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在梳理口譯能力構成的基礎上,結合現狀和教學規律,提出了口譯初級課程訓練的四個重點基礎口譯能力,即語言習得能力,知識習得能力,思維分析能力和口譯技巧。在教學實踐中,以四個重點為基礎,構建基于“輸入+輸出”的基礎口譯能力培養模式,發揮“教師導學+學生搭檔”的積極作用,旨在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習慣和能力,促進口譯技巧的程序化和自動化,為進階學習或畢業后自我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初級口譯;訓練模式;內容和方法
【作者簡介】梁敏娜(1987-),女,廣西融水人,廣西外國語學院歐美語言文化學院教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翻譯學,口譯。
【基金項目】教改項目編號:2013JGB271,教改項目名稱:民辦高校英語翻譯課程教學內容優化與創新的探索與實踐,本論文為2013年廣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工程立項項目B類《民辦高校英語翻譯課程教學內容優化與創新的探索與實踐》階段性成果之一。
一、前言
進入二十一世紀,國際交流日益頻繁,口譯的市場需求增加,這一趨勢促使國內各高校紛紛開設本科或研究生口譯課程,與此同時,關于口譯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研究也方興未艾。本科口譯教學為研究生口譯教學的重要基礎,入門的口譯課程則是重中之重。近年來,我國學者對口譯教學的探討集中在整體的培養目標和定位、教學模式、課堂教學方法上。仲偉合的《口譯訓練:模式、內容、方法》,提出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一系列課程,構成“廣外教學模式”;鮑運川在《大學本科口譯教學的定位及教學》中強調了英漢口譯中的幾個非常重要的問題:一是要改變學生已經形成的語法思維習慣,通過新的視角去看語言,學會擺脫原語外殼;二是保證課堂實踐和學生課外練習,正確實現知識一定程度的程序化和自動化??v觀口譯教學的研究,口譯入門階段的訓練問題鮮有學者問津。具體如何訓練學生形成思維習慣,課外練習和課堂實踐怎么能夠更好地促進知識和認知的程序化和自動化,有待進一步研究。
二、譯員基礎口譯能力結構
著名口譯學專家Gile(1995:80)認為,口譯的第一步是理解,這是口譯能力中的基石。他認為理解=語言知識+言外知識+分析(C=KL+ELK+A,C=comprehension, KL=knowledge for the language, ELK=extra-linguistic knowledge, A=analysis)。林郁如等(1999)在Gile的基礎上,提出了廈大的口譯公式:I=S+C+P(I=interpreting,S=Interpreting skills, C=comprehension,P=professional standard),另外,仲偉合(2003)提出,一個好的譯員的知識結構應該由三個板塊組成:語言知識板塊,百科知識板塊和技能板塊。公式表述為:KI=KL+EK+S (P+AP),其中,KI=knowledge required for an Interpreter,KL=knowledge for language,EK=Encyclopedic Knowledge,S(P+AP) =professional interpreting skills and artistic presentation skills. 他提出課程圍繞上述三個板塊進行設置。綜合專家們的觀點,可以看出語言知識、語外知識、理解分析能力以及口譯技巧的重要性。
基于相關學者的理論,本文認為,在初級口譯階段,教師應注重構建學生的基礎口譯能力,即基礎口譯能力=語言習得能力+百科知識習得能力+思維分析能力+口譯技巧。這些能力將為學生進階學習和自我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基于“輸入+輸出”的基礎口譯能力培養模式
為了解決本科口譯課時不足、民辦本科院校學生基礎較弱、學生自覺性較差等問題,筆者在廣西外國語學院2016級《英語初級口譯》這門課中,對英語專業2016級1615、1616、1617、1619、1620這5個班級的教學進行了改革。教學模式的展開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所有任務都要有書面形式的記錄,輔之以錄音形式記錄,形成口譯練習記錄手冊。各項任務的具體量和訓練形式,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做調整。除了課堂理論的教授和口譯技巧練習,課外充分調動學生合作互助,形成學習搭檔,在互相監督和幫助中完成課后任務,讓“輸入”和“輸出”同步進行,構建起學生的基礎能力體系。
