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鵬 何健威 曹斌
摘 要:在中國海油持續高速發展期間,長期以來在實際工作中存在的“重采購、輕庫存”現象,已產生了相當大一部分的積壓庫存。這部分物資通常為設備中的配件,基本使用專用物資數據進行管理,因為缺乏規范數據的嚴格標準,數據質量相對較低,存在很多“一物多碼”的情況,甚至影響到了領導層的決策,但這也意味著物資管理有很大的優化空間。本文論證了對專用物資數據描述中的關鍵特征量(品牌、配件號等)進行標準化管理,并結合制造廠商協同、物資數據質量管控等手段應用到實際業務中,優化專用物資數據,達到提升物資管理水平,實現降本增效的目的。
關鍵詞:物資管理優化;專用物資數據;關鍵特征量標準化;管理應用
1 前言
1.1 背景
在中國海油持續高速發展期間,長期以來在實際工作中存在的“重采購、輕庫存”現象,已因此產生了相當大一部分的積壓庫存。究其原因,與原物資標準不適合海油業務需求和物資數據質量低(標準化程度低,數據重復率高、描述不明確等)是息息相關的,高質量的數據是開展物資管理工作的重要前提條件,而物資標準是物資數據的基礎。為提高數據質量,促進集中采購,物資共享,降本增效,提升管理水平夯實基礎,推動企業可持續發展,總公司采辦部在2012年啟動了物資標準化項目,將原61大類物資標準,優化為新43大類物資標準
新物資標準與原物資標準相比,做出了精簡物資層級,優化分類維度,完善分類說明,增加屬性說明等改進,極大的改善了物資標準的科學性、使用性,為提高物資數據質量,優化物資管理工作奠定了基礎。
1.2 物資管理
物資管理是從物資的需求開始,到平庫、采購、倉儲,最終出庫、調撥/轉讓,涵蓋物資從需求到消耗的全生命周期。物資管理工作包括:物資標準及數據管理、倉儲資源管理、物資虛擬庫、物資調撥/內部轉讓、倉儲物資處置、庫存監控及優化、賬外物資管理等工作。物資標準及數據管理,在物資管理的前端控制需求,是物資管理工作的基礎。高質量的物資數據環境,對物資管理工作起到事半功倍,提綱挈領的作用。
1.3 物資數據的應用
物資數據是企業各個環節之間的“通用語言”。高質量的物資數據,能夠降低溝通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增強統計準確性,減少重復采購。
1.4 專用物資數據優化
專用物資數據占數據總量的65%,存在很多一物多碼的物資,有很大的優化空間。通過優化專用物資數據,可以降低重復采購,減少積壓庫存。
1.5 關鍵特征量標準化
關鍵特征量指專用物資數據中的“品牌(或制造廠)”、“配件號”等確定物資唯一性的屬性值,關鍵特征量標準化是優化專用物資數據質量的有效途徑。關鍵特征量標準化也是物資標準化的其中一種形式。
1.6 關鍵特征量標準化的應用
關鍵特征量標準化結合制造廠商協同(確定填寫規則)和物資數據質量管控(數據調整和單據切換),才能將標準化的成果落地。
2 物資管理與專用物資數據的現狀及分析
2.1 物資管理現狀及分析
目前中國海油的當前庫存中存在著大量的積壓庫存,這部分積壓庫存不僅占壓了資金,共享率低,且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領導層的決策。問題的產生原因及影響分析如下:
積壓庫存:因需求人員不了解當前已有庫存的情況,平庫不到位,仍進行重復采購造成。
共享率低:因需求人員對物資的使用習慣不同,導致物資在一個公司下的多個工廠之間,或者多個公司之間的共享率低。
資金占壓:因積壓庫存僅自身貨值就占用了大量資金,且為了管理這些積壓庫存,還要額外付出人工成本、場地費用等。
影響決策:因積壓庫存,重復采購等造成的影響,庫存管理混亂,難以整合同類物資,做出精準的分析,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領導層的決策,不利于集中采購、聯儲共備等工作的開展。
積壓庫存的主要物資是備件類物資,備件類物資約占全集團整體庫存量的46.8%,是物資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備件類物資在SAP上基本都使用專用物資數據進行庫存管理,其一物多碼的現象非常普遍,通過優化專用物資數據,在物資管理的前端進行把控,是解決以上問題的有效途徑。
