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瀏
我國學生身心健康存在嚴重問題已是不爭的現實。從縱向看,這一問題從1985年開始,迄今為止已經蔓延了30多年;從橫向看,華東師范大學“青少年健康評價與運動干預”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一項持續10年的中國與日本的追蹤比較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顯示:日本學生的超重肥胖率在大部分年齡段均低于中國學生;日本學生在心肺耐力、肌肉力量、速度、柔韌性和靈敏協調性等所有“動能”指標上均優于中國學生。從大量的觀察結果看,我國學生存在動作不協調、力量弱、耐力差、缺乏生氣和活力的現象,可以用“軟、硬、笨、暈”來形容。所謂“軟”指骨頭軟,“硬”指關節硬,“笨”指動作僵硬笨拙,“暈”指平衡力差。“體重適宜、體態優美、體格強健、體力充沛”的“肌肉男”越來越少。此外,學生近視率居高不下,已使我國成為世界上近視率最高的國家之一,這一現象嚴重影響了我國一些特殊職業人才的選拔,如征兵等。
少年強,則中國強。黨和國家高度重視青少年兒童的身心健康問題,近20年來出臺了一系列重要文件反復予以重申和強調。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上的講話明確指出:“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開齊開足體育課,幫助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由此可見,黨和國家的相關重要政策為學校體育的改革和發展指明了方向。
為了落實黨和國家的相關重要政策,相關部門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如體育中考、體質健康測試、“陽光體育”、校園足球、校園冰球等,各省市和學校也在努力貫徹和落實。這些措施對促進學生參與體育鍛煉,增進學生的身心健康起到了積極的作用,2014年我國學生體質健康調研結果也顯示,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出現止跌回升、穩中向好的趨勢。然而,現實情況是,身心健康發展不平衡的現象嚴重存在,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并未得到根本性的好轉,大學生的不少體質健康指標還在下降,近視率居高不下等。
影響學生身心健康水平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教育行政部門的評價觀、學校的教育觀、家長的成才觀、學生的價值觀、體育教學方式等,也就是說,要真正改變我國學生的身心健康狀況,需要各方高度重視、共同發力。由于體育對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具有獨特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且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主要是學生的體能水平,體能水平的提高又需要體育教師的指導,故學校體育應該為提高學生的身心健康水平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作出更大的貢獻。
在學校體育中,體育課程與教學是增進學生身心健康的主渠道,充分發揮體育課程與教學在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方面的獨特作用顯得非常重要和必要。然而,受落后的教育觀念和教學方式的影響,長期以來我國的體育課變成了“說教課”“安全課”“紀律課”“軍事課”“單一技術課”五種課堂教學形態。這些課堂教學形態導致了我國學校體育長期存在“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持續下降”“學生上了12-14年體育課卻一項運動技能也未掌握”“學生喜歡體育運動但不喜歡體育課”等“三大問題”。這“三大問題”不但導致學生難以提高運動能力和養成堅持體育鍛煉的習慣,而且影響了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為了通過有效的體育課堂教學解決學生身心健康狀況下降的問題,筆者在近20年牽頭研制和修訂國家中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以及長期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的基礎上,于2015年構建和發表了“中國健康體育課程模式”。
“中國健康體育課程模式”基于國家中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提出了系統的理論和實踐模式,包括目的和理念、理論基礎、結構與內涵、求解(即期望的結果)等。其中,該模式的目的就是通過體育與健康課程的教學努力提高學生的身心健康水平。該模式的理念共有三點。一是“培養學生的健康意識和行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強調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把增進學生的身心健康貫穿于體育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即無論學習目標的設置、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學方法的實施、學習評價的使用等都要緊緊圍繞增進學生的身心健康來設計和實施;要通過運動的手段和方法,既促進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提高,又培養學生勇敢頑強、堅韌不拔、積極向上、挑戰自我、團結合作、追求卓越、遵守規則等體育精神和品德。這一理念也是針對我國學生身心健康水平,特別是體質健康水平下降的問題而提出的。二是“提高學生的運動能力,引導學生學會運動”。強調要通過發展學生的體能,增強學生運用技能的教學過程,提高學生的運動能力,促進學生學會一項至幾項運動技能。該理念是針對我國學生上了12-14年體育課卻一項運動技能也未掌握的問題而提出的。三是“尊重學生的學習需求,激發學生對體育運動的喜愛”。強調無論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學方法的采用等都要重視不同年齡段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規律,都要尊重學生的學習規律和生活經驗,都應該使學生愿學、樂學,使每節體育課讓學生“流連忘返”。學生對體育課的喜愛程度是判斷教學效果和質量的重要標準。該理念也是針對我國學生喜歡體育運動但不喜歡體育課的問題提出的。
不同的課程理念決定了不同的課程模式結構、內涵和方法,也決定了不同的教學結果。“中國健康體育課程模式”由三大部分組成:要解決什么主要問題,模式的具體內容有哪些,期望獲得什么結果。其中,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就是學生體能水平下降、肥胖率居高不下以及意志薄弱、活力不足、交往缺乏、性格孤僻、焦慮抑郁等身心健康問題。模式的具體內容包括總體要求和關鍵要點兩個部分,總體要求包括學習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式、課堂氛圍、學習評價五個方面。其中,學習目標就是提高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教學內容強調應該是學生喜愛的、課外能夠主動運用的內容。教學方式倡導從以教為主向以學為主轉變,實現教學方式的多樣化。課堂氛圍強調師生和諧互動、情緒飽滿高昂、場景活潑熱烈、氣氛積極向上。學習評價關注對學生的體能、技能、學習態度、情意表現和合作精神等整體學業成就表現的評價,強調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相結合。
“中國健康體育課程模式”的亮點在于提出了三個關鍵要點,這也是遵循抓住主要矛盾、其他問題迎刃而解的哲學原則。研究和事實表明,只要堅持每節體育課抓住這三個關鍵要點,就能促進學生喜愛運動、學會運動,并提高身心健康水平。第一個關鍵要點是運動負荷,強調無論是體能練習、技能學習,還是促進學生身心愉悅,適宜的運動負荷是前提和保證。倡導每節體育課的運動密度應在75%左右,運動強度應使學生的心率達到140-160次/min。只要每節體育課達到這樣的運動負荷,學生就會充分地“動起來”,就會獲得身心健康效果。而且學生在運動中安全事故的發生頻率也會大大降低,因為運動負荷得到保證,學生生理適應能力和運動能力就會增強,自我保護能力就能提高。第二個關鍵要點是體能練習,強調每節體育課要有10分鐘左右的體能練習,而且體能練習要具有多樣性、補償性和趣味性。只要每節體育課都能堅持10分鐘左右的體能練習,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就能顯著改善和提高。第三個關鍵要點是運動技能學練和運用,強調每節體育課學生的運動技能學練應該在20分鐘左右,并以學練結構化運動技能為主,倡導學生多參與展示活動或對抗練習和比賽,而且重視用單元教學的方式教一個運動項目的知識和技能。只要堅持這樣教學,學生就能學會一至幾項運動。
“中國健康體育課程模式”期望和追求的教學效果是,努力促進學生體格健美、體能強健、意志堅強、樂觀開朗、團結合作、品德高尚等。這就保證了增進學生的身心健康既是體育教學的出發點,也是體育教學的落腳點。
綜上所述,“中國健康體育課程模式”強調高質量的運動是手段和途徑,解決“三大問題”是關鍵,增進學生的身心健康是目的。
(作者系華東師范大學體育與健康學院院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