四、基礎訓練內容和方法
語言習得能力包含語言習得、語言應用等方面。通過持續的、廣泛的、不限主題的閱讀、聽寫、跟讀和歸納復述等訓練,學生的語料庫將得到豐富和更新,在文章summary環節,學生的思維分析能力將得到鍛煉。
譯員的知識體統既要“深”,又要“廣”,也就是know everything of something and know something of everything。知識習得可以分為針對性習得與非針對性習得。(盧信朝,2013:125)在基礎階段,學生知識習得能力的培養可從非針對習得開始,培養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養成在生活中學習、終身學習的習慣,利用身邊的圖書館、廣播、電視、網絡和報考雜志等各種渠道,有意識習得各類知識。
基礎階段的思維分析能力培養可以從跟讀訓練和文章歸納開始,聽力的跟讀強調主動聽信息和轉述信息,而不是被動地跟讀。文章的歸納練習可以培養學生有意識地分析語言,跳出原語言外殼,提煉文章框架,總結主次要信息。
在口譯技巧的傳授和訓練方面,課內課外可同步進行,基本功的培養是關鍵,記錄難點和錯誤的地方,進行總結和反思。持續的訓練和反思匯報能夠讓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也是口譯技能自動化和程序化的關鍵。
在訓練過程中,教師應注意給予指導,確保課內和課外的訓練按照教學設計一步一步進行;及時收集學生反饋信息,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或困難進行分析、解答或引導;讓學生定期提交手冊,并不定期按照教師要求匯報學習情況,并給予反饋。此外,教師給學生進行分組,結對子練習口譯,充分發揮同伴學習的積極作用。
五、數據分析
經過一個學期的教與學的實踐,筆者進行了問卷調查,問卷發放160份,收回159份,有效問卷159份。針對各項技能,設計了8個問題?;卮疬x項設置:1表示沒有,2表示較少,3表示有一些,4表示較大,5表示很大。具體情況如下:
問題1、3、5針對學生的語言習得能力,問題2、4針對知識習得能力,問題6、7針對口譯技巧。問題8針對學生的整體學習效果。思維分析能力屬于綜合能力的一部分,可以包含在問題5、6和7當中。
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學生認同這樣的訓練模式,本文訓練模式、內容和方法對學生的學習效果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但仍有小部分學生認為收獲較少,進一步了解得知,因部分聽力和閱讀的主題與內容由學生自定,小部分學生出現了應付和松懈的現象,另有學生提出作業量較大,無法精練。今后,筆者將根據學生的合理反饋,進一步調整訓練方案。
六、結語
本科階段的初級口譯教學,除了技能和知識的傳授,更重要的是綜合能力的培養。本文認為,基礎口譯能力結構主要有四個方面:語言習得能力,知識習得能力,思維分析能力和口譯技巧。這四個方面的能力可以通過基于“輸入+輸出”的基礎口譯能力培養模式獲得,教師的引導和同伴影響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如鮑川運(2004)提到,“大學本科口譯課的性質是教學翻譯,是外語教學的一個有益手段,但是大學本科口譯課也可以為翻譯培養做出貢獻,……進行一些口譯基本功的訓練,為將來真正意義的口譯訓練打好基礎。”
參考文獻:
[1]鮑川運.大學本科口譯教學的定位及教學[J].中國翻譯,2004(5): 27-31.
[2]林郁如et al.新編英語口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999.
[3]盧信朝.英漢口譯技能教程:語言進修與知識習得[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13.
[4]仲偉合.譯員的知識結構和課程設置[J].中國翻譯,2003(4):63-65.
[5]Gile, D.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M]. John Benjamins,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