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明懷
摘 要:中華武術博大精深。在中國近代各種武術流派之中,“自然門武學”以其獨樹一幟特點而備受關注。“自然門武學”有別于傳統認知的武術門派,具有化繁為簡、內外兼修、技擊性強等獨門絕技的特點。經過萬籟聲先生的傳承與創新,自然門武學蜚聲海內外,成為業界及眾多武術愛好者所推崇。萬籟聲自然門武學流派的功法、技擊有什么特點?如何傳承和發展?作為萬籟聲先生嫡傳弟子,作者長期致力于萬籟聲自然門武學教學、研究、弘揚發展活動。作者結合自身多年習練實踐和經驗研究,以其獨到的武學視角、哲學思維,深入淺出地介紹了萬籟聲自然門武學流派淵源、功法特點、技擊特點、歌訣精要、傳承與發展等內容。
關鍵詞:自然門;武學;傳承;發展
隨著我國體育事業的蓬勃發展,武術這朵中國傳統文化百花園的奇葩也以迅猛之勢在世界各地綻放發展。近年來,歐美國家掀起來了武術熱,“功夫”一詞融入世界主要語言的新詞匯中。中國體育工作者、武術界賢士及武術愛好者,展現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與擔當,致力于推動中國武術走進奧運,走向世界。
1 “自然門”流派的由來
在中國近代武術史上,在令人眼花繚亂的武術流派之中,有一流派以其獨特的身姿,浸透著廣博、深邃的哲理,異峰突起,光彩照人。這一流派經過萬籟聲老師著的《武術匯宗》,數十年來在海內外廣為流傳,已經為武術界所熟悉。這一流派就是有別于傳統認知的武術門派、獨具自身絕技特點的“自然門”武學。
“自然門”為四川徐矮師首創,徐矮師傳杜心五,杜心五傳萬籟聲。萬籟聲老師八十多歲高齡,依然鶴發童顏、身形矯健,出任福建省武術協會名譽主席。數十年來手傳身教,培養了許多武術精英,老師在世時海內外各地慕名而來或鴻雁求教的者不計其數。日本的,澳洲的,甚至萬里之外遠在太平洋彼岸的美國武術愛好者,都專程前來福州向萬老師求教。得益于萬籟聲先生的傳承推廣,使“自然門武學”聲譽鵲起,盛譽于世。
人們對自然門的興趣越來越濃厚,但是,普通讀者除了在《體育文史資料》《武術健身》《武林》等體育雜志上獲得“自然門”傳人的軼聞之外,目前學界尚未形成對“自然門”傳人的完整概念。由于自然門三代傳人前后歷時百余年,他們充滿傳奇色彩的行武生涯,折射著中國近代史的波詭云譎的政治風云,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豐富多彩的中國近代武術史。
2 “自然門”功法特點
之所以叫作“自然門”,就是它傳授有方法,練來要自然;但自然是由不自然來的,由不自然到自然,最后自然而然。先練內圈手、駢、跕上踢等腿法,均成矮襠習之,兩年半才“歇火氣”;眼臉陡然卷起,目光清澈如琥珀,從橫膈以上,都感覺到清涼暢快,似此身另有樂境。此后漸練手腿漸輕,惟覺氣周行,小腹微重而已。
自然門具體功法簡述:1.子母球。此球為鐵所制,分大小兩個,故名子母球。大者重20斤;小者重16斤。各用一圓墊托置地上。大者不移動,練抓、刺、拍、摔、斬、切、點、拿等法;小者可練習空中拋接與扣勁。2.鴛鴦環。乃鉛所鑄之圓環,內圓直徑為2寸6分。鉛之直徑為4分。共16對,每個重1斤,全副共32斤。練時套于兩手,不過肘后,以鬼頭手推出,亦專有操法,非面授、習練能悉。3.沙包。以四層厚布,內實綠豆大之鐵沙做成。直徑為5寸5分,以習抓扣之勁者。4.虎口棒。木棒長4寸6分,橫截面直徑為1寸9分,兩端挫圓,所以習虎口徑者,即以兩手捏之糾之也。5.三角樁。以3尺2寸長之木,釘于地下1尺5寸,上縛麻繩,置三角形,以練習兩腿捆掃之勁也。此外,尚有上樁法(練丹田內勁)、道樁、駢板、跕竹、插沙、切磚、擋板、地奔子等。
