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秀芬
摘 要:隨著時代和社會的發展,信息技術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微課逐漸成為一種重要的教學形式,能夠有效地提升教學的質量和效率,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相關知識內容。本文從微課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進行分析,期望能夠提供一些有效的幫助。
關鍵詞:微課教學;初中生物教學
引言:
生物是初中教育階段的主要教學內容之一。在對初中生進行生物教學的過程中,如何提升我們的教學效率,一直以來都是困擾著生物教師的主要問題。微課教學模式通過對信息技術的有效利用,能夠將教學時間進行高效的使用,從而提升我們的教學效率。
一、微課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價值
(一)幫助初中生更好地理解生物知識
生物是一門偏向理論知識的學科內容,在進行生物學習的過程中就會接觸到各種各樣的名詞和理論知識內容。而初中生正處于成長發育的關鍵階段,自身的智力水平發育還不是很完全,在進行這些理論知識的學習過程中,就會容易混淆,學習起來也有一定的困難。微課教學形式能夠通過多種方式來展現生物知識的內容,在教學的過程中,會使用到圖片、視頻甚至音樂等多種形式,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也就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知識內容,從而提升自身的學習效率。
(二)教學目的更加明確
在傳統的初中生物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會根據一個大的主題內容來進行教學,在教學時也往往是想到哪里就講哪里,教學的目的并不是很明確,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就會產生一定的困擾。微課教學是以一個特定的知識點為基礎,并且使用信息技術的形式,制作一個5~10分鐘的課程內容,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并不會耗費太多的時間,并且學習的目的更加的明確,學習知識的效率自然也就能夠有所提升。
(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在傳統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會將生物知識進行講解,讓學生進行理解和記憶,并且帶領學生進行習題的解答,從而幫助學生鞏固生物知識內容。課堂教學變成了教師的滿堂灌,學生早就已經對這樣的教學方式失去了積極性。微課教學形式通過視頻的形式來進行展現,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會有一定的新鮮感,學習起來也就會更加積極主動。
二、微課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一)利用好現代教育資源
伴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與之而形成的不僅僅是微課等現代教育的形式,還有著很多相應的現代教育資源。我們在對學生開展微課教學之前,就應當將這些現代教育資源進行合理應用,對我們的教學內容進行補充,提升我們的教學質量水平。我們可以先找出即將進行微課制作的教學內容,并且利用互聯網來查找相關的學習資料,通過文字、圖片以及視頻等形式對微課內容進行補充。例如我們在帶領學生進行“單細胞生物”這一部分的學習過程中,就可以利用互聯網,來查找一些單細胞生物相關的資料內容,并且找出一些單細胞生物的圖片等,添加到微課的內容當中。
我們還可以將其他教師所制作的微課視頻資源利用起來,進行觀看和學習,將其他教師優秀的微課制作方法和經驗進行借鑒,在我們的微課教學過程中使用出來,提升我們的微課教學水平,利用好現代教育資源為我們帶來的便利。
(二)利用微課培育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無論我們應用什么樣的教學方法,如若學生并沒有足夠的學習興趣,那么都是徒勞無用的,所以我們應該利用好微課教學方式,來培育學生對生物知識的學習興趣。我們在進行微課制作的過程中,可以設計一些相關的互動內容,讓學生能夠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可以在微課視頻的中間部分設計一些彈出式的問題,讓學生進行解答,在這個過程中發現生物學習的樂趣。
我們還可以將一些學生喜愛的元素進行添加,例如使用動畫以及卡通人物的形式來進行微課內容的展示,借助學生喜愛的卡通人物來進行知識的教學,以此來培育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利用好學生的課余時間
如若學生能夠將課余時間進行有效的利用,就能夠更深入地掌握生物知識,但是遺憾的是,大多數學生并沒有利用課余時間學習生物知識的意識。我們可以通過微課的教學方式,來幫助學生利用好自己的課余時間。
我們可以將課后作業以微課的形式進行發布,讓學生回到家里之后使用移動終端設備進行微課的觀看,通過微課的內容明確自己的任務,并且進行相應的解答。我們還可以將微課資源進行共享,使用微信、QQ等移動社交軟件,建立相關的班級群,將微課的視頻資源上傳到群文件當中。學生在想要學習的時候,就可以選擇進行下載。并且這種形式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更為自由,讓學生能夠利用好每一分一秒的時間,來提升自身的生物知識水平。
結語:生物是初中教育階段的主要教學內容。我們在帶領學生進行生物學習的過程中,應當注重利用好微課的教學形式,來提升我們的教學質量和效率。利用好現代教育資源帶來的優勢,將我們的教學內容進行補充。通過微課內容來培育學生的生物學習興趣,并且利用好學生的課余時間,讓學生能夠更加高效地進行生物學習,提升我們的教學質量水平。
參考文獻:
[1]歐陽芬.信息技術環境下微課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7,08:189.
[2]韓艷婷.微課在初中生物課堂教學中的有效運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8,01:153-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