2.2 專用物資數據現狀及分析
2.2.1專用物資數據現狀
目前專用物資數據中很多物資因為缺少嚴格的標準,描述中有很多差異,存在著大量一物多碼的數據。因為編碼不統一,需求者很難了解到要購買的物資是否已有庫存,在這種情況下,就容易產生重復采購、積壓庫存,造成額外成本。
截止至2017年6月9日,中國海油SAP系統中有效的物資數據總量約為162萬條,其中專用物資數據約為103萬條,約占總量的64%。
2.2.2專用物資數據產生的主要原因
專用物資數據主要是設備上使用的配件,制造廠商為了保護自身利益,防止用戶向其他廠家訂購,通常都會對這些配件的規格、技術參數等信息進行技術封鎖。而用戶一般只能通過廠家提供的手冊查找配件號,裝配位置號、設備序列號等信息,確定要使用的物資,其很難像通用物資數據一樣,掌握到詳細的規格、技術參數等信息,只好按專用物資數據進行提報。
2.2.3專用物資數據描述規則的多樣性
專用物資數據的一個關鍵特征量是品牌(或制造廠),每個品牌(或制造廠)都有自己的物資描述規則,在專用配件模板上,14個屬性(關鍵特征量)的任意組合也多種多樣,即使是相同的品牌(或制造廠),用戶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為了準確的買到想要的配件,往往會填寫盡可能多的已知信息,而且不同的用戶,其需求、掌握的信息、填寫習慣也不同,這些條件綜合起來,最終造成了相同品牌(或制造廠)的數據,也存在很多一物多碼的情況。盡管總公司出臺了專用物資數據一級規范,但是這也沒有精準的解決相同品牌(或制造廠)下規則統一的問題。
以品牌為CAT的物資為例,在與廠家溝通后,了解到其一個配件號代表著唯一的物資,那么它的物資數據描述規則僅為“物資名稱+品牌+配件號”這一種就可以了,但是實際數據中,常見的描述規則就有10余種,理論上允許存在的描述規則多達4000余種(這是由于專用配件模板有12個選填屬性造成的)。
2.2.4專用物資數據相同品牌(或制造廠)下關鍵特征量的差異性
以品牌為ATLAS COPCO的物資為例,在與廠家溝通后,了解到其關鍵特征量為品牌和配件號兩個屬性,且僅有一種標準的規則,品牌填寫ATLAS COPCO,配件號為10位數字,中間無空格和特殊字符。在該品牌下已有的物資數據中,品牌有62種不同寫法,配件號有8種不同寫法。
2.2.5專用物資數據優化需解決的問題
因為用戶難以了解到物資的實際規格、技術參數等信息,所以現階段不考慮將其轉為通用物資數據的方式去優化,僅在專用物資數據的基礎上進行優化。下面提出優化專用物資數據需解決的問題:
1.關鍵特征量“品牌(或制造廠)”的標準化。
將相同品牌(或制造廠)的不同寫法進行標準化處理,才能統計出該品牌(或制造廠)下全量的物資數據。
2.相同品牌(或制造廠)下描述規則的標準化。
以品牌(或制造廠)為基準,對該品牌(或制造廠)下物資數據的描述規則進行標準化處理。
3.其他關鍵特征量的標準化。
配件號、設備型號、設備名稱等關鍵特征量的標準化。
4.已存在物資數據描述的標準化。
按關鍵特征量標準化、描述規則標準化的要求,調整物資數據描述。
5.物資數據描述統一后業務單據的切換。
物資數據描述調整后,會出現多條物資數據合并為一條新編碼的情況,這時需要將舊編碼的采購訂單、庫存等業務單據切換到新編碼上。
3 關鍵特征量標準化的管理應用
專用物資數據優化,首先應做到關鍵特征量“品牌(或制造廠)”的標準化(關鍵特征量標準化);之后統計出采購金額、庫存金額高的品牌(或制造廠),優先選取排名靠前的品牌(或制造廠),和其制造廠商進行溝通,確定該品牌(或制造廠)下物資的描述規則和關鍵特征量的標準寫法(制造廠商協同);最后進行物資數據描述的調整,以及業務單據的切換(物資數據質量管控)。
3.1 關鍵特征量標準化
抽取專用物資數據全部的關鍵特征量“品牌(或制造廠)”,按以下規則進行標準化處理。
1.排除貿易商、代理商。
2.不允許使用國家企業信用管理平臺、中國執行信息公開網等國家網站上公布的信譽不良的制造廠商。
3.相同品牌(或制造廠)只允許有一種標準寫法。
4.國內廠家,及在中國成立的中外合資企業,需填寫該公司官網最新的制造廠中文全稱。
5.國外廠家需填寫該公司官網的英文品牌(使用大寫英文字母),不能帶有CO.\LTD.\LLC\INC\BV\SA\GMBH等表示公司含義的詞匯。
