯加盟共和國吸納為北約成員國,使其成為遏制俄羅斯的前沿陣地。2018年3月,北約承認了烏克蘭的“申請國”身份,這是烏克蘭加入北約進程中的“重要一步”。俄羅斯西南部邊境失去了數百公里的戰略防御縱深,從波德平原到烏拉爾山脈以西將無險可守,使得俄羅斯中東歐的地緣戰略利益遭遇嚴重損失,其歐洲核心部分受到北約嚴重威脅。歷史上,拿破侖和希特勒都利用俄羅斯這一地理上的劣勢一路撲到了莫斯科。俄羅斯南部與多國比鄰而居,近年來,以IS伊斯蘭國為首的極端主義泛濫,高加索地區沖突持續不斷,外部勢力對格魯吉亞、亞美尼亞和阿塞拜疆等黑海、里海沿岸國家滲透擴張不斷深入,中亞五國的民族主義情緒愈加強烈,敘利亞戰爭以及伊朗核危機等都直接挑戰著俄羅斯的國家利益。遠東地區雖未發生領土和政治變化,但隨著美國重返亞太、日本右翼抬頭,薩德入韓以及南千島群島(日本稱“北方四島”)的歸屬問題,加之地理距離遙遠,也同樣面臨著美、日、韓的圍堵。俄羅斯在亞洲太平洋地區的影響力也不斷下降,有喪失地區大國地位的危險。
6.北極的爭奪日趨激烈
基于北極地區極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及豐富的自然資源,眾多環北極國家都相繼參與到北極地區的地緣競爭,并不斷加強在北極的軍事部署,這將使得俄羅斯面對的軍事壓力越來越大。美國于2013年5月10日公布了北極戰略,該戰略優先追求三大事項,即在世界的頂端開采油氣、礦產和增加其他形式的經濟活動;加拿大是最早就北極問題制定外交法律法規的國家。2006年,加拿大制訂了《加拿大在北極和極北地區政策綱要》,該綱要確定了四個主要方向: 增進加拿大的安全與繁榮、保證加拿大北部地區的絕對主權、將北極地區確定為獨特的政治體、在發展北極地區的同時加強國土安全;英國是北極八國之外距離北極最近的國家,對北極事務尤為關注,主張保護北極自然環境,強調負責任地開發利用北極資源;丹麥政府在2011年公布了未來十年的北極戰略,該戰略的主要目標是保持北極地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尊重北極地區脆弱的氣候、環境和自然生態,與國際伙伴進行密切合作,以確保一個和平、可靠和安全的北極地區。但在2014年12月,丹麥成為首個對北極提出正式主權要求的國家;芬蘭約有三分之一的國土位于北極圈內,2010年8月,芬蘭頒布《芬蘭北極地區戰略》強調北極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及北極國家內部的協商與內外互動,著力提升芬蘭參與北極事務的能力,實質性地推進芬蘭的北極外交,維護芬蘭北極利益;另外,挪威、冰島、印度、韓國、法國、新加坡等國家也相繼出臺了“北極戰略”,使得北極地區日漸成為國際間較量的新戰場,給俄羅斯的北極戰略帶來新挑戰。
7.基礎設施薄弱
北極地處遙遠,氣候寒冷。受特殊的地理位置制約,俄羅斯北極地區目前缺乏發達的設施,如公路、港口、機場、通訊系統、勞動力以及各種文化設施。不僅如此,由于北極資源在當地沒有市場,所以在北極惡劣的條件下長距離運輸這些資源也需要耗費相當的運輸費用,俄羅斯在北極建造的石油和天然氣管道就是空前復雜和代價昂貴的工程項目。由于北極地區惡劣的生活環境使得北極地區人口密度低。俄屬北極地區是俄羅斯人口密度最低的地區。導致該地區人口大幅度下降,該地區的能源資源產業等領域的勞動力不足問題十分嚴重。北極地區遠離主要的工業中心,從事經濟活動和保障居民生活所需的資源消耗量大,燃料、食品和日用品基本依靠從俄羅斯其他地區供應[9]。因此,完備的運輸基礎設施是俄羅斯保障北極地區國家安全,開發資源,推動北方航線運營的基礎。蘇聯解體后,俄北極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機制解體,中央政府無力為北極地區建設提供巨額補貼,俄羅斯北極地區運輸基礎設施建設處于停滯狀態[10]。
