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意義]新時代為中國特色新型綠色智庫的發展創造了新的機遇,當下綠色智庫進入了發展的快速提檔期,數量激增、活力顯著,然而真正產出和供給質量高影響廣智庫產品的綠色智庫仍然為數不多。在新時代,我們需要進一步釋放和彰顯新時代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活力與魅力。[方法/過程]本文通過全面觀察和細致審視當前我國綠色智庫運行中的基本情況和發展中遇到的普遍困境,結合當前中國特色綠色智庫建設的內外形勢進行深入剖析。[結果/結論]本文認為,需要為綠色智庫的發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生態,更需要通過發揮打造特色話語、疏通影響路徑、凝聚人才合力等渠道的作用,實現綠色智庫影響內在機制的優化,最大程度地激發其內在潛力和效用的發揮。
關鍵詞:綠色智庫? 發展趨勢? 新時代
分類號:C24
DOI: 10.19318/j.cnki.issn.2096-1634.2019.05.06
1? 前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是我國目前所處的嶄新歷史方位。“新時代”不僅是現實與未來交匯的重要節點,同時也是需要科學處理和正確把握的“變”與“不變”之間繁復關系的關鍵時期。在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坐標系中,我國依然處于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同時還正處于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之中最關鍵的時期,這是“如常”的部分。與此同時,我們的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美好生態需要作為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一維,構成了社會主要矛盾之矛的重要方面,這則是“非常”的部分。生態文明建設的問題,既是現代化事業中必須要協調發展的一個具體領域,但是也成為“增長速度換檔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現代化前期進程中推進速度過快、結構不夠協調、政策欠科學所導致的歷史遺留問題。在這個意義上,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問題實際上關系非常重大,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以及文化建設的全領域和全過程密切相關,共同構筑我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建設總體布局。如果不能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經濟、政治、社會和文化建設等各項事業都不能順利展開與有效推進。
當下,我國政府對推動科學決策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特別關注。因而智庫這種現代化決策支持組織“化知為智”,在決策科學化方面的功能也就越來越被強調,并被更加廣泛地引入與應用于決策過程中。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就意味著我國特色智庫事業的發展起點的開啟。尤其是環境決策的過程,更需要科學化知識的智庫作用。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事業急速推進狀況以及環境政策的科學決策要求,在決策過程中通過發揮專業智庫的作用推進決策的科學化和民主化。因而,在這種智庫發展的良好氛圍和環境之下,我國綠色智庫有了較為適宜的外部發展政治空間。綠色智庫紛紛破土萌生,似乎迎來了“發展的春天”。在本文中,所謂綠色智庫,就是那些以環境等相關議題為重點研究領域卻又相對獨立于政府環境部門,運用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與技術進行環境議題分析,以影響、推動與形成環境政策為研究價值導向與核心競爭力評價指標的制度化信息咨詢或政策研究機構[1]。
2? 新時代中國綠色智庫的發展態勢與基本情況
