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俊榮

[摘要]目的:對中等量高血壓腦出血患者采用錐孔引流術與小骨窗開顱治療效果進行比較。方法:選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76例中等量高血壓腦出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以隨機的方式將患者分為對照組(n=38)和觀察組(n=38),將小骨窗開顱治療應用于對照組臨床,觀察組采用錐孔引流術治療,對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進行比較。結果:兩組患者手術時間、住院時間的比較,觀察組均短于對照組(p<0.05);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的比較無顯著差異(>0.05);兩組患者治療3個月后ADL評分的比較,觀察組I-Ⅱ級優于對照組(p<0.05)一結論:給予中等量高血壓腦出血患者采用錐孔引流術治療能取得良好效果,尤其是在手術時間、住院時間、日常生活能力等方面具有顯著優勢。
[關鍵詞]錐孔引流術;小骨窗開顱;中等量高血壓腦出血;手術
[中圖分類號]R54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249(2019)05-297-02
高血壓腦出血是神經外科的一種常見疾病,好發于中老年人,其具有較高的發病率、致死率及致殘率,給患者的健康帶來極大的危害。腦出血后血腫占位效應是引起腦部繼發性損害的主要因素。因此,腦出血后對腦部血腫予以及時、有效清除是改善患者預后的關鍵。目前,錐空引流術與小骨窗開顱術是臨床上治療中等量腦出血最常用的兩種方法,本次研究通過納入76例中等量高血壓腦出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錐孔引流術與小骨窗開顱治療效果進行比較,現將研究過程及結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次研究將納入的76例中等量高血壓腦出血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即對照組(38例)和觀察組(38例);其中對照組男女人數比例為20:18,年齡最小42歲,最大83歲,平均年齡(58.15±1.35)歲;觀察組男女人數比例為19:19,年齡最小41歲,最大81歲,平均年齡(57.25±1.24)歲。經比較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可知,差異不顯著(p>0.05),可比性較高。
1.2方法對照組:行小骨窗開顱術,具體操作:在全麻下根據顱腦CT定位做長約4~5cm的直切口,形成約3cm大小骨辦,將硬膜進行十字切開,皮層造瘺,在顯微鏡直視下將血腫清除。手術結束后術腔留置引流管,術后第二天復查頭顱CT,根據結果及早拔除引流管。
觀察組:給予患者錐孔引流術治療,具體操作:根據患者顱腦CT定位選取穿刺點,避開重要功能區血管及神經,選擇血腫最大層面作為穿刺點,確定穿刺方向及穿刺深度。術區消毒后在局麻下錐孔操作,在血腫腔內置人引流管,輕柔抽吸,證實在血腫腔后將引流管進行固定,接三通及引流器。手術結束后通過引流管向血腫腔注尿激酶促進血腫排出,2次/日,每次注入尿激酶后夾閉2小時開放,其目的是為了更好的排出血腫;同時還需要對血腫引流情況進行動態CT觀察,拔管指征:血腫量《10mL,引流管留置時間為3d左右。
兩組患者均給予相應的對癥支持治療,包括血壓控制、脫水降顱壓,預防消化道出血、營養神經等。
1.3觀察指標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時間、住院時間;比較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再出血、顱內感染、呼吸道感染、消化道出血、電解質紊亂癥狀;對兩組患者術后3個月的生活自理能力采用ADL量表分級評價。日常生活能力評估(ADL):I級:日常生活完全恢復;Ⅱ級:可獨立完成家庭生活或部分日常生活恢復;Ⅲ級:可拄杖行走,家庭生活需協助;Ⅳ級:保持意識,但臥床不起;V級:植物生存。I-Ⅱ級代表預后良好。
1.4統計學研究采用SPSS20.O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對比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組間對比分析采用x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與住院時間的比較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的比較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的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4兩組患者治療3個月后ADL分級比較觀察組患者治療3個月后I-Ⅱ級優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3。
3討論
高血壓腦出血是高血壓患者的嚴重并發癥,臨床表現主要為頭痛、嘔吐,三偏征及意識障礙等,出血部位好發于基底節區,對于出血量少時采取內科保守治療,而對于出血量較大者,應采用手術治療。對于出血量在30-60mL左右的中等量高血壓腦出血患者,進行及時、合理的手術,能從根本促進患者恢復神經功能,錐孔引流術、小骨窗開顱是臨床常使用的手術方案。手術治療的目的是清除血腫,降低顱內壓,減輕因血管收縮因子導致的血液循環障礙,從而保護血腫周圍腦組織,為腦組織恢復創造條件,避免或減少繼發性病理損傷,而且還可以改善患者的遠期預后。
小骨窗顯微血腫清除術彌補了部分大骨辦開顱血腫清除術的不足,創口明顯變小,操作精細,術中出血量減少,在某些方面提高了手術的安全性,臨床療效顯著得到國內外學者的公認,但該方法未明顯縮短手術時間,無法避免全身麻醉對患者的傷害,而且對術者具有較高的技術要求。
血腫錐孔引流術在CT片定位的基礎上完成,采用局部麻醉,術中將引流管直接穿刺至血腫腔內進行引流.具有創傷小、抽吸引流方便、術后恢復較快等優點,對于深部出血也可以達到較好的手術效果。特別是現在3D打印技術的發展,術前應用計算機軟件在三維直觀圖像下進行精確設計,使穿刺的準確性大大提高,選用更合理的穿刺點及穿刺路徑,符合現代醫學發展方向個體化、精準化的要求。對于功能區20ml的出血也能達到很好的效果。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手術時間、住院時間的比較,觀察組均短于對照組(P<0.05);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的比較無顯著差異(>0.05);兩組患者治療3個月后ADL評分的比較,觀察組I-Ⅱ級優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與小骨窗開顱治療相比,錐孔引流治療中等量腦出血患者的療效更佳,體現在手術時間、住院時間,以及術后生活自理能力等方面,因此,該治療方法值得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