全球氣候變化使北極一躍而成為地緣政治的中心。受到域內國家、域外國家利益交織和交互作用,使其北極地緣政治格局更趨復雜。同時國內經濟情況不佳以及其西、南、東部方向受到不斷擠壓的現狀,迫使俄積極發展北極地區的基礎建設以支撐其在北極事務中的多維利益訴求和全球戰略企圖。
二、鐵路建設對于俄羅斯北極地區開發的現實意義
1.改善北極地區落后的基礎設施
俄羅斯聯邦國家鐵路網在前蘇聯解體前已經形成,占前蘇聯整個路網總長度的59.3%。路網布局主要集中分布在人口稠密和經濟發達的歐洲部分,約占俄羅斯鐵路路網的80%[11]。由于北極地區位于高緯度區域,氣候嚴酷,人口稀少,社會經濟發展與國內其他地區相比顯得嚴重滯后。尤其是在蘇聯解體后,北極地區常年得不到國家的專項財政支持,港口、道路等基礎設施陳舊老化,一些城市的支柱產業在所謂“休克療法”的經濟改革中受到極大的沖擊,企業衰敗,產能萎縮,專業人才大批流失,城市賴以生存的經濟基礎越來越薄弱[12]。
2.北方海航道發展的現實需要
1996 年制定的“別爾闊穆爾”計劃的主要內容是修建連接俄羅斯4個西北地區公路和鐵路等基礎設施的計劃,但1998年只修建了幾公里的公路后,該計劃就擱置了。2010 年“別爾闊穆爾”項目再度被提上政府議事日程,并開始實施,把烏拉爾和西伯利亞與阿爾漢格爾斯克港和摩爾曼斯克等北極主要港口連接起來。將于2018年啟動的白海-科米-烏拉爾鐵路建設項目,連接阿爾漢格爾斯克與索利卡姆斯克,并有可能增加一條前往伯朝拉海印迪加的鐵路線,總里程超過1000km,計劃于2023年通車。該項鐵路建設將北部地區的公路、鐵路和河道與沿岸港口連接起來,既擴大了北方海航道的貨運量,而且為封閉的資源豐富的北部內陸地區打開通向海洋的通道[13]。
俄羅斯目前利用北海航線搞商業運輸。該航線從摩爾曼斯克到符拉迪沃斯托克,沿俄羅斯的北極海岸綿延 9800 km,每年可航行150天以上。此外,俄羅斯發展的北方海航道是一個一體化的運輸環節和連接歐洲和亞洲之間的海上核心要道,將成為溝通亞洲、歐洲與北美洲的新的海洋交通大動脈。
3.對現有交通網絡的有益補充
受北極資源的巨大誘惑和南部市場的穩定需求的刺激,俄羅斯大力發展運輸通道。一個由北到南的運輸體系己初見規模。俄羅斯西伯利亞天然氣管道耗資180億美元,是目前建成的唯一能把西伯利亞油氣輸往西歐的管道體系。“中歐公路”于2017年建成,這是一條從中國經中亞、俄羅斯至歐洲的公路,該公路的建成將使中國到西歐的公路貨物運輸縮短兩周的時間,增加整個中亞地區與歐洲的貿易往來。“西伯利亞大陸橋”連接亞洲與歐洲,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國際集裝箱多式聯運線路。此外,還有“第二歐亞大陸橋”、“空中北極航線”等。不同運輸方式之間的有效結合使北極交通運輸網絡成為一個聯系更加緊密、發展更為協調的有機整體[14]。
但受路網密度所限,俄羅斯北極地區最突出的問題之一就是運力不足,鐵路投資一直偏低,導致鐵路基礎設施大大落后于其他交通方式,貨運和客運鐵路線路普遍存在運力瓶頸 。由于未來一段時間內俄羅斯國家能源戰略暫不會有大的調整,經濟對石油等能源與工業原材料的剛性需求仍不會改變,對鐵路運輸的依賴將越來越大。
4. 強化烏拉爾地區核心樞紐地位
