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文嬌
摘 ?要:加強高中語文閱讀,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實現對優秀文化的傳承。批注式指導方式的出現,可以增強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時效性,讓學生們積極地參與到語文閱讀教學中。但在傳統的教學方式中,經常會出現單項傳輸的現象,讓學生處在被動的學習環境中。本文從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出發,淺談批注式指導的優點,并以此來提升學生語文閱讀的效果。
關鍵詞: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批注式指導;有效運用
一、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閱讀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的多重對話,是思想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過程。閱讀中的對話和交流應指向每一個學生的個體閱讀。”這是出自《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中的一段話。提醒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張揚自己的個性。
實際上,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教師只看重卷面的分數,并且答案呈現“唯一性”導致在教學過程中,都是根據參考答案來進行相關題目的練習和研究。學生跟著教師的步驟對課文進行分析,在過于機械化的反復練習中,強調知識的唯一性,對于學生們個性的張揚和語文綜合素養的提升沒有重視。很多高中校園中,學生的文化基礎都非常薄弱,沒有獨立的閱讀和思考能力,在課堂上跟著教師亦步亦趨,然后對文章的學習進行統一的解讀和總結。
二、批注式指導的內容和特征
批注式閱讀,就是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的閱讀,了解文章要表達的中心思想,對文章的語言進行感知,在閱讀過程中,將文章的結構、表現手法、學做方式、精彩語句和重點的詞匯在思考、分析和總結之后用波紋線或者簡短的文字進行標記。批注不單是對優美語句或者重點詞匯的標記和解釋,還可以在閱讀全文后,記錄自己的思想感悟。批注有以下幾個特征。
(一)主體性
在閱讀過程中,學生通過批注的方式和文章進行對話,讓學生成為課堂閱讀的主體,學生在閱讀中進行批注,是一個主動思考和總結的過程,主動去探知文章的價值,用自己的思路和方式記錄對文章的理解,形成自己獨特的評價。閱讀中,把自己和文章的思想碰撞用自己的情感表達出來,這樣呈現出來的效果,不是教師生硬地單向傳達結果,更不是根據教師的引導總結出的知識點。
(二)互動性
互動是雙向的,是學生在上課過程中,動態的不確定事件展開的狀態的刻畫。批注式閱讀方式,是將學生放在課堂的主體地位,在教師的有效引導下展開,在文本的對話中進行。在學生與學生間、學生與教師之間交流中得到提升。整個過程下來,教師和學生相互啟發相互學習,形成新的觀點和想法,對知識進行更深刻的理解和認知,把對文本的理解向更深一層次推進。
(三)共生性
在高中語文的教學中,閱讀和表達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只有累計了足夠的閱讀量,表達過程才會順暢。閱讀是表達的基礎,表達又是閱讀的延伸,兩者相輔相成,互相影響,缺一不可。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養成批注的好習慣,可以及時對課文內容進行深入了解和思考,能夠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從而提升高中語文的綜合素養。
三、批注式知道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
(一)從學生實際出發,針對性教學
大部分教師已經意識到批注式在閱讀教學中的重要性,并且及時運用進課堂,來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由于學生發展的差異性,還會有部分學生掌握不了這種方法。這就需要教師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有針對性地教學,讓每個學生都積極地參與到課堂中,熟練地運用批注式的方法,增強學生閱讀能力。例如,在正式上課過程中,教師采取循序漸進的方式,引導學生進入學習氛圍,加強對文章和實際生活的聯系,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教師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對自己的關注,更快地利用批注式的方式進行學習,從而提高語文閱讀的效果。
(二)深化學習內容,拓展性教學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教學的程度極易影響學生對文章的理解。這就提高了教師在批注式教學的水平要求。教師在學生現有的知識儲存中,將教學進行適當的延伸和拓展,讓學生朝著自悟、自學、自讀的方向前行。這就要求教師在教課過程中去積極主動地學習先進的教學方式和理念。通過合理分配,加強對學生的引導,讓師生在閱讀中共同進步和提升。更可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和探索意識,讓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和其他學生進行交流,哪怕遇到問題也會想辦法去克服和解決。同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要針對課文進行深一層次的解析,幫助學生理清楚文章的脈絡,引導學生舉一反三,進一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提升學生自信,創建更高效的課堂。
結束語:將批注式的學習方式應用到實際教學中,在實際過程中,需要我們正確把握批注式閱讀的“度”,才能更好地提升語文閱讀教學效率。運用批注式閱讀方式,打破的傳統閱讀模式中枯燥的閱讀感受和單一的教學現狀。批注式閱讀的出現,可以有效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增強高中語文閱讀的趣味性,提高教學水平。
參考文獻:
[1]聞軍. 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批注式指導的有效運用[A]. .教師教育論壇(第三輯)[C].:廣西寫作學會教學研究專業委員會,2019:3.
[2]林海.批注式閱讀法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有效運用[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3,17(S1):32-3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