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碧暉
摘 ?要:泱泱中華,歷史悠久,文明博大,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歷史中創造和延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它不僅滲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在教學中更要融進傳統文化。
關健詞:傳統文化;發揚光大;春節與圣誕節;端午節
一、那什么是傳統文化呢?
傳統文化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征。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文化,其內容為歷代存在過的種種物質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實體和文化意識,首先包含儒佛道三家主流文化。其次,由此衍生出來的文字、語言、書法、音樂、武術、曲藝、棋類、節日、民俗等,傳統文化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傳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成了新時期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習近平總書記多次發表重要講話,表明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事關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事關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事關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二、為什么要在英語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呢?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數千年沉淀下來的精華,是炎黃子孫的驕傲,是中華民族的靈魂。五千年悠久燦爛的中華文化為人類文明進步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它滋養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黃子孫,也在潛移默化中促使中華民族的形成。學習中國傳統文化首先可以增加對歷史的了解,對文化的了解,豐富自己的知識面。其次,可以培養民族自豪感和增加民族凝聚力。萬事的發展都有相通之處,數千年的文化史,也是中國人數千年的思想和行為演變史,為了更好地培養和提高人的思想、文化、審美和道德素質,促進國家和民族的進步與發展,在當今社會,傳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勢在必行。近年的祖國越來越強盛,隨著文化復興的熱度越來越高,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華夏文明、學習中國人自己的文化,抵御外來文化侵蝕已成為我們華夏兒女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再次,青少年傳統文化是未來中國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讓青少年真正傳承自己的文化,將國學精華發揚光大,用先祖傳下來的精神食糧讓自己更優秀,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三、在英語教學中如何融入傳統文化呢?
為了更好地在英語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我從東西方共同的文化傳統節日講起。我們都知道:雖然我們東方傳統文化與講英語國家的西方文化差別很大,但兩種文化有一個共同重要的內容就是各種傳統節日眾多:中國有春節(Spring Festival/ Chinese New Year’s Day)、元宵節(Lantern Festival)、清明節(Tomb-Sweeping Day)、端午節(Dragon Boat Festival)、中秋節(mid-Autumn Festival/Mom Festival)、重陽節(Double Ninth Day),其中最為盛大的就是除夕和春節。西方傳統節日中有新年(New Year’s Day)、復活節(Easter Day)、愚人節(April Fool’s Day)、感恩節(Thanksgiving Day)、圣誕節(Christmas Day)、母親節(Mother’s Day)、父親節(Father’s Day)等等,其中圣誕節最為隆重,在英語教材教學中總有關于圣誕節的一些傳說及講解。
相比于圣誕節,中國的春節更具有傳統色彩,在英語教材中大量出現。春節是農歷正月初一(陰歷年),是我國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在春節的前一天是除夕夜,傳統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常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人害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有一年除夕,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鄉親們一片匆忙恐慌,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一些食物,并勸他快上山躲避“年”,那老人哭道:“婆婆若讓我在您家里住一晚,我一定會把“年”獸攆走。”老婆婆仍然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天漸漸地黑了,“年”來到了村里,可大家只聽得“年”的一聲喊叫,原來是因為那個乞丐身穿紅色披袍,還把老婆婆的家打扮得燈火通明,還放著煙火和爆竹,所以“年”不敢靠近,只好逃走了。
沒過多久,這件事就廣為流傳了,大家都效仿那個乞丐的做法,每到除夕那一天,家家戶戶燈火通明,守更待歲,果然,“年”再也沒有出現過,更因此,到了春節家家戶戶也會張燈結彩,過年也有了貼窗花、放爆竹、除夕夜晚上點燈的習俗,春節更有拜年的習俗,互相問候,還有吃年夜飯的傳統美德,一家人在一起開開心心地吃一頓晚餐即團年飯。
春節和圣誕節分別是中國和西方各國的傳統節日,它們有著許多共同點,都有歷史久遠的傳說,一個除夕夜,一個平安夜,都是親朋好友團聚的重大節日,有隆重的節日聚餐,在春節前,人們把房子打掃干凈,貼窗花對聯裝扮房屋,而圣誕節人們裝扮圣誕樹,小孩子們用圣誕襪裝圣誕老人的禮物,而春節除夕夜,大人們會叫孩子早點睡,會有神秘老人來送禮物。兩個節日非常隆重,人們互相問候,致以最美好的祝福,它們何其相似!
在英語教材中除了春節,出現比較多還有端午節(Dragon?Boat?Festival: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我舉辦英語沙龍,讓學生自覺查詢資料,用英語講出名人屈原的故事,端午節的來歷、端午節飲食和習俗等等,這樣不僅增加了學生的知識面,也鍛煉了他們的口語,豐富了學生的學校生活。我定期舉辦英語沙龍,讓學生們用英語講出不同的節日,比如中秋節,上半年還講了清明節,把英語中的萬圣節和中國的清明節進行對比,讓學生了解我們的傳統文化;其實傳統文化可以貫穿于教學的每個環節,早晚自習讓學生用英文讀國學精粹;學生見到老師用英語問候,對別人提供的幫助說“Thank you”,禮儀都體現了傳統文化。
如今西方的節日持續在我國升溫,國民熱衷于過洋節,甚至一些孩子們漸漸興起了攀比心理,總覺得過洋節才能體現出自己的“格調”,萬圣節、圣誕節也受到了孩子們的熱烈吹捧,反而是傳統節日被漸漸冰凍。在如今這個西方文化盛行的時代,我們更要保護好我們的傳統文化,作為學生,深入了解傳統文化,認識文化的意義,自覺地關心傳統文化,弘揚傳統文化。
參考文獻:
[1]張麗蓉.中國傳統文化在英語文化教學中的促進作用[J].瘋狂英語(理論版),2018(03):101-102.
[2]李琴.中國傳統文化在英語教學中的滲透研究[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8,35(09):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