烏拉爾地區位于俄羅斯聯邦中心位置,連接俄羅斯歐洲及亞洲部分,地緣政治地位突出。目前已形成了以黑色冶金、有色冶金、機械制造、武器生產為主導,化工、林業、能源、農業為輔的資源型重型工業結構,烏拉爾經濟區的重工業產值占整個工業產值的84%,僅次于以莫斯科為中心的中央經濟區,位居俄羅斯第二。[15]在衛國戰爭期間,烏拉爾作為強大的工業基地、重要的部隊和分隊編成地、特大的文化中心,在嚴峻考驗年代發揮“支柱性地區”作用,都是國家戰勝“褐色瘟疫”的中流砥柱[16]。因此,俄政府出臺了《烏拉爾聯邦區至2020年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制定并實施了“工業烏拉爾—極地烏拉爾”整體投資建設規劃,將優先建設烏拉爾聯邦區北極以及附近地區資源豐富處的鐵路、公路、熱電站等基礎設施,為開發新的資源貯藏地提供交通、能源等便利條件。
【參考文獻】:
【1】The Russian Government.Prime Minister Dmitry Medvedev gives an interview to the Norwegian TV Company NR 2013-06-04.http://government.ru/en/search/q=arctic+2020§ion =all。
【2】劉新華 “試析俄羅斯的北極戰略”,《東北亞論壇》,2009 年第 6 期,第 64—65 頁。
【3】王曾琢 俄羅斯增強北極地區軍事力量動因分析 現代軍事 2017年第7期,82-86.
【4】陳 君,王立國 俄羅斯破冰船隊建設與北極地區開發:現狀與挑戰 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18年第2期,50-56
【5】王淑玲,姜重昕,金 璽 北極的戰略意義及油氣資源開發,中國礦業 第27卷第1期 20-26
【6】徐廣淼,將北方海航道納入“一帶一路”建設的前景分析,邊界與海洋研究,第3卷第2期,83-95
【7】郭培清.北極航道的國際問題研究.北京:海洋出版社,2009:193
【8】關雨 “北極航線的軍事意義”,《海陸空天慣性世界》,2003年第8期,第 54—55 頁。
【9】王琦 石莉 萬芳芳 淺析俄羅斯北極戰略中的關鍵因素極地研究 第 25 卷第 2 期176-184
【10】陳君 俄羅斯北極運輸基礎設施建設與中俄北極合作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哲社版)2017年第5期 16-21
【11】http://www.nra.gov.cn/xwzx/zlzx/jytddt/201309/t20130917_2585.shtml國家鐵路局官網
【12】錢宗旗 俄羅斯北極開發國家政策剖析 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2011年第5期,78-01
【13】Joshua ?Ho.The Implications of Arctic Sea Ice Decline on Shipping[J]. Marine Policy,20010,34(3):713-715.。
【14】錢宗旗 “北方海航道”建設與東北亞物流網絡體系、遠東開發 山東工商學院學報第 30 卷 第 6 期27-32
[15]黎思佳 俄羅斯烏拉爾地區工業及科技資源發展概況 財經縱橫 239頁
【16】斯佩蘭斯基 A B; 林琳,陳彥平,譯 ?偉大衛國戰爭時期斯大林軍事學說在烏拉爾地區的實踐 西伯利亞研究2011年 12月第38卷第6期 86-90
作者簡介:袁天倪(1996年10月8日--),男,本科,單位:中國海洋大學國際事務與公共管理學院,研究方向:國際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