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宇 白熙
摘 要:成都作為“公園城市”理念的首提地,將“加快建設美麗宜居公園城市”納入城市發展戰略目標。在此大背景下,成都市天府綠道被賦予了全新的理論內核與打造目標,將實現從空間建造向場所營造的根本轉變。作者結合在天府綠道規劃與景觀設計的大量實踐,詳細論述了天府綠道典型場所類型及其營造手法,進而總結歸納出在“公園城市”建設背景下天府綠道景觀場所營造的四大途徑。
關鍵詞:公園城市;天府綠道;場所營造
1 研究背景
1.1 美麗宜居公園城市建設
2018年習總書記在天府新區視察時指出:“要突出公園城市特點,把生態價值考慮進去,努力打造新的增長極,建設內陸開放經濟高地。”“公園城市”是以人民為中心,構筑山水林田湖城生命共同體,形成人、城、境、業高度和諧統一的大美城市形態的城市發展新模式。
由此,成都市努力在全面踐行新發展理念、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上探索路徑、積累經驗,并將“加快建設美麗宜居公園城市” 納入戰略目標,使之成為各項規劃建設的宏觀背景與理想目標。
1.2 天府綠道建設
為踐行綠色發展理念,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成都市開啟了全域推進天府綠道的建設。通過在市域范圍內構建天府綠道體系,建設展現天府文化體現國際水準的天府綠道,描繪綠滿蓉城、花重錦官、水潤天府的蜀川畫卷。
2 天府綠道體系及特色構建
2.1 設計理念
天府綠道的設計,秉承以人民為中心、以綠道為主線、以生態為本底、以田園為基調、以文化為特色的理念。按照“可進入、可參與、景觀化、景區化”進行規劃,將涵蓋“生態保障、文化創意、慢行交通、體育運動、休閑游覽、景觀農業、城鄉統籌、應急避難”等八大功能,成為多元融合、功能復合、文化傳揚、經濟提振的藍綠網絡。
2.2 總體規劃
綠道網絡串聯“山、水、田、林”,構建完整連續的全域生態格局。規劃“一軸兩山三環七帶1”的主干綠道體系。除區域級主干綠道外,結合城區級綠道、社區級綠道,配合功能完善的配套服務設施和沿線文、體、旅、商、農等產業,最終將構成極具國際化引領性的世界最長的1.7萬公里的綠道體系。
3 從“空間建造”到“場所營造”
公園城市建設理念與天府綠道設計和建設打造中,均強調了從“空間建造”到“場所營造”的思路轉變,主旨在于深度體現場所精神、充分考慮使用體驗、全面營造特色場景。
場所營造之所以不同于單純的空間建造,就在于其為空間注入了豐富多元 的內在意義,使之成為有意義的空間。即在“形”的基礎上引入了“意”的概念,達到“形”與“意”的高度統一和融合,恰似中國傳統意義上的“意境”。
場所營造及場所精神的實現和詮釋,需要人的參與和體驗,表現為“人化環境的意義”或是“可讀的場所意象”。場所營造亦可體現在多個設計維度:場所的自然格局,場所的植被特色,場所的歷史文化,場所的功能業態等。
4 天府綠道典型場所類型及其營造
因此,我們在天府綠道的規劃與景觀設計中,充分融入了場所營造的理念和手法,只有充分挖掘、尊重并利用場所原生的內涵特質,創新性的引入場所演繹的內涵特質,使其具有獨特的價值與意義,讓場所更能與使用者產生心靈上的共鳴與互動,才能讓天府綠道體系真正具有創新性、示范性、引領性。
4.1 生活休閑場所
生活休閑場所是天府綠道場所中最普遍的類型,是綠道設計以人民為中心的最直接體現。將騎行、跑步、運動、親子、游樂、休憩等多元活動融為一體,展現開放樂活、和諧共享的生活之美,提升市民獲得感與幸福感。
如錦城綠道桂溪生態公園段的打造,從以人為本的理念出發,以市民需求為導向,設置了既豐富多元又富有彈性使用功能的特色休閑活動場所。其中,多元陽光草坪是該段引爆都市活力的重要生活休閑場景。通過對基地光照條件的全時四季模擬分析,營造了大成都范圍內稀缺的可進入式草坪,真正給都市人群擁抱綠色,享受生態新區生活的富氧交流場所,并且使之成為區域內最大的彈性活動空間,可支撐大型的都市活動,如節慶煙火匯演、草坪音樂節、戶外電影等提供多種可能性。
4.2 文化藝術場所
文化藝術場所內涵極其豐富,不同的文化及藝術內涵呈現形式各不相同,是綠道中最畫龍點睛的亮點所在,也是一處場所最有別于其它場所的唯一性和獨創性的特質所在。
以錦城綠道江家藝苑段為例。其場所營造的初衷源于對自然與藝術的雙重價值思考,以詩畫意境作為設計藍本,巧植文化,強調藝苑文脈。在整體風貌上,以大氣舒朗的大地景觀造景手法,田園為紙,草木為繪,池淵為墨,重現《蜀川勝概圖》的經典格局,描繪“意境疏遠”的巴蜀特色美景;在細節設計上,將藝術與活動場景完美結合,如兒童活動區奇幻太陽花園,將建筑大師高迪馬賽克藝術裝飾手法與梵高《星空》構圖與配色結合,形成一個極富藝術底蘊和純真童趣的活力地帶。