自然門功夫包括軟功與輕功。軟功以腰、襠、腿三功為主,要求練到“腰能折疊、襠能劈開、腿能過頂”為度。除與一般武功的腰功、腿功、襠功訓練法一樣外,尚有青象吸針法、正八字步、倒八字步、鴉雀步等特殊訓練方法,其大旨在于要練到“柔腰百折若無骨”的地步。輕功除一般武功常用的訓練方法外,還有特色者為走簸籮。其練法是:以竹編成直徑約3尺,高約1尺之竹筐。內盛200斤小石塊,以足沿筐邊走之。每49日撿起3斤至5斤,直至日后30斤時,即不易撿出矣。只可撿起數顆,不可性急。十載純功可成,乃習腳下之輕功也。把上述的硬功、軟功與輕功三者結合起來,要求達到“硬如鐵、軟如綿、輕如風”。
3 “自然門”技擊特點
1.“自然門”總訣:“動靜無始,變化無端,虛虛實實,自然而然”
自然門總訣,正如當年老師賜教時所言:自然門功夫的最高境界,是沒有動作或不動作,也沒有開始或不開始;說開始就是開始,說不開始就還沒有開始,使對方看不出我的動止所向,也不借什么端倪才變化。那究竟是怎樣的應敵之法呢?吾師著曰:乘虛即實,遇實即虛;虛中有實,實中有虛;虛之又虛,實中更實;因敵動態,乘隙借力。總之,因自然之勢,順自然之力,自然而然御敵制勝。
在器械上,如劍術遇敵制勝之訣為“慧劍藏丹吐”,就是說會用劍者,其刺擊出去時,是意藏小腹丹田,一刺或一扎之頃(扁為扎,直為刺)與丹田之氣相并(即針灸上之氣海穴),則迅雷不及掩耳,無有不中。在刀上,則為“刀如猛虎”的攢勁。在長器械的棍上,是用“棍打一片”之訣,槍上是用“槍扎一點”之訣。在拳上有斬切拳;在刀、劍上有帶還劈剁;在棍、槍上帶棒打,均近體戰時重要的戰術。學習武術這五項內容,其訣竅即在于此。
在內家戰術上,拳為“不粘不脫,不丟不頂”,“出手軟如綿,上身硬如鐵”,“久轉不離原標”,“以橫破直,以斜破橫”,“勁要用到神上”——眼神,目光不瞬,意守小腹;翩若驚鴻,急如鷹隼;使對方無回旋余地,處處挨打,防不勝防。還要不慌不忙,不即不離;避實擊虛,柔中有剛,至剛柔既濟的境地。
2.長身如系繩,縮身如燎毛;粘肉如生根,輕快如走冰
進攻時身子長出的態勢,有如傾軀系繩索;退回防守時,有如火燃毛羽,一灼即卷得快;靠上敵人,一粘上他的肉,就如同生了根一樣的穩,而腳下的輕快圓轉,又如走在冰上的靈活。
3.自然門講究閃躲圓滑、吞吐浮沉、一沾即走、一走即打
這是萬老師所創一O哲學的運用,即避實擊虛,迂回包抄、見隙即進,左右逢源,進而達到“人不知我,我獨知人”的混元一勁。至于短手又有八字曰:揮劈撩砍,騰摟閃展。技擊對抗基本姿勢是:手以內圈手為根本,所謂“手不離懷,神鬼進不來”;眼以看對方兩眉之間為合,稱“眼守準星”,又云“久轉不離原標”;身法講究吞吐浮沉;步法為“浪步”(即一虛一實,松動靈活,忌站死馬襠),至于交手后的變化則不可勝述。如其訣曰:“生擒捉拿,閃躲圓滑,吞吐浮沉,綿軟巧脆,化神妙至上乘。”
4 “自然門”歌訣精要
總訣:動靜無始,變化無端,虛虛實實,自然而然。
初功走圈格言:身似彎弓手似箭,眼似流星腿似鉆。
打法十九字:生擒捉拿,閃躲圓滑,吞吐浮沉,綿軟巧脆,仙神妙至于上乘。
手上格言:扣如銅鉤刺如刀,摓如鐵石粘如膠,相對如嬰兒,拳手不能逃。
步法格言:閃如清風,躲如抽鞘。
短手八字:揮、劈、撩、砍、騰,摟,內展。
身上十五字:手眼身法步,肩肘腕胯膝,頂項胸腰背。
軟硬功夫:拿須斷石,駢須穿極,跕須破竹,手似銅鉤,身如鐵石,硬則如鋼,軟則如膠,重則如生根,輕則如走冰,手出一條線,打出人不見。
自然功夫:出手軟如綿,上身硬似鐵,勁有明暗,法有粘閃。
上乘之境:吞身如鶴縮,吐手若蛇奔,活潑如猿猴,兩足如磨心,若問真消息,氣穴尋源淵。
5 自然門武學的傳承與發展
中國武術影響中國社會之深,是世界上其他任何一種搏擊技藝難與之可比的。隨著科技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人類進入了全球經濟一體化時代,各個領域都在圍繞著全球化發展戰略進行轉變。中華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武術,同樣面臨著西方競技體育的沖擊。如何使自然門武學得到更加有效地傳播和發展,成為當今自然門傳人亟待解決的問題。