近幾年,我國的綠色智庫無論是在規模總量層面,還是在國際與國內影響力層面,也就是無論在數量還是質量的層面都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從當前我國綠色智庫的總量看,不只是關注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的綜合智庫規模在不斷增加,一些更加專業的針對環境議題的智庫也在近年紛紛成立。僅統計近年新成立的綠色智庫就可以發現這種極速擴張的趨勢。這種趨勢不僅表現在每年一度的國家級別、國際視野的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等高端智庫組織形態,還表現為基層政府為實現決策科學化而形成的咨詢機構;既表現在科研院所和高校體制下成立的中國社科院生態文明研究智庫、清華大學生態文明研究中心、中國人民大學生態金融研究中心、中國林業智庫、南開大學生態文明研究院等綠色智庫的不斷組建,也表現在政府支持下設立的官方綠色智庫,包括青海省生態文明研究中心,山東省生態文明研究中心、徐州市生態文明建設研究院、福田生態環保智庫、西寧市綠色發展智庫等代表了不同層次地方政府支持下紛紛成立的綠色智庫。近期更是出現了譬如福建省成立的生態文明智庫聯盟、中科院等數十所綠色智庫聯合成立的環境與發展智庫聯盟等綠色智庫組團融合發展的熱鬧景象。當然,不少民間的綠色智庫也在不斷涌現,比如桂林漓江生態人文環境保護研究會等已在成立。因而總體上看,在這場中國特色智庫建設的浪潮中,綠色智庫扎堆式地破土成立,呈現出發展的繁榮景象。
另一方面,在綠色智庫的質量也就是其實際影響力的發揮方面,我們可以通過對上海社會科學院智庫研究中心在2012年到2018年的6年中所發布的《中國智庫報告》的追蹤分析得出判斷,越來越多高規格的專業化環境智庫開始重點關注環境議題研究,并且產生愈來愈廣的社會反響與政策影響。根據《中國智庫報告2018》,[2]表1中所列的智庫為2018年在環境建設方面具有重大影響的智庫。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國際知名的智庫影響力報告,即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智庫研究項目(TTCSP)框架下發布的《2018年全球智庫報告》[3]中,包括排名第11位的環境、能源與資源政策研究中心、排名第25位的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國際能源安全研究中心都在環境議題智庫影響力名單上榜上有名。這從一個側面證明,我國的綠色智庫影響力在國際上實際也得到了進一步的形象確立與地位承認。
當前,我國的綠色智庫基本能夠通過高質量的智庫產品產出和供給或者與政府相關部門達成深度合作等不同形式逐漸影響有關部門的環境政策決策進程,甚至有效地直接參與到決策過程之中,綠色智庫對于生態文明建設的提升效果得到明顯的展現與重視。例如,2018年度,生態環境部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與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綠色和平組織共同舉辦了“IPCC1.5 度特別報告及環境機構參與氣候科學傳播座談會”。在2019年,在聯合國環境署與中國生態環境部的聯合倡議下成立了“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這一國際性智庫網絡組織。這些全新的案例意味著政府相關部門與綠色智庫之間在分享專業知識、互通關注議題等方面正日益加強對話互動,綠色智庫在決策服務、決策咨詢等方面的政策轉化速率將不斷升級。
3? 當前我國綠色智庫的發展難題與破解方向
不過總體上,目前我國綠色智庫數量激增,但是真正具有強勁影響力和國際話語權的智庫卻并不多,智庫的影響力發揮仍然囿于“有理說不出,說了傳不開”的尷尬境地。這也就意味著,從對現實政策的影響力層面看,目前我國綠色智庫發展進程中的影響發揮實際上也存在著一些需要實質改進的機制障礙,同時也是未來實現綠色智庫有效影響的重要突破點。習近平總書記談到智庫建設問題時,提出“近年來,哲學社會科學領域建設智庫熱情很高,成果也不少,為各級黨政部門決策提供了有益幫助。同時,有的智庫研究存在重數量、輕質量問題,有的存在重形式傳播、輕內容創新問題,還有的流于搭臺子、請名人、辦論壇等形式主義的做法。智庫建設要把重點放在提高研究質量、推動內容創新上。要加強決策部門同智庫的信息共享和互動交流,把黨政部門政策研究同智庫對策研究緊密結合起來,引導和推動智庫建設健康發展、更好發揮作用”[4]。這對于綠色智庫而言也是非常適用的。鑒于當下我國的具體情況,筆者認為,綠色智庫建設未來還需要在以下方面嘗試重點著力、突破創新。
3.1? 穩定增長的同時不斷提升質量