6.國外大型企業下獨立經營的子品牌,填寫英文子品牌。
標準化處理后的品牌(或制造廠),可在物資數據質量管控中進行調整。
3.2 制造廠商協同
品牌(或制造廠)標準化后,將品牌(或制造廠)作為關鍵字在MDM系統中搜索已有的物資數據,之后根據其物料編碼在SAP中導出采購記錄和當前庫存,將導出的數據處理后,統計出采購金額、庫存金額排名靠前的品牌(或制造廠)。然后與制造廠商進行溝通,確認該品牌(或制造廠)下物資數據的描述規則和關鍵特征量的標準寫法。最后將溝通的規則總結為該品牌(或制造廠)物資數據的規范要點,在集團范圍內應用。
制造廠商協同應遵循以下原則:
1.優先選取采購金額、庫存金額高的品牌(或制造廠)。
2.描述規則應盡量避免產生重復數據,做到一物一碼。
3.采取用戶的合理化意見。
3.3 物資數據質量管控
通過和廠家溝通,確定描述規則和關鍵特征量的標準寫法后,已有的數據會有很多不滿足當前的標準,且會有很多重復數據,這時需要對其物資描述進行調整。
調整過程中需完成以下事項:
1.導出該品牌(或制造廠)下全量的數據。
2.已有關鍵特征量的規范。
3.向二級單位征集缺失的關鍵特征量。
4.向二級單位確認問題數據。
5.向廠家確認數據的準確性。
6.變更后的描述通過MDM系統同步SAP系統。
7.生成新舊對照表(新舊描述信息的對照關系表)。
在描述調整完畢后,應開始業務單據的切換。為防止舊編碼繼續產生業務單據,應根據新舊對照表在SAP中開啟這些數據的源頭控制,否則單據切換工作將難以結束,源頭控制需要對不再使用的舊編碼進行采購凍結或刪除處理。舊編碼業務單據向新編碼的切換,需要二級單位自行完成。
切換過程中需完成以下事項:
1.開啟源頭控制。
2.切換進度的把控。
3.擴展工廠數據的處理。
4 物資管理優化
4.1 管理提升
通過關鍵特征量標準化的管理應用,優化專用物資數據,提高數據質量,減少一物多碼的情況,帶來物資管理的提升如下:
1.提高數據量、采購金額、庫存金額、單價、供應商、物資共享、類別分布等數據統計的準確率,供管理者決策。
2.多條物料編碼合并成一條后,各編碼的庫存也隨之合并,可以降低重復采購,減少積壓庫存,進而減少資金的占用。
3.不同單位間的需求合并,提高了物資共享率,通過聯儲共備,也可達到降庫存的目的。
4.數據量、庫存量減少,為倉儲管理帶來便利,進而降低人工成本、場地租金等倉庫運維費用。
4.2 成功案例
4.2.1提高統計準確率
將物資數據中的關鍵特征量“品牌(或制造廠)”進行標準化規范,提高數據統計分析結果的準確性。
案例:
統計某單位2015年采購品牌為“SOLAR TURBINES”物資的金額。
分析:
品牌標準化前:可通過采購“供應商”維度統計,但由于供應商分為制造商、貿易商等形式,難以準確統計該品牌的采購金額。
品牌標準化后:可通過“物料”維度,直接通過“品牌”進行統計,提高了統計的準確性。
結果:
從SAP中導出2015全年數據,按上述分析:通過“供應商”維度,統計該品牌物資采購1,624萬元;經過“品牌”標準化,從“物料”維度,統計該品牌物資采購金額達1,739萬元,即額外統計出采購該品牌物資115萬元。
通過開展此項工作,已經將專用類別數據的24,551個“制造廠或品牌”屬性進行規范,規范后為11,897個,精簡比例51.5%,可提高品牌(或制造廠)維度統計分析的準確率。
4.2.2合并庫存
通過關鍵特征量標準化的管理應用,將一物多碼的物資進行統一,整合庫存,即可減少重復采購,降低積壓庫存。
案例:
制造廠商為“SOLAR TURBINES”,配件號為“912740C1”的密封圈(該品牌下的物資一個配件號代表唯一的物資)。渤海片區共使用7條數據,分散在10個庫存地點,庫存總量198件,經與該單位溝通,確認其安全庫存僅需11件即可。
通過與索拉透平公司協同工作,已將其15,637條配件數據縮減至7,292條,縮減比例達53.3%。可大幅降低此類配件庫存及資金占壓。
作者簡介:
高鵬(1991.3—),男,物資標準化工程師,2013年畢業于天津理工大學物流管理專業,獲學士學位,目前在中海油能源物流有限公司主要從事物資標準及數據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