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浪沙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紅巖小學校(以下簡稱“紅巖小學”)是以紅色經典小說《紅巖》命名的學校,在紅巖小學的發展與成長過程中,深深烙印著紅色革命印記。學校以“梅”為媒介,將梅“開百花之先,獨天下而春”的圣潔高貴的品格與“紅巖革命志士”信仰堅定、充滿家國情懷的人格寫照融為一體,形成了“梅品凝香 紅巖玉成”的學校文化。用文化浸染課程,用精神引領發展,用信仰支撐行動。
用梅的品格浸潤生命,堅定教師的教育信仰
紅巖小學致力于用“梅品凝香 紅巖玉成”的學校文化浸潤靈魂,滋養心靈,將“梅”信仰堅定、卓爾不群的品質植入教師的心靈,融入教師的職業,堅定教師的教育信仰,讓教育信仰化作教師的履職行為,成為教師專業成長的不竭動力。
梅香浸潤? 師愛無聲
“不要人夸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梅之品格浸潤紅巖教師的師德底色,形成了紅巖教師擔當、奉獻、淡定、卓越的職業追求。
學校開展了“香在無尋處”師德系列活動,讓教師了解黨和國家對教師師德的要求,樹立師德即責任的意識。營造講師德、學師德,做有職業道德的教師的濃濃氛圍,為教師樹立無私奉獻、淡定生活、“為每一名兒童的生命成長都精彩而服務”的職業理想。“香在無尋處”師德誓師大會,震撼教師心靈,讓教師守住底線,不踩紅線,堅定教育信仰。“梅香杯”講演會,將梅的品格植入教師的心靈,讓身邊的人、身邊的故事感動教師,傳遞正能量,讓師愛溢滿校園。在“梅香浸潤 師愛無聲”踐行教師職業理想的主題實踐活動中,老師們可以細膩到中午檢查每一個孩子是否把飯吃光,是否穿好衣服、系好鞋帶……
梅香別有韻? 清雅靜成長
學校采取項目牽動的策略,幫助教師成為學養豐厚、卓越不凡的教師,從而引領兒童健康發展。
開展“朵朵花開淡墨痕”師能系列活動,提高教師的專業能力和個人素養。學校按照名師、骨干教師、成熟型教師、青年教師等教師專業發展的不同階段,有針對性地按需培訓。開展“三講一測”研讀活動,即講課標、講教材、講課例,課標、習題、案例分析、教學設計四位一體專業技能測試。實施“六項”培訓策略,一是開設“清雅”講壇,請教育專家及市級骨干教師進行教育教學及教師技能講座,為骨干教師搭臺子,為青年教師引路子;二是一對一制定個人發展規劃,幫助教師規劃成長路徑,讓教師有目標地工作;三是抓住備課、研課、磨課、上課四環節,分層培訓,一對一指導,打破不同階段教師專業成長瓶頸,幫助教師建立成長自信;四是師徒結對子,實現點對點對接,指導青年教師上好匯報課,幫助青年教師迅速成長;五是召開故事會總結提升,通過教師分享、傳遞好經驗、好方法,提高教師的育人智慧;六是以項目為牽動,通過課程開發、教學方法、評價方式等項目的研究,形成“工作即研究,項目實施即工作”的研究型工作氛圍,突出研、思、培的項目研究特點,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學校實施“名師工作室”項目,開設“探悟溢香”數學名師工作室、“學養溢香”語文名師工作室、“睿智涵香”班主任名師工作室等。工作室不僅為骨干教師專業發展搭建平臺,更成為青年教師學習成長的平臺。教師的專業成長,宛如“梅”的不同花期,學校努力讓處在不同花期的教師都能芳香四溢,用自己的教育魅力影響兒童的成長。
紅色課程浸潤心靈,成為兒童成長的精神財富
建構紅色德育課程體系,將學校教育在兒童成長的路徑中留下痕跡,讓道德和知識內化為兒童的品質,外顯為兒童的行為習慣一直以來是“紅巖人”的行動指南。學校德育課程分為基礎課程、價值觀課程、拓展性課程、實踐課程、創造課程,涵蓋了國家、地方和校本三級課程,包括16個學科領域,突出了生態體驗教育理念。
每一面墻壁都是兒童成長中的紅書
以“梅”的品質為校園文化課程設計理念,利用每個樓層的主題墻向師生傳遞梅的品格與風骨。一樓以王冕的“鐵骨英姿從容笑”梅景圖為背景,單一個“梅”字,直擊學校文化主題,圖說學校文化的靈魂。二樓至四樓分別以“迎雪吐艷”“凌寒留香”“凝香致遠”為主題,用紅梅、墨梅、綠梅詮釋堅強自信、自強不息、奮勇當先的品格。展現中國近現代重要歷史事件和人物,讓師生觸摸人類文明,感受歷史厚重,讓兒童樹立人生理想。五樓“巖梅綻放”,借粉梅詮釋“助力夢想”的主題,用教師與學生共同成長的事例讓教育回歸生活,回歸身邊,讓孩子知道成長的路就在腳下,紅巖梅園是他們夢開始的地方。側樓梯展示學生作品,給每個孩子堅強自信的成長平臺,助推兒童樹立像《紅巖》先烈那樣堅強自信、奮勇當先的人格。
兒童成長中的紅色記憶從讀《紅巖》開始
從讀一本書——《紅巖》開始,教師、家長、學生牽手品讀紅色經典。100個紅巖志士名字的收集與整理,讓一年級的孩子知道有一本與學校的名字相同的書,書里有很多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獻出青春與生命的人們;100個《紅巖》志士的小故事,讓二年級的孩子知道了人活著是為了讓更多的人生活得更好;100個小英雄故事課本劇的演繹,讓三年級的孩子明白了堅強,懂得了奮斗,更在他們的心田播下了為國為民不懈努力的種子;以與梅的品質、紅巖志士的精神一脈相承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內容的道德講堂、德育實踐課等成為四、五年級孩子內化品質和外顯行為的育人載體,中華民族的精神成為兒童生命成長的滋養。