從當前綠色智庫發展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來看,國內綠色智庫的發展所面臨的關鍵問題仍然不是要追求規模上的增量,更迫切的任務是要提升和優化政策影響力。極速擴張的綠色智庫組織規模常常會使影響方式與路徑上的建設與革新被忽視。目前綠色智庫面臨的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是,西方國家的綠色智庫在影響力渠道中那種更依賴“向上”路徑取向的固有依賴現象在我國的綠色智庫中也是普遍存在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表征更為明顯。對政府渠道的路徑依賴的直接后果就是導致“在學界研究、政府政策與社會公眾之間缺乏一種必要的張力或互動,而這本來是‘綠庫’扮演的最基本性功能之一”[5]。除此之外,官方智庫、高校學院派智庫與社會民間智庫自說自話、固步自封、交流隔離的現象還依然比較嚴重。綠色智庫之間的對話交流機會比較少,又常常局限在同系統或者同機構內部。比如,由哈爾濱工業大學環境科學領域專家倡導的生態文明智庫集中了自然辯證法學會的主要專家作為智庫成員,也與同樣作為學院派的綠色智庫的其他高校生態文明研究中心的交流合作非常緊密;而中國社會科學院倡導的生態文明研究智庫由于社科院系統的官方性智庫定位,與環保部等相關單位以及社科院其他系統的關聯則更為密切。由此可見,目前綠色智庫仍然局限在自己狹小的范圍與學術交往領域,還沒有完全呈現出開放的姿態。分屬高校、官方與社會不同系統的綠色智庫之間交流依然非常少,甚至是極為匱乏的。這樣匱乏的跨界交流往往會影響智庫成果的全面性科學性,從而也會在一定程度上相對削弱成果的政策影響力。學術型綠色智庫、官方型綠色智庫之間的溝通渠道尚不暢通,仍亟待打通、拓展、深化。在這個意義上,全方位疏通影響渠道對于提升我國綠色智庫的影響力的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
具體而言,最實際和首要的問題是要把綠色智庫在咨政建言、學術對話、群眾動員3個路向或基本功能全面地、協調地發揮與運作起來。簡單而言,這包括兩個不同方面的工作著力點:一方面,要打破原有橫亙在不同體系綠色智庫之間的無形“交流壁壘”,拓寬不同形式綠色智庫在議題上的溝通條件與環境。而另一方面,國家要在智庫的運作機制上“去體制化”與“去市場化”兩種端點之間尋求一種平衡的狀態創造條件。這并不是容易的事情,既能保證靈活的創新生態,又要避免受到市場等因素的驅使或者干擾。而這卻恰恰也是綠色智庫影響力能夠提升的關鍵性環節。值得關注的是,日前生態環境部政研中心與中宣部理論局、生態環境部宣教司共同舉辦了“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研討會”,這場會議廣泛邀請了環保部門政府官員、智庫研究人員、高校學者等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員共同參與,在一定意義上是綠色智庫在鏈接政策話語與學術話語體系方面的有益嘗試。
3.2? 突破傳統研究思維定勢,打造新觀點、新話語、新理念
綠色智庫研究要在具體的環境議題指向上不斷突破,嘗試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理論的新觀點、新話語、新理念。我國的綠色智庫發展,一方面從制度基礎上根本地摒棄了西方不同生態價值綠色智庫所具有的不同程度弱點,因此具有整合各種環境議題的良好前提和既存性的政治生態優勢。但是另一方面,運用中國特色話語解決我國環境議題仍然是綠色智庫普遍面臨的一個關鍵性的挑戰。這從一個視角看,是由于環境話語是西方新社會運動的產物,很大程度上環境理論和環境技術產生于西方社會、覺醒于西方社會,往往也最先應用于西方的現實情境。然而,全球性的環境問題依然在不同國家和地區存在個性化、差別化的多樣性表現形式,尤其在社會根本制度與西方完全不同的中國更是如此。但是目前,我國綠色智庫的政策研究中呈現出一個固化的傾向,是過于依賴西方社會所提供的歷史經驗或者學術理論。如何將西方話語、西方理論在中國本土化或者說中國化是綠色智庫面臨的一個棘手的問題。顧海良教授提出智庫的作用發揮和影響力建設要遵循4個基本路向,即注重智庫在理論建設上突出“中國學派”,在戰略研究上彰昭“中國意識”,在社會引領上凸顯“中國話語”,在政策建言上形成“中國方案”[6]則是非常值得參考的思路。這4個路向的概括實際上明確了綠色智庫未來的發展前景與主要著力方向。
