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悅

教學首先要教學生做人,如果學生的品質不好,學習再好也沒有用;學習不能死讀書,要勤于思考,勇于實踐,敢于創新。? ——郭天財
出生于《愚公移山》故事之地河南省濟源深山溝中的郭天財,身上帶著執著、堅韌的拼勁兒。在他小時候,主要的糧食是營養價值低、口感差的“窩窩頭”,常常與饑餓為伴的經歷使他終生難忘,那時他最大的夢想就是能讓自己和老百姓吃上白面饃,不再餓肚子。從小,他就立志長大要成為一名農業科學家。
1974年,郭天財被保送至河南農業大學。畢業后,他因成績優異而留校任教。每次授課前,他都面對辦公室的墻壁,自己反復練講,直到保證授課過程流暢才走上講臺。為了避免學生們“死讀書”脫離實踐,他把學生和青年教師帶到麥地中,邊查看田野的實際情況邊講解知識。他躬身忙碌的身影就是感染學生的榜樣。多年后,他的許多學生成了農業生產領域的精英。
幾十年如一日,郭天財頂著風吹日曬堅守于生產一線,穿梭于田間地頭。他始終堅持這樣的觀點:“一定要到農民中去,到生產實踐中去,幫助農民解決生產實際問題,要把論文寫在土地上,把研究成果融入糧食增產中。”他隨身攜帶著兩件物品:小鏟子用來挖土取麥苗,查看土壤墑情、小麥根系生長狀況;鋼卷尺用于測量小麥株高和葉片生長狀況。有人質疑在日新月異的現代化農業發展進程中,小鏟子、鋼卷尺未免太落后。但對于常年奔波在農業生產一線,指導農民“看天、看地、看苗”的實踐型農業科技工作者郭天財來說,這是有效、必要的“標配”。
在2008-2009年特大旱災中,郭天財作為河南省“萬名科技人員包萬村”的首席專家,短短一個月內,帶領學生在旱地上奔走了近萬公里。師生個個曬得像黑炭般。
為了把小麥高產栽培研究與技術推廣工作做到極致,郭天財帶領他的研究團隊對冬小麥根系發育、穗器官建成、群體發展動態、生理生態及產量品質等措施調控效應進行了系統研究,創造了小麥高產栽培技術體系。河南小麥平均畝產由1949年的85斤提高到了如今的850多斤,最高畝產超過1600斤。郭天財研究首創了15畝連片平均畝產1064.1公斤的全世界同面積最高產量紀錄。他所提出的麥田管理建議均被政府部門采納應用,為河南小麥“十二連增”和全國小麥“十一連增”做出了積極貢獻。
從貧瘠的深山走出,40余年來,郭天財把自己奔波的身影留在了糧食豐產的田間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