每一個紀念日都是兒童成長中的紅色體驗
學校把紅色教育實踐活動和生態體驗課題研究相結合,讓每一個節日、每一項活動都成為兒童終生難忘的紅色體驗。清明節烈士墓前的入隊儀式,讓兒童珍惜今天,學習革命者的堅強勇敢,像梅那樣堅貞不屈;端午節師生一起做荷包、編五彩粽子,聆聽歷史的回聲,感受屈原的愛國主義情懷……兒童在親身體驗中找到了中華民族的根,感受到革命者的堅強不屈和舍生取義的執著信仰,實現了“我是中國人”的自我認知。體育節、藝術節、冰雪節都無不與學校的紅色文化相結合,讓兒童在增長知識、磨練意志的舞臺上塑造堅強自信的品格,更讓他們在豐富的學習、體驗、表達過程中將紅色革命記憶烙印在心上。
研學課程成為兒童行走中的紅色課堂
學校將研究性學習和紅色課程相結合,將學校教育和校外教育相銜接,充分利用社會資源,進行育人基地建設,實施多學科跨界整合,讓核心素養落地生根,將紅色教育植入人心。學校結合自身的文化特色,深入挖掘紅色育人主題,開設了“紅色之旅”“生態科技”“自主研學”等系列研學課程;按照學生的年齡特點開展了哈爾濱的故鄉記憶、英雄的白山黑水、尋找《紅巖》的印記、夢想之旅等主題研學旅行;讓研學課程成為實施“五育”并進教育、助力學生成長的課程,從而激發兒童的愛國之情,培養兒童責任與擔當的精神。
用梅園評價引領發展,助力兒童生命成長
紅巖小學實施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取消低年級期末考試,落實減負提質工作。學校借助《梅品凝香學生行為規范自我評價單》《做堅強自信的紅孩子校本課程評價單》《巖梅綻放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報告單》《成長梅園? 梅蕾綻放》四種評價體系對學生進行發展性評價。在評價過程中,學校注重突出學生的主體性,注重過程材料的積累和展示,真誠地關注每個兒童;實施自評、互評、師評、家長評,實現了廣角式評價,引導兒童完善自我認知、自我認同、自我激勵。歷經四個階段的升級,紅巖小學的學生素養評價工作一步步走上內涵發展之路。
第一階段,課程標準指導下的評價。2015年6月28日,《美麗梅園? 梅蕾綻放》評價現場迎來了第一批不用試卷答卷的“考生”,孩子們自信地穿梭于十二項闖關游戲之中,感受著學習的快樂與幸福,期待著下一學期快快到來,下次的“考試”早些進行,更讓家長感受到了全新的教育理念下孩子幸福的校園生活。
第二階段,課程整合指導下的評價。經過兩個學期的評價改革,紅巖小學將課程整合的理念植入了低年級學業水平評價中,在低年級的課程整合與課程評價探索中,學校不僅調整了各個板塊的評價內容、創新評價形式,還增加了評價環節,為古詩填字、配畫并朗讀,將美術學科與語文學科整合。在探究評價中,學校給學生提供多個家庭一周使用垃圾袋的數量,讓學生完成表格,依據統計數據選出環保的家庭,并設計一個環保垃圾袋。在這個過程中讓孩子充分感受到在生活中學數學的樂趣,感知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同時,孩子在參與評價的過程中回歸生活,增強了環保意識,更培養了在生活中學、向生活學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第三階段,在《中國學生核心素養》指導下的評價。低年級學業水平評價改版為《生態梅園? 梅蕾綻放》,評價內容緊扣核心素養。“梅花朵朵開”“梅心花兒說”等情境設計,讓孩子發現自己,認同自我,勇敢面對挑戰,主動互助,讓小小的評價場成為助力兒童素養提升的演練場,讓評價成為助力兒童成長的平臺。
第四階段,“五育”并進的教育思想指導下的評價。學校將各學科的“五育”內涵相融合,將內涵發展,《生態梅園? 梅蕾綻放》評價現場設計為多個評價活動區——“梅風雅韻斗群雄”:將語文中“積累與運用”及數學口算進行融合;“梅骨傲立自雍容”:將數學學科中“解決問題”與“找規律”和科學學科、地方學科進行融合;“健康生活體驗館”:將語文中的生活習慣養成和數學中的分類整理與音樂、美術以及道德與法治進行融合;“樂學善思益智園”:將數學、語文、校本特色益智器具華容道進行巧妙融合……豐富多彩的評價活動,讓孩子們在游戲的氛圍中盡情地展示自我,發現新的未知領域,感受參與評價活動的快樂,評價成了引領兒童成長的平臺。
“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紅巖小學以梅為媒,將紅巖的文化、精神與信仰化作一縷縷“梅”香縈繞師生心間,用“梅”的品格涂亮師生生命的底色。
(作者單位:黑龍江省哈爾濱市紅巖小學校)
責任編輯:周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