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麗 彭瑞敏


何光友,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成都附屬中學校長,中共黨員,中學高級教師,成都市領航校長,成都市九年一貫制專委會“管理專家”,武侯區特級校長。多次到美國馬里蘭大學、芬蘭等地教育交流與學習。主研中國教育學會課題《非通用語創新人才小初高貫通培養實踐研究》、四川省普教科研資助金課題《極課大數據研究》,曾獲武侯區第二屆教育科研成果優秀獎,多篇論文獲省市獎勵。
2018年,成都平原上的基礎教育界橫空躍出一匹“黑馬”。她從“外交家的搖籃”里誕生,擔負為“一帶一路”培養國際化人才的使命,秉承“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總理精神,懷揣“為世界的繁榮而奮斗”的博大夢想;在高中招生前一年就把教師招聘到位;首年就與省一級示范校“平起平坐”面向全省招生,分數線超市重點線39分;管理上享受“兩自一包”“五四制”便利……“她”就是由成都市武侯區人民政府與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以下簡稱“北二外”)合作共建的四川省唯一一所開設六門小語種的公辦高完中——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成都附屬中學(以下簡稱“北二外成都附中”)。
在不乏優質教育資源的成都基教圈,北二外成都附中緣何一“出道”便成“網紅”?作為掌舵者,有近30年教學和管理經驗的“老”校長何光友,如何把這艘新航船打造成外國語學校中的“旗艦”,帶領普通家庭的孩子駛向光明的未來?針對這些問題,北二外成都附中校長何光友一一進行了解答。
“語言的交流,翻譯軟件替代不了”
名校長領航,“北二外”基因,對標“一帶一路”人才培養,當小語種遇上公辦校,注定北二外成都附中天生自帶“網紅”氣質。何光友說學校的小語種課程特色主要在于:種類最多,課時最多,所有學生都可以選修,同伴都是“優秀”的學生,以及小、初、高、大學一站式貫通。
何光友解釋道,學校開設了德語、法語、俄語、日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六門小語種課程,小語種課時達到了每周五節,這些是“其他學校沒有的”。從六年級開始每個學生都可以選修一門小語種,但一段時間之后學校要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況適當調節,如果學生的整體文化課不夠優秀,將減少其小語種課時,確保學習小語種的是真正學有余力、有興趣、有人生規劃的學生。
北二外成都附中最初只有初中部,為了實現小學到大學一站式貫通,何光友堅持設高中部。如今學校隸屬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成都附屬學校教育集團,K12全部“配齊”。集團內部采用“五四制”,即小學六年級學生就進入初中,開始學習小語種,部分初中生又可直升本校高中。到了高三,學生如果確定出國留學,可到北二外加強語言訓練。此外,小語種課程由北二外提供“一對一”指導,學校還將探索在高中階段開設小語種的大學先修課程,在學科建設、教師培養、搭建國際交流平臺、對接國外一流學校等方面與北二外進行深度合作,為學生出國留學開通一條便捷之道。
英語課程同樣獨具特色。北二外成都附中的英語為22人到25人的小班教學,強化英語聽說。這源于北二外創建之初,時任外交部部長陳毅對外語教學提出的八字方針——聽說領先,讀寫跟上。何光友說,這八個字是語言學習的一個重要原則,契合了學校的育人目標,也蘊含了他的個人情結。在學生時代,何光友學英語有一段“天才般的過程”。他從高一才開始學習英語,且他所在的高中為二年制,他只用了兩年時間學其他人從初中開始用六年時間學的英語,高考時英語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因為當年學的是“啞巴英語”,為了能開口交流,現在他還在惡補英語口語。“中國的學生花了大量時間學‘啞巴英語’,其實是極大的浪費。”何光友表示,雖然高考改革降低了死記硬背式英語的難度,翻譯軟件也普及應用,但并不意味著英語不再需要花功夫去學,因為英語的交流是軟件替代不了的。北二外附中要培養的是具有“民族自信心和全球勝任力”的國際化人才,他們要走出國門與人交流,所以英語不僅不能弱化反而要強化。學校每個學期的期中和期末考試都會考聽力和口語。“測試口語是很困難的一件事情,要花很大的工作量,但是我們還是得堅持做。”
為培養學生想說話、會說話、能演講、善表達,學校聯合中國傳媒大學開發了系統的演講與口才課程。六年級學生每周要上一節播音主持的專業課,各年級每堂課前三分鐘學生要輪流脫稿演講。何光友說,占用課時做這些“考試不考”的課程和訓練,最初還擔心家長不接受,沒想到家長特別認可。學校由此衍生出大量類似的第二課堂活動。
語言課程之外,學校對數學也非常重視。班主任全部由數學老師擔任,并且數學老師只上一個行政班。學校還聘請了四川大學數學學院的教授每周為學生授兩次課,將數學的高階思維訓練與常規的數學課相結合。何光友說,數學是思維的體操,所有的學習其實都是思維的訓練,數學思維好了,其他各科都不會差,中考、高考就能夠站得住。