結合自己武術學校的多年辦學教學體悟,筆者認為自然門武學要傳承、發展、光大,也應與時俱進順潮流,從多方面多舉措著手,尋求光大自然門武學的新突破、新發展:
一是運用現代科學教育傳播理念,實現自然門武學的騰飛。當今武術領域的傳播及訓練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脫離時代發展節奏的傳播模式。到目前為止,大多武術團體或學校在進行武術教學的過程中,仍停留著文武殊途的教訓方式。武既是武,文既是文,而武之何意?武之何用?知拳不知其用者甚多。縱觀萬籟聲老師武學思想所折射出的觀念,我們是否可以得到一些新的啟發、借鑒并應該有所作為呢?
自然門武學理論與實踐相輔相成的學練模式,是萬籟聲老師始終遵循的武術教學模式。萬籟聲老師為我們做出了教學傳習的典范,這種學練相結合的訓練模式,需要現在自然門內部的傳人加強持之以恒的弘揚傳承推廣。自然門先賢在傳教、習練過程中,對已知拳法、理論進行反復驗證,并做出合理的解釋。所以,理論與實踐驗證告訴我們,應在繼承傳統的前提下,運用科學、與時俱進的態度發展自然門,傳播自然門。只有這樣,自然門的發展、傳播才能夠適應當今社會快速發展的脈搏,促進自然門武學迸發持續旺盛的生命力。
二是加強對自然門愛好者的引導和培育。積極助推自然門武學列入全民健身運動項目。充分發揮自然門的技擊功夫和養生健身價值作用,爭取政府有關部門對自然門的關心和支持,使有條件的地區把自然門功夫作為全民健身運動的優先選擇。
在城市社區、鄉鎮宣傳、教授自然門武術,讓更多的民眾參與到自然門武術中來,使自然門武術在民間持續健康發展,造福社會。借助傳播媒介拓展自然門武術的傳播渠道,發揮宣傳媒體的作用,促進自然門活動的開展。同時,基于21世紀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時代特征,傳統自然門功夫應適應時代的變遷,選擇出版一些自然門武術教材書籍、雜志、光盤,建立自然門功夫網站、自然門武術微信公眾號,通過新媒體、多種途徑方法宣傳自然門武學,讓國內外的武術愛好者更深入地了解自然門。
三是加強對自然門武學品牌的打造和推廣。以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或知識產權等形式,尊重和保護自然門武學品牌。積極創造機會、搭建平臺,使自然門功夫傳人參加國內、國際傳統武術交流大賽,與其他傳統文化一道展示自身魅力。加強自然門不同支脈之間的交流、切磋,聯絡感情、資源共享、促進共同發展,通過舉行表演、競賽活動,讓更多的人認識、了解和喜愛自然門武術,促進自然門武術文化的繁榮昌盛。同時,合理開展自然門武術比賽的運營模式。對傳統武術教育市場進行開發,面向海內外創辦更廣泛、更多的自然門武術文化教育培訓機構,培養自然門武術文化人才。對自然門武術進行市場化運作、營銷,把自然門武術包裝成高端、大氣、上檔次的文化產品,樹立自然門文化品牌,使自然門武術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學無止境,藝有新峰!”筆者作為自然門一代宗師萬籟聲先生的虔誠崇拜者和門徒,在對“自然門武學”的深刻認識、理解感悟、闡釋論述的行文中,自然而然會學習、引用老師的著述和語言特色,深表緬懷與敬意!作為一脈同宗,也學習、借鑒了個別同門師兄弟對自然門武學理解的一些真知灼見,在此一并誠致謝意!筆者愿以福建省武術協會和自然門學校聯合主辦的2018“自然門武學國際論壇”活動為契機,致力于弘揚恩師萬老之精神,凝聚同門之力量,致力于自然門武學之振興發展,光大吾門,造福社會大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