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在于,綠色智庫需要樹立自身品牌需要打造具有引領性和前瞻性的理論話語,實現更多優質的智庫產品的產出與供給。習近平總書記在談到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問題上強調“要建設一批國家亟需、特色鮮明、制度創新、引領發展的高端智庫,重點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開展前瞻性、針對性、儲備性政策研究”[4]的未來期許正是從這個角度出發的。“打鐵還需自身硬”,對我國的綠色智庫影響力塑造與提升的路徑而言,同樣也是這個道理。在理論和政策的溝通中注重形成具有我國特色的綠色理論體系,建構中國特色的生態理論學派,形成在世界上具有影響力的中國環境理論話語就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同時也是一項具有較大挑戰性的任務。西方社會目前的環境話語影響力在事實上占據了主導地位,而包括我國等后發現代化國家以及其他發展中國家相對地呈現出了一種“理論失語”的狀態。要充分開發我國綠色智庫的影響力和潛能,首先仍然要對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思想進行深度意義的挖掘。作為主流意識形態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中關于生態與自然保護的思想資源實際上是非常豐富的,這是馬克思主義留給人類共同探索的寶貴的綠色思想寶藏。因而,充分和深度地梳理研究馬克思主義的生態價值觀是發展馬克思主義生態學思想與創建生態理論“中國學派”必不可少的,也是最為重要的維度,這也是我們學術界當前正在探索的更具優勢的理論領域。而在另一個向度而言,實現生態理論對現實實踐的有效指導與提升也是非常重要的路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模式下,我們的綠色智庫能否將國家在環境治理領域取得的具體經驗總結、凝練與提升為理論化成果的匯聚性形態,并且生成一種治理模式以國際性影響向外傳播、擴散與推廣,是綠色理論“中國學派”生成所必須充分重視的現實生長點。這兩個環節的相互推動,互為支撐,共同推動中國特色生態理論的生成發展。可以說,這個雙向的互動過程是我國生態理論生成強化的必經歷程,也是未來綠色智庫在話語影響上得以充分匯聚與有效增強的現實路徑。
3.3? 營造適宜綠色智庫生長的良好生態
為綠色智庫的發展營造與構建包容多樣的生存生態。這一方面與多元化的生態價值取向和理論傾向相關,一方面與我國目前經歷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歷史時期和進行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階段的具體復雜情況相關。事實上在環境議題傾向上,我國也存在不同生態價值和理論取向綠色智庫。主張發揮技術、市場要素作用的淺綠智庫、倡導理想主義生態模式的深綠智庫和強調公平正義的紅綠智庫在不同的環境議題領域對環境政策的塑造發揮著影響。與自然生態系統是一樣的,具有多樣性的生態價值取向和理論取向的綠色智庫實際上也有助于生成和構建一種全面健康的環境決策生態。淺綠智庫提供的一些具體的綠色工具手段或者政策,比如生態技術的應用、生態市場和消費的導向、綠色稅收的調節、可再生能源的革新等具體提議,都會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現階段環境問題的緩解,改善與協調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的緊張關系。至少就目前的情況而言,淺綠智庫的部分主張在西方現代化國家環境治理運用實踐上被證明是一定程度上有效的,這些綠色技術和市場機制也可以揚棄地被我國當前階段的生態文明建設所吸收與應用。而深綠智庫指引的這種理想生態主義主張,從一種理想主義和浪漫主義的角度對人類未來環境保護的美好前景設定,也是一種在生態價值觀上立足長遠的促動性因素。而在我國的生態文明語境之下,紅綠智庫對于社會主義制度的追求,對體現社會公平與正義的環境政策訴求,更是一種符合與進一步彰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維度。在一定程度上,3類綠色智庫的不同政策主張與訴求,能夠從不同的層次和角度糾正、優化和完善環境政策,形成一種塑造中國特色環境政策的合力效果。因而在這個意義上,合理地支持與發展不同的綠色智庫是實現環境政策科學化的保證。尤其需要強調的是,由于紅綠智庫代表與體現著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特色的綠色智庫形態,在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進程中,更應該強調與重視這種以公平正義為訴求的智庫理論與政策訴求,彰顯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公平性、社會性與正義性。
