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已經成為各學科的教學目標,而文化品格則是其重要組成部分,有助于真正實現學科育人的價值,文化品格的重點在于理解各國文化內涵,比較異同,汲取精華,尊重差異等方面。閱讀教學是中學英語教學中的重難點內容,在學生文化品格的培養方面有著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但是,在實際教學中,由于英語教師長期受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常常將語法講解等知識內容為主,而忽視了對教材內容的深入挖掘,從而導致學生文化品格的培養受到阻礙。那么,我們已經如何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文化品格呢?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相關探討,以期能夠為廣大英語教師提供參考。
一、挖掘課內外的文化內容
首先,現在的英語教材包含很多的中外文化內容,如人文、地理、習俗等,由主題引領語篇。因此,我們在培養學生文化品格時,可以將主題、語篇和文化知識作為主要切入點,并在深入挖掘教材中蘊含中外文化內容的同時,積極收集相關知識內容,歸納總結語篇主題的價值取向及其所承載的文化內涵;以教學內容為基礎,適當地為學生相關的文化內容,讓學生對中西方文化差異產生正確認識,從而加強學生對其它文化的理解和評價。
在八年級英語第五單元的教學中,米老鼠是美國文化的部分代表之一,教師就可以通過讓學生搜集、查閱20世紀30年代的美國的歷史,并與學生共同分析米老鼠的性格特征,通過這些內容來引導學生理解美國人對生活的態度。
其次,英語教師還要積極拓展教學內容,努力探索培養學生文化品格的多種途徑及方法。如網絡、廣播電視、雜志、電影等多種資源,只要教師運用得當,都能豐富相關的文化內容,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尤其是一些特殊的文化差異,教師的講解應該更具針對性,這樣才能幫助學生對不同文化的內涵和差異進行區分。因此,將課內與課外兩種學習活動相結合,非常有助于學生文化品格的發展。同時,學生接觸中外文化的機會也大大增加,對不同文化的表現形式產生正確理解,從而提高學生對文化的敏感性,促進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發展。
在教學關于西方節日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開展相關的活動,讓學生通過參與活動來了解西方節日的特色。如“萬圣節”,節日前夕教師可以帶領學生相互發放糖果、制作節日賀卡或彩蛋;還可以組織學生開展短劇表演,如《糖果屋》等。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形成初步的思維意識,對中西方文化差異產生認同和了解,促進學生思考辨識能力的培養。
二、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英語閱讀教學有助于學生對不同國家的不同文化差異進行了解,同時還能幫助學生在當前全球化背景下,對中西方文化進行對此,從而培養學生樹立世界眼光。基于此,當前我們使用的英語教材也滲透了大量的中國傳統文化,讓學生從英語學科的角度對本國文化產生新的見解。
除此之外,教師也要引導學生及時關注我國發展的熱點,與時俱進,對于所學的語言能夠活學活用,從而加深學生對國家發展及其強大的感受,從而不斷加強學生的民族認同感,促使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進而促進學生家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感的培養。
現在,隨著英語教材的改版,其中也加大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滲透,引導學生從英語學科的角度看待本國文化。在九年級第五單元中關于“中國制造”的內容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以此為話題,組織相關的辯論活動,通過讓學生搜集相關資料、觀看視頻分享等,對中國的國情及國力發展有所了解,從而引導學生養成自主思考問題的良好習慣。
三、組織豐富多樣的課內外文化活動
長期以來,多數英語教師在教學中都是以課本知識為主,但是由于社會科技的不斷發展,課本知識已經無法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只能作為學習的一部分。對此,新課改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必須要與時俱進,豐富自身教學內容及手段,促使學生的學習世界更加豐富、多樣、全面,甚至更加現代化。然而,課堂知識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之一,課外的英語學習有助于提高學生整個的學習質量。基于此,我們可以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英語課外活動,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從而促進學生文化品格的培養。同時,英語課外活動的開展,有助于彌補課堂教學中的不足之處,并通過生動豐富的內容及形式,促進學生自主意識的有效提升。
例如,以西方的飲食文化、服飾文化、禁忌語言等為活動主題,引導學生進行相關的探討與交流,以此調動學生了解不同文化的積極性。在此過程中,我們還可以鼓勵學生主動與以英語為母語的人進行交流,并將中國的風俗習慣與其他國家進行對比,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增強學生體驗,從而在實踐中鍛煉學生的文化知識,以此加深學生對他族文化的理解,進而提高學生的文化交際能力,促進其文化品格的培養。
語言是文化的主要載體,通過教師對英語閱讀教學的開發與探索,引導學生不再將課本作為學習的整個世界,而是將整個世界都作為學習的“課本”,從而強化學生對中外不同文化的理解。學生在這一學習觀念下,能夠充分感受到英語學習的樂趣,讓學生在各種英語活動中提高自己的文化品格,提高學科素養,健全人格品質,進而促進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
【作者簡介】王靜,山東省昌樂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