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永紅
摘 要:利用紅外光譜儀對云南保山南紅瑪瑙的礦物成分進行研究,結果表明:保山南紅瑪瑙的主要礦物成分為α-石英,結晶程度由顯晶質向隱晶質過渡,更偏向于顯晶質。
關鍵詞:云南保山;南紅瑪瑙;紅外光譜儀
南紅瑪瑙是一種顏色鮮艷、質地細膩油潤、膠質感強的天然紅色瑪瑙,因契合中國人的審美,深受消費者的喜愛。南紅瑪瑙主要產自云南保山、四川涼山和甘肅迭部,2014年前后,在云南昭通永善、巧家和魯甸發現了南紅瑪瑙,2016年在內蒙古和東北也發現了南紅瑪瑙,近年來市場上還有產自非洲的南紅瑪瑙。目前,市場上流通的南紅瑪瑙主要兩個產地為云南保山和四川涼山,其中云南保山是最初發現南紅瑪瑙的產地,已有上千年的開采歷史,早在明朝時,徐霞客曾在《徐霞客游記》中記載了云南保山(當時永昌府楊柳鄉)開采南紅瑪瑙的相關情況。
本文選取保山南紅瑪瑙樣品共計46顆(圖1),根據肉眼顏色漸變規律共分為5組,第1-4組編號依次為1-1至1-15,2-1至2-9,3-1至3-10,4-1至4-10,第5組為組合色,正反面顏色不同,其中第1顆標本正反面編號為5-1至5-2,第2顆標本正反面編號為5-3至5-4。
寶石在紅外光的照射下,引起晶格(分子)、絡陰離子團和配位基的振動能級發生躍遷,并吸收相應的紅外光而產生的光譜稱為紅外光譜(余曉燕,2016)。不同的基團在紅外光譜中對應著不同的振動峰位與強度,因此可以通過紅外圖譜識別特定的分子結構,鑒定不同的寶石種屬。按分光原理,紅外光譜儀分為色散型和干涉型。在寶石鑒定中主要采用干涉型傅里葉紅外光譜儀,首先將光源發出的光用邁克爾干涉儀轉換成干涉光、用干涉光照射樣品,經檢測器獲得干涉圖,再由計算機將干涉圖經過傅里葉變換得到紅外光譜圖。由于紅外光譜檢測寶石快速、無損,準確,所以紅外光譜儀在寶石鑒定研究領域有著非常廣泛的應用[1]。
本文采用傅里葉紅外光譜儀對46顆云南保山南紅瑪瑙樣品進行測試,測試地點為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珠寶學院寶石研究實驗室,儀器型號為Bruker Tensor27傅利葉變換紅外光譜儀。測試條件:濕度范圍小于70%,溫度范圍為 18-35℃,電源頻率47-65Hz,電壓 85-265V,背景的掃描時間為16 scans,樣品掃描時間為64 scans,掃描次數32次,分辨率4cm-1,測量范圍400~2000cm-1,光柵為6mm,10KHz。
使用反射法進行了寶石種屬的鑒定,確定48顆樣品均為石英質玉石,結合放大檢查觀察其結構和顏色分布判定為南紅瑪瑙。由于樣品為圓珠型,且尺寸均大于10mm,透明度欠佳,未能采用直接透射法進行測試。
譜圖高頻區的吸收主要為1181 cm-1、1107cm-1附近,歸屬于Si-O反對稱伸縮振動,譜帶吸收非常明顯;796、778cm-1 表現為分裂明顯但相對圓滑的雙峰,歸屬于Si-O對稱伸縮振動,根據前人研究結果[2](李建軍,2010;羅躍平等,2015),此雙峰的分裂程度與石英質玉石的結晶程度有關,可作為判定石英質玉石是石英巖或玉髓(瑪瑙)的一個重要指標[3]。如果分裂明顯,是顯晶質的石英巖;若呈弱的肩峰,為隱晶質的玉髓(瑪瑙),若不分裂為單峰,則是非晶質,如蛋白石。所有南紅瑪瑙樣品的此雙峰分裂明顯但相對圓滑,介于顯晶質與隱晶質之間,說明其結晶程度由顯晶質向隱晶質過渡,更偏向于顯晶質。450-540cm-1 為Si-O彎曲振動,且部分樣品(1-4、1-6、1-9、1-15、3-4、3-6、4-2、4-4、4-8、5-1、5-3號樣品)缺失536 cm-1的吸收峰,石英的結晶度較有此峰的樣品更低。
將南紅瑪瑙樣品的紅外吸收峰分析并歸納如下表1所示:
參考文獻
[1]余曉艷.有色寶石學教程[M].北京:地質出版社:2009.
[2]李建軍等.不同結晶程度的紅外光譜特征及其意義[J].紅外,2010,31(12):31-35.
[3]羅躍平等.應用紅外鏡面反射法區別顯晶質石英巖和隱晶質玉髓[C].中國珠寶首飾學術交流會論文集,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