3.4? 重視發揮智庫對人才的凝智聚力作用
一個非常具體的問題也是最不能忽視的方面,是在綠色智庫建設上要注意發揮其人力資本聚合等方面的重要功能。無論是要提升硬實力還是軟實力,核心與關鍵都蘊于充分發揮人才實力之中。環境理論與科技人才是綠色智庫生成的根本基礎,也是實現綠色智庫影響傳播所依靠的重要力量。要真正發揮綠色智庫在凝聚人才、培養人才、引領人才等方面的深度開發人力資本的功效。一直以來,我國在生態環境問題領域的研究基礎不算深厚,從事綠色智庫研究的人員規模和專業化程度也相對較弱。不過,近些年在環境議題開始受到更多關注之后,生態理論研究以及環境政策研究也越來越受到重視,綠色智庫的局面也有了較大改善。而改善局面實現的關鍵與首要條件是越來越多的具備生態理論知識與技能人才參與到綠色智庫的政策研究中。在一定意義上,專業人才對于綠色智庫實現可持續發展也是重要的保障。因為如果沒有掌握科學的生態理論與技術的知識精英在研究追求中的精益求精,就沒有具有現實的穿透力的產品與成果產出,也就沒有真正具有影響力的綠色智庫。所以,在塑造綠色智庫影響力的過程之中,對從事環境理論領域研究的人力資源的培育、整合和凝聚也是未來綠色智庫需要把握的向度。
我國綠色智庫未來的建構路徑在人才的培養上也同樣要發揮合力性的作用。一方面,綠色智庫首先要壯大和拓寬自己的理論研究陣地,從而搭建一個環境領域人才學術交流和智慧匯集的研究平臺,也只有更大平臺所形成的廣泛凝聚力與影響力,才能發掘與吸引更多優秀生態理論人才的加入,才能發揮更大的人力優勢。當然在另一方面,綠色智庫本身也承擔著培訓環境技術人才、年輕的生態理論學者以及智庫精英學者的社會任務和職責使命。綠色智庫不僅負責孵化成果,也擔負著培育環境政策研究人才的重任,通過綠色智庫平臺的專業化技術知識匯集,能使專攻生態與環境理論的人才獲得更快速的成長。而對專業人才的聚集與培育,能夠逐漸形成一種良性循環的人才模式,匯聚更多的專業人才產出與供給更加優質的綠色智庫成果和產品。在可以預見的未來,綠色智庫將對我們的環境政策的優化、環境治理的科學化以及大眾環保意識的培育產生更為深刻的影響。
4? 結語
處于決策產品供給端的地位決定了智庫負責政策產品產出與供給的職責和功能,而處于議題譜系的綠色地帶又決定了綠色智庫原生性的環境政策屬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的綠色智庫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有利生存生態和廣闊發展前景,雖然整體看來,當前綠色智庫的力量仍然弱小、影響仍然受限、成長尚需時日。“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在新時代的條件下,綠色智庫可以依靠由內打造內功延伸深度,向外生成影響擴展寬度,內外雙向的發展模式互動,供給高質優質的智庫產品和理論成果,實現綠色智庫的本質擔當和內在功能,真正發揮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助推作用。
參考文獻:
[1] 申森. 綠色智庫的理論前景與現實走向: 基于德國案例的分析[J]. 德國研究, 2015(3): 31-40.
[2] 上海社會科學院智庫研究中心. 中國智庫報告2018 [EB/OL]. [2019-07-08]. http://www.pjzgzk.org.cn/upload/file/20190320/20190320110443_241.pdf.
[3] Think Tanks and Civil Societies Program Lauder Institut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2018 Global go to think tank index report[EB/OL]. [2019-07-08]. http://www.pjzgzk.org.cn/upload/file/20190131/20190131160606_219.pdf.
[4] 習近平. 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EB/OL]. [2019-05-18].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6/0518/c1024-28361421-2.html.
[5] 郇慶治. 環境社會治理與“國家綠庫”建設[J]. 南京林業大學學報, 2014(4): 8-12, 30.
[6] 顧海良. 新型智庫建設與思想力量彰顯[J]. 人民論壇, 2014(6): 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