4.3 地域田園場所
地域田園場所是脫胎于其周遭環境、自然格局、地域文脈的場所類型,著力反映的是地緣關系,呈現原生、鄉土的地域特色。
如錦城綠道玉石濕地段的麥田濯玉景觀農業示范區,旨在打造典型的川西壩子田園盛景。利用作物輪作與間種模式,構建四季有景的田園大地景觀。通過綠道、田間小徑將其串聯成網,打造田園中央可進入,可參與的游覽體驗。林盤院落的打造,也是展現川西地域田園特色的重要手法。設計以散布在田間的林盤為中心,構建消隱于林間的建筑群落、合院式布局圍合成的活動場地、與周邊環境緊密結合的空間氛圍,烘托出川西林盤特有的場所感。采用原生態鄉土材料,引入富有鄉情的特色業態,營造場景化的特色景觀。
4.4 綠色生態場所
天府綠道是城市最優質的生態資產,因此綠色生態場所是綠道系統中最不可或缺的場所類型。
以錦城綠道青龍湖段為例,作為成都主城區最大的原生湖區及鳥類棲息地,以生態理念先行,進行綠色生態場所的營造。在植物設計上,盡量保留場地原生植被;新栽植物以鄉土樹種為主,適地適樹,整體規劃,特色打造;強化每個分區、段落的植物主題特色;合理配置不同等級綠道行道樹的種類,突出主線綠道的特點。此外,通過雨水花園、下凹式綠地、人工濕地、植草溝、景觀水系等措施,增強城市海綿體功能,消納自身雨水,并為蓄滯周邊區域雨水提供容量。
4.5 新經濟新業態新消費場景
構建新經濟、新業態、新消費場景,是天府綠道場所營造與傳統的空間建造最顯著的區別。依托空間,策劃活動,植入業態,著眼于長效、動態的使用和運營周期中,保持場所可持續的長盛不衰的生命力。
通過對文化和業態的激活創造場景,離不開“策劃+設計”的思路。通過節慶活動策劃,打造文化旅游場景和城市記憶點。比如錦江綠道打造的“夜游錦江”就是市民們可參與可體驗的新興文化和消費場景,以“錦江故事卷軸”為主線,重現唐宋時期成都人船游錦江的歷史場景,打造“夜市、夜食、夜展、夜秀、夜節、夜宿”六大主題場景,繪制出老成都、蜀都味、國際范的生活美學地圖。
5 場所營造途徑
5.1 延續記憶
充分利用場地特色,延續場地記憶,對場所精神進行傳承、再現和演繹。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尊重原有地形地貌,盡最大努力合理保留,減少土方外運和原生植被的破壞。原生態格局進行最大程度保留,如修復水體與岸線、保留特色植被群落,形成多樣化水域和特色植物區域。評估有價值的林盤和建筑群落,并進行保留,建筑拆遷后遺留的材料進行二次利用,如瓦、磚、石材等。現狀構筑物等盡可能利用,成為新場地的一部分,保留場地印記。
5.2 尊重需求
在人性化和細節上把握項目品質和彰顯人文關懷,從使用者的需求出發,遵循使用者心理、行為、感知和體驗,包括宏觀層面的功能組織布局,中觀層面的休憩節點、兒童活動、老年活動、運動場地的設計,細節層面的座椅、燈具、導視系統等家具的設計,均是展現“以人民為中心”的綠道核心打造理念的有效途徑。此外,通過與市民對話的方式及時有效的解決各類工程問題,實現后期運營、管理維護的全生命周期中與市民需求緊密結合。
5.3 根植文化
景觀場所營造與文化密不可分,結合傳承與創新,繼承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地域文化,才能將有文化特色的景觀設計延續、發揚下去。在天府綠道場所營造中,根植文化這一點,除了展現以“天府文化”為代表的成都地域文化內涵之外,還包含在設計中將中國獨特的藝術審美、人文精神貫穿始終的理念與手法。以求塑造歷史文化與現代時尚交相輝映的公園城市文化景觀體系。
5.4 綜合策劃
充分利用生態價值外溢帶來的消費客流,在綠道建設中同步植入優質商業資源和時尚商業元素,推動實現文、商、旅、體融合發展。以各項規劃和策劃為指導,加強文體旅商農的融合,完善配套服務體系,提升綠道未來的自我造血能力。形成以綠色經濟為特征的休閑產業集聚區,放大綠道價值、提升綠道綜合品質,以綠色經濟為指導思想,把握住產業這個讓綠道可持續發展的命脈。實現從“景觀空間建造”到“消費場景營造”的轉變。
6 結語
在堅持生態綠色發展、彰顯城市美學、體現時代價值的公園城市建設實踐中,天府綠道通過從空間建造到場所營造的轉變,遵循延續記憶、尊重需求、根植文化、綜合策劃的策略,打造人、城、境、業相輔相成的多元場所,成為供人們慢下腳步、靜下心來、親近自然、享受生活的綠色開放空間。
由此,天府綠道已經成為推進城市發展之變、生活之變、治理之變的驅動性工程,成為成都走向世界的引領性項目,成為公園城市最普惠的民生工程,文化名城最時尚的創意表達,造福后代的最寶貴的綠色財富。
參考文獻
[1]聞之.全域規劃建設生態品質城市——成都打造高標準天府綠道[J].資源與人居環境,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