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悅

用我所學教學生農業知識和種植技能是我的專業所長,但我始終堅持千教萬教教人求真的理念,把優良的種子種在農民的田間,把真善美的種子種在學生的心間。
——顧昌華
20世紀80年代初,就讀于貴州農學院的顧昌華在學習了大型真菌野生菌的形成、食用菌栽培等知識后,對食用菌產生了濃厚的研究興趣。“采食野生菌受到季節限制,不時還會發生食用中毒的悲劇。”在畢業后的33年里,她投身于食用菌菌種資源研發和栽培技術研究中,在食用菌良種引進、選育、馴化等研發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菇仙姑”這一稱呼已成了她的代稱。
作為銅仁職業技術學院的教授,顧昌華把實驗室、田間都當成了教學課堂。她時常帶領自發組織的“食用菌菌種繁育技術服務團隊”,深入梵凈山進行野生菌的標本采集與制作,前往食用菌的培育基地和生產企業進行科技幫扶和實踐鍛煉。常年的風吹日曬、奔波勞作使她患上了關節炎和頸椎病,但她毫無怨言。
為了培養出素質過硬、專業技能扎實的人才,顧昌華總是耐心細致地教導學生。對于剛剛加入團隊,毫無科研基礎的學生徐松,顧昌華不厭其煩地一遍遍教他菌種制作、消毒、滅菌、接種、培養等基礎技能。一次培育新品種的失敗經歷讓徐松垂頭喪氣,顧昌華發送短信鼓勵他:“科學研究的道路從來都不是平坦的,我們只有從挫折和失敗中百折不撓地去追尋并且靠近真理。”受到鼓舞后的徐松加倍努力,兩個月后成功培育出了新菌種。
在顧昌華的科研團隊中,已有近百名學生在科研或工作崗位中結出碩果。對此,她說:“我有更值得驕傲和真正自豪的東西,那就是我和學生們一起在實驗室里、在大棚中、在山野上、在企業里共同探索食用菌培育技術的科研旅途和美好時光,他們能夠更好地成長成才,才是我最珍視的東西。”
在顧昌華的帶領下,她的科研團隊共收集了野生菌標本90多種,浸泡野生菌標本200多瓶;建成集教學、科研、服務于一體的食用菌菌種繁育、生產示范基地,向農戶提供的平菇、香菇、黑木耳、草菇、竹蓀等優良菌種,比常規品種產量提高10%以上。她還利用各類服務載體為農民和企業進行線上答疑,線下指導,解決葡萄霜霉病等技術難題。在她的技術指導和幫扶下,萬山區敖寨鄉食用菌產業累計實現產值9000萬元,純利潤近2000萬元,有效帶動精準扶貧戶260戶,782人直接受益,輻射帶動1000多名貧困群眾增收致富。顧昌華在服務地方產業,助力脫貧攻堅,促進鄉村振興方面貢獻了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