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靜
摘要: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通過激發表達動力、培養表達意識、提升表達能力等有效教學策略,拓寬口語實踐途徑,不斷提升學生日常生活的語言素養。
關鍵詞:口語實踐;拓展途徑;日常生活;語言素養
日常生活語言文字的運用指學生通過學習,能在日常生活、交往、學習和工作中自如地聽說讀寫。學生從小就要學習與人交往態度大方,在表達時做到有自己的想法,有邏輯、有條理,說得準確通透,還要做到談吐修養、機智,表達內容有文化內涵等。那怎樣有效提升學生日常生活的語言素養呢?筆者認為,拓展口語實踐途徑是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對于口語表達能力的提升,筆者有以下認識。
一、興趣先行,表達的動力優于表達的方法
筆者經常有這樣的感受,有些學生在課堂上沉默,但是課下和同學交流的時候卻絲毫沒有問題,說得眉飛色舞。尤其是玩自己感興趣的游戲的時候,他們甚至能積極參與制定游戲規則并進行裁決。這是為什么呢?因為他們對游戲非常感興趣,所以想說、愿意說。因此,要提升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首先要激發學生的口語表達興趣,激發他們口語表達的欲望。
學校開設了《口才與表現》課程,從日常生活的語言運用角度人手,將語文置身于更寬廣的語言運用的背景下,讓學生能夠合理運用日常語言。這門課程的設置,也為所有教師提供了一個拓展口語實踐的平臺。課堂上,教師可以自由地選擇更多學生感興趣的話題。例如,根據學生的興趣點開發的游戲系列課程里,從“我來教你玩游戲”的游戲介紹課,到“玩游戲時,我的伙伴不開心了”的情境對話課,再到“校園里可不可以玩撕名牌”的主題辯論課,筆者選擇的內容都是緊密貼近學生生活的實際,這就給學生巧妙地營造了一個生動、活潑、有趣的交際情境場,讓他們自然地在融洽、真實的交際氛圍里產生強烈的交流欲望,并使他們樂于交際、善于交流。
二、抓住機會,表達的意識優于表達的任務
日常生活中,教師經常認為學生不會口頭表達。因此,教師的主要任務就是教學生掌握口頭表達的基本技能,理念上的誤解導致教師忽略對學生表達意識的培養。所謂表達意識,是指學生自主地運用語言文字反映客觀事物、表達思想感情、傳遞知識信息的表達習慣。教師就是要引領學生形成這種受用一生的表達習慣。許多教師將視角放在“如何表達”上,而對“表達什么”關注不夠。其實,“表達什么”是“如何表達”的前提和基礎,“如何表達”的每一個過程都是“表達什么”的具體表現,從“表達什么”的視角去解決“如何表達”才抓住了要害。由此可見,日常生活的語言素養的提升應該將重點放在“表達什么”上。這就要求教師要重視表達資源的拓展,抓住身邊的每個機會讓學生進行口頭語言表達,而不只是局限于課堂教學上。
例如,每天課前的五分鐘交流活動,從周一“小小新聞播報員”、周二“話題微作文”、周三“說說心里話”、周四“好書推介”、周五“我身邊的趣事”,學生每天一個小主題,三言兩語說說自己的生活。因為課前五分鐘時間有限,有的學生課堂上覺得意猶未盡,課后還要三五個湊到一起說說自己經歷的事情。筆者還利用班主任手中的“特權”,要求學生每天回去和家長交流五分鐘,可以談談今天的煩惱,今天的快樂,今天班級里面發生的事,甚至受到筆者的批評也可以和家長說說,然后讓家長在第二天的作業本里寫上“有交流”或“無交流”反饋給筆者,這不僅拉近了親子之間的距離,讓家長及時發現學生的問題所在,還訓練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三、重在熏陶,表達的能力離不開綜合影響
口語表達能力的提升,不僅是語文教師的事,每門課程的教師都有責任。學生要在數學課上表達數學數理,在藝術課上表達情感,在品德與生活(社會)課上表達是非觀等。所有的課程都必須有口頭表達的過程,說得越透徹,學生對于所學內容的理解就越清晰。在口頭表達過程中,學會思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讓學生明白通過操作、閱讀、對話、辯論等途徑,把一些抽象的內容用自己的語言清晰地表達出來,這就是學習的目標。如此,在不經意間,口語表達能力的訓練也在各門課程中悄然發生。
另外,學生每天的學習環境以教室為主,因此教室也是提升學生口頭語言素養的良好環境。教師可以將學生如何思考的過程和方法,以及學生科學、合理表達的句式都張貼在教室里,讓學生在口頭表達時有例可循、有樣可依。在小組合作學習時,教師要注重學生之間的互動和表達,幫助學生學習規范表達的句式范例,甚至在下發的學習材料上直接規定好用怎樣的句式交流。互動交流時,教師不僅可以組織小組內幾名學生的對話、演講、傾聽和轉述,還可以組織小組與小組之間學生的對話、演講、傾聽和轉述,不斷輪流轉換傾聽者和講述者,讓每名學生都說話、都表達,這樣的學習方式創造了一個又一個語言實踐的最佳環境。
總之,對于學生日常生活的語言素養能力的提升,語文教師責無旁貸,其他各門學科的教師也肩負重任。我們要想辦法拓展各種口語實踐的途徑,鼓勵學生利用各種機會多表達,尤其是當眾表達,做一名能根據不同場合選擇合適措辭、有理有據表達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