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智勇

2010年以來,中國的自然教育呈現出快速發展的態勢。自然教育已經成為全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人們愈加認識到自然教育對于提高學生身心素質的重要作用。
自然教育的內涵與目的
綜合各相關文件及各地區學者的研究成果,筆者認為:自然教育是指利用具有特色鮮明的自然場所,通過整合自然教育專業人士,開發與當地自然條件相適應的課程資源,發揮其整體作用,使學習者體驗自然、學習有關自然的知識、探索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培養對自然負責任的意識并落實到行動上,以實現教育、研究、保育、文化、游憩等目標的教育活動。
自然教育強調學生的親身體驗和經歷。自然教育通過實地考察、訪問調研等方式,學生可以獲取直接的體驗,掌握第—手資料。學生在自然中學習,可以獲得大量在學校里無法學到的知識。收集所需要的數據,進行獨立思考的過程鍛煉了學生的理解、調查、交流的能力。自然教育是在自然中進行的,場所可以是遠離城市的林地、草場、濕地或山區等。美國有數千個野外自然教育中心可供組織形式多樣的自然教育活動,為學生們進行自然體驗考察提供了便利條件。
自然教育的教育者可以教學生關于自然環境、生態方面的知識。自然環境和生態知識包括氣候、天文、土壤、巖石和礦物、水、動植物、資源、能源、工農業生產發展等內容。自然教育的目的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教育者要讓學生了解人類賴以生存的各種自然要素的形成、演變與分布特征,知道人類的活動會對自然產生哪些影響、人類應如何合理地利用自然環境,讓學生在理解自然的基礎上,建立有利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行為模式。第二,教育者要讓學生為保護和改善自然而學習,幫助學生形成有益于自然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鼓勵學生積極探索解決自然環境問題的方案,尋求目前及未來合理利用自然的方法,并把保護自然環境落實到行動上。由于不同的群體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對于自然問題有各自的觀點,那么教育者就要幫助學生在理解、尊重他人的態度和價值觀念的基礎上,逐步形成正確、科學、合理的態度和價值觀念。比如有一種觀點是“每個人都是資源、能源的消耗者、廢棄物的產生者、安逸消遣的追求者”。針對這種觀點,教育者應該引導學生在尊重的基礎上,對大自然抱有高度感恩的態度,同時進一步努力學習,掌握保護和改善自然環境的方法,用實際行動回饋自然。
對于不同階段的學生,自然教育的內容和方式也應有所區分。小學階段的學生對自然的認識尚處于初始狀態,小學時期是自然教育、情感培育、行為養成的基礎時期。這一時期的自然教育,應以在自然場所中進行為主。教育者要讓學生置身于自然之中,以多姿多彩的大自然作為教育場所和對象,采用體驗式的方法觀察、了解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壯麗。教育者要創設一些生動、有趣的體驗式的教學環節將自然知識傳授給學生,幫助他們建構親近自然、感受自然、認識自然、關心自然、熱愛自然的價值觀。小學生已經具備建立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意識和情感的能力,明白要關愛自然、關愛環境。對于孩子而言,小學是實施自然教育最有效的時期,此階段的自然教育對人的一生起著奠基性的作用。
進入中學階段,學生的批判性思維開始發展。中學時期的學生具有較強的可塑性,此階段是培養一個人熱愛自然、自覺保護自然的關鍵時期。對于中學生,教育者可介紹一些相對深層次的、系統化的知識,使他們對保護自然有較全面的理解,培養他們初步形成分析和評判能力,讓他們明白自然環境的破壞會給人類帶來哪些惡果。目前,一些歐美國家對于中學生的自然教育,很多是結合生物、地理、科學等有關課程,組織、引導學生參加自然體驗、監測、探索、調查、旅行等活動。
自然教育的價值意蘊
自然體驗活動對于注意力缺失、多動癥、兒童抑郁癥、壓力過大都有治療功能,對于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彌補學校教育的缺陷發揮著重要作用。自然教育既有利于把素質教育落到實處,又能促進人們關注自然環境問題,并自覺地做出行動。
有利于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由于長期處于室內環境和課堂環境之中,青少年的心理發展會受到壓抑和阻礙。現代城市中的人們,長期使用電腦、手機等電子產品,缺乏戶外活動的時間,甚至與大自然割裂,“自然缺失癥”普遍存在于人群中。雖然“自然缺失癥”不是一種需要醫生診斷或服藥治療的病癥,但其危害程度不容小覷。缺少自然教育,導致有些孩子對于自然界許多事物缺乏起碼的了解,他們不知道各類自然資源的來源,不認識家鄉的動物、植物,對山川、河流等自然事物缺乏興趣。比如“花生的果實埋在地下”這類放在幾十年前是常識性的問題,現在很多學生竟然一無所知。自然教育是必須實施的。自然教育可以通過與大自然充分接觸,讓學生親近、接受自然環境。教育者用充滿新鮮感和趣味性的自然教育活動環節來調節學生的狀態,不僅能讓學生的心靈得到凈化,消極情緒得到釋放、排解,還能讓他們尊重自然,激發他們了解自然的熱情,增強他們對于自然的崇敬之心,使他們重新建立與自然的親密關系。
彌補目前學校教育的缺陷。當前,很多學校為了保證升學率和學校排名,過于注重學生的課業成績,忽略了學校教育中其他重要的教育目標,比如德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等,教學過程中也缺乏實踐、探索等環節,導致學生在應試教育和升學等壓力的迫使下,感覺鈍化、思維缺乏創造力。自然教育是彌補學校教育缺陷的有效途徑之一。實施自然教育,讓學生在自然界中多參加實踐體驗活動,有利于提升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讓他們從小就形成“人與自然界和諧共處”的觀念。比如讓學生通過仔細觀察某種植物,看清葉片上的紋路,親手去觸摸它,學生與大自然實現“連接”,感知大自然的奇妙與美好,他的心情會是放松和自如的;讓孩子親手種下植物種子,定期去澆灌、施肥,看著自己種下的植物一天天長大,他會收獲喜悅和滿足,也能明白事物從萌芽狀態發展到成熟是一個周期性的過程,是需要時間的。孩子為了一棵植物的健康成長傾注了耐心、精力,他也能明白父母、老師為撫養和培育自己付出了心血,這會加深孩子對感恩的認識。由此,他會產生對賜予人類萬物的大自然的感恩之情,對于大自然也就多了一分敬畏。自然教育帶給孩子的滿足和收獲是在繁重的考試壓力、高節奏的社會生活中無法輕易獲得的。
促使人們關注、改善自然環境。現代人過度追求利益,過度強調效益,過度與自然疏離,忽視了經濟發展對于自然的傷害。目前,我國的空氣污染、水體污染、土壤污染、放射性污染和自然生態中的諸多問題,并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如果人類不及時意識到生態環境問題的嚴峻性,不及時做出改善行動,后果將不堪設想。自然教育能使人們關注到自然環境問題,逐漸建立起與自然的聯系和感情,意識到自然環境的重要性,意識到自己作為“地球公民”的責任所在,也就能夠為改善環境自覺做出努力。
(作者系內蒙古師范大學可持續發展教育中心主任、教授、研究生導師)
責任編輯:王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