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兵
數學知識來源于我們的生活。初中生由于年齡偏小,理解能力、認知能力有限,理解數學學科中概念、定理、公式有不小的難度。數學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引入生活中的具體事例,拉近數學與生活的距離,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培養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能力。
一、生活事例導入,激發興趣
初中生注意力持續時間不是很長,但好奇心強,求知欲很強。教師可以借助生活素材導入新課,引導學生從中發現數學問題。這樣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覺得數學知識通俗易懂且實用性強。
比如,學習湘教版七年級數學教材“乘方”這節內容時,教師可以借助學生常見的蘭州拉面店的廚師拉面的制作過程來引入新課。廚師在制作面條時,每一個拉面的動作都會把面條的根數變成上一次的2倍。從而每一次拉面動作做完后,面條的總根數都是在前一次的基礎上乘以2。并且,第一次1根,第二次2根,第三次4根,……以此類推,可以求出到第n次,總根數就為n-1個2相乘。由此引出n-1個2相乘的表示方法,也就是乘方。又如,在教解決問題的策略時,教師可以采用生活中的趣味故事導入。有這樣一個故事:有兩位小青年來到賣螃蟹的李大爺跟前問:“螃蟹多少錢一斤? ”李大爺說:“30元一斤。”甲青年說:“我喜歡吃身子,只有一半應按15元斤算?!币仪嗄暾f:“我喜歡吃爪子,也應按15元一斤算?!庇谑抢畲鬆斁桶洋π贩窒聛碣u給了他們。回家的路上,李大爺仔細算才發覺上了當,請你們用數學知識來解釋一下李大爺為什么上當了。被這一情境引發了好奇心,由好奇心引發需要,因需要而進行了積極思考。這樣既提高了學生的專注力,同時也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更培養了學生運用數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并讓學生體會到數學離不開生活,生活離不開數學,用學到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是學習數學的真正意義。
二、生活素材實例,易懂易學
初中數學中很多知識和例題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原型。教學時,教師可以創設生活情境,用常見的生活素材為學生營造生動、有趣的場景,拉近數學知識與生活的距離,降低學生的理解難度,讓學生享受數學學習的樂趣,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比如,學習湘教版數學教材七年級“行程問題”時,教師可以借助生活中的兩個城市間的火車相遇來讓學生理解相遇問題,可以借助生活中馬兒的賽跑來理解追及問題。
1.西安站和武漢站相距1500km,一列慢車從西安開出,速度為65km/h,一列快車從武漢開出,速度為85km/h,兩車同時相向而行,幾小時相遇?
2.兩匹馬賽跑,黃色馬的速度是6m/s,棕色馬的速度是7m/s,如果讓黃馬先跑5m,棕色馬再開始跑,幾秒后可以追上黃色馬?
這樣生活化的素材,學生覺得親切,容易理解,學習興趣自然高。
三、課后解決生活問題,學以致用
數學學習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學會將數學知識應用于生活實踐,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在課后安排練習時,教師可以安排一些與學生生活實際密切相關的練習,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和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比如,學習“行程問題”這節內容后,教師可以給學生留兩道課后題:
1.西安站和武漢站相距1500km,一列慢車從西安開出,速度為65km/h,一列快車從武漢開出,速度為85km/h。若兩車相向而行,慢車先開30分鐘,快車行駛幾小時后兩車相遇?
2.小明每天早上要在7:50之前趕到距家1000米的學校。一天,小明以80米/分的速度出發,5分鐘后,小明的爸爸發現他忘了帶語文書,爸爸以180米/分的速度去追小明,并且在途中追上了他。
(1)爸爸追上小明用了多長時間?
(2)追上小明時,距離學校還有多遠?
這種生活化的練習,有利于學生學以致用,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
綜上所述,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引入生活素材,有利于增強學生數學學習的趣味性,幫助學生發現生活功隱藏的數學問題,培養數學的眼光,從而將數學知更好地應用于生活實踐,發展數學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