“權力下放是放到學校,不是放給校長”
為了“節省”出教師編制,北二外成都附中中層以上行政干部包括校長在內總共才6個人,6個行政干部怎么使通常需要20多名行政干部的類似規模的學校運轉起來?英語小班教學意味著英語老師要增加一倍,在沒有增加教師編制的情況下如何實現?要回答這兩個問題,得從武侯區首創并取得很大成效的“兩自一包”管理模式說起。
“兩自一包”是指“教師自聘、管理自主、經費包干”。在武侯區有20多所學校實施“兩自一包”,作為高完中,北二外成都附中是第一所。擔負為武侯區教育注入全新血液的重托,在“兩自一包”改革的前提下,何光友才做到了“花同樣多的錢辦更高品質的學校,用同樣多的人開設出更多更精彩的課程”。
何光友的學校管理總結起來就是“權力下放、共同治理、學術治校”。
“教育局把權力放下來,是放在學校,不是放給我這個校長的,不能校長一個人去把權力接住,必須要集體決策。”在決策上,學校設立了校長辦公會、學術委員會、教職工代表大會、家長委員會、行政會五會議事制;在管理上,學校采用高度扁平化管理,壓縮層級,減少中層,以年級組甚至行政班為單位,讓人人都參與管理,每個老師都是“主任”,充分調動老師主動性,形成共同治理的模式。在探索權力下放到班級管理的過程中,何光友認識到學校很多工作校長是管不了、管不好的,也是不應該去管的,“你只有不管才管得好”。
同時,學校要去行政化,學術治校。何光友介紹道,因為行政人員少,僅有的三個行政部門定位就是服務,主要是完成上級的指令要求,“在走動當中為年級服務”。教育教學的管理則交給若干個由老師兼職的學術性中心,如學法指導、中外人文交流、學校發展診斷等中心,各中心以學術的方式來服務于一線。大量解決教育教學、學校管理發展當中的實際困難以及提升教職工生活幸福感的一些工作,則由項目中心分成科研型、創生型和幸福型等一個個項目,由老師自主來申請、認領,然后定期展示項目成果。
何光友說,今年上半年他還不敢對外講,可以通過減少行政干部、不增加英語教師編制也能實現管理的有效運轉,“但是現在看來已經可以運轉得非常好”。通過倒逼出來的管理改革,還使老師的安全感、主動性和歸屬感增強了。
此外,北二外成都附中所在的武侯區是全國八大“智慧教育示范區”之一,學校運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進行了創新管理。如:學校的電子手環管理系統,可收集學生的睡眠數據和運動數據來調整學校的教學策略;對學生做題的正確率和錯誤率進行大數據分析做精準化教學等。何光友透露,學校正計劃建設信息化的語音教室和自己的數據中心。
心中有人,做有溫度的教育
“要做最好的教育,必須向最優秀的人去學習。”在何光友近三十年的教育生涯中,教育改革家魏書生、武侯實驗中學原校長李鎮西、北京十一學校聯盟總校校長李希貴的一些教育思想在不同時期影響過他。其中,何光友曾作為校黨支部書記、常務副校長和李鎮西搭檔近四年,兩人在“做有溫度的教育”的觀點上不謀而合。
北二外成都附中的育人理念為“眼里有光、臉上有笑、心中有人”。曾有專家建議將“心中有人”改成“心中有愛”,但何光友認為,在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下,學校的教育常是有考分沒有“人”、有業績沒有“人”、有學校沒有“人”。他最希望學生成為一個心中有人的人,能夠欣賞自己也能欣賞他人。
基于育人理念和“培養自信的人”的育人目標,北二外成都附中推行了賞識教育。在學生層面,通過“賞識卡”和點贊式班會對學生進行評價。班主任、其他老師、后勤人員、家長都有數量不等的“賞識卡”,學生哪方面有閃光點,持卡人可以自主發放。學校每個月對獲得卡片較多的學生進行表彰并頒發榮譽證書。“賞識卡”還可積累兌換成星級評價的積分。每周的點贊式班會上,每個老師要圍繞“這一周本班同學身上有什么亮點”發言,班主任匯總后以文字、圖片的方式展示在教室,發布到班級微信公眾號。
對老師也是充分的賞識與肯定。如兩周一次的點贊式質量例會,所有的行政干部、備課組長都要輪流發言,主題也只有一個,這兩周聽了哪些老師的課,發現老師身上哪些亮點,這些亮點匯總后在全校推廣。學校還會讓一線教師分享好的做法,讓所有的創新、改革自下而上生長。何光友說,老師也是在被欣賞的過程中不斷變得更優秀,最好的校本教研是找到身邊的榜樣,最有效、最簡單的教師培訓方式就是讓他們來分享。
“賞識”讓教育更有溫度。寒假期間一位女老師訂婚了,她在微信朋友圈里曬出了自己的婚紗照。開學后,2月14日當天,有人在她的辦公桌上放了一幅框裱的畫,上面畫著她和未婚夫的婚紗照。一問才知,這是一個女生默默為她準備的“情人節”驚喜。她找到這個學生表示感謝,女孩卻只是羞澀地說了句祝老師新婚快樂。
2018年植樹節當天,何光友與籌備組其他五人第一天到校上班,他們在學校的工地上栽下了一棵桃樹一棵李樹,寓意“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及“桃李滿天下”,負責建設學校的教育投資公司知道后,又為他們補種了一圈桃樹和李樹。一年多的籌備創建,何光友和團隊經受了很多挑戰,做成了許多“做不成的事”,把這項政府的惠民工程打造得有聲有色。
對未來,何光友信心滿滿。他寄望學校成為成都平原上基礎教育中的一股清流,讓工薪家庭的孩子憑自己的優秀和努力走出國門,站立在世界中央。在不久的將來,這里定會一片桃李芬芳,香透蓉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