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露
摘 ?要:詞語作為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的核心,詞語掌握程度直接決定著學生的語文能力及整體水平。在小學低年級語文詞語教學中,語文教師要給予詞語教學部分足夠的重視,從不同角度出發,積極采取有效措施,刺激小學生主動進行詞語學習,進而提高詞語教學的質量,確保小學生整體語文水平的提高。
關鍵字:小學語文;低年級;詞語教學;策略
一、詞語教學與圖文教學有機結合,強化學生記憶
在小學低年級詞語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要創新教學模式,實現詞語教學的多元化,及時采取有效教學策略,啟發學生的認知和情感,使小學生與文本產生共鳴,增強小學低年級文字教學的趣味性,使靜態的文字呈現出形象的畫面,刺激學生的學習情感,增加學生的詞語學習動力。圖文教學與詞語教學相結合,突破了傳統教學模式的格局限制,為小學生呈現了全新的教學模式。由于小學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征所限制,新事物更能夠吸引他們的眼球,激發他們對于新事物的求知欲。基于此,語文教師在進行詞語教學時,可充分發揮圖文教學的優勢,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為學生營造出靈動的學習空間。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可根據低年級學生現有知識儲備量,積極引導學生進行拼詞游戲。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小組2名學生進行搭配,使小學生根據文本中文字的表述,進行詞語搭配,而后在進行圖文并茂的板書設計。通過當前這種教學方式的實施,極大地調動了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保證小學生掌握新詞語的同時,提高小學低年級語文詞語教學的總體質量。
二、詞語歸類,減少學生對詞語理解的混淆現象
根據相關數據調查研究表明,當前小學低年級學生在進行詞語學習時,經常出現詞語混淆現象,這也是目前小學生詞語學習面臨的主要問題。其中讀音與漢字組成相似成為其詞語掌握困難的主要因素。因此,在小學低年級詞語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要善于分析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并根據長期教學的經驗,對學生進行詞語歸類講解。教師在進行詞語歸類的過程中,同樣要從讀音、字形、釋義角度出發,以當前小學生容易混淆的詞語角度分析,將此類詞語歸類為一組,而后在對這些詞語進行講解,幫助小學生快速區分這類詞語的用法。此外,對于相似的詞語而言,根據學生的掌握的實際情況而定。如果絕大部分學生能夠理解此類詞語的用法,此時教師略微講解即可。對于學生掌握不好的近義詞,教師要引起足夠的重視,并重點加強對此部分內容進行講解。在具體講解過程中,可根據詞語的特點,有針對性地幫助學生理解其區別。例如,屹立、聳立、矗立三組詞匯,小學生目前的理解能力不足,在具體應用過程中,極容易出現混淆的現象。為了能夠使得小學生更好地理解,三個詞語雖然在意思較為相近,但在實際的應用過程中卻存在明顯的差異性,屹立主要用來修飾人,而其他兩個詞匯主要修飾物。而后教師安排學生單獨對另外兩個詞匯進行記憶。通常情況下,矗立重點突出物的“直”,而聳立則強調物的“高”。通過當前這種區分,有助于學生對近義詞進行有效的區分,解決學生經常出現混淆等問題,這對于提高小學低年級詞語教學效率和質量具有重要的意義。
三、結合語境,提高學生對詞語使用的理解
在小學低年級詞語教學過程中,詞語的使用成為教學的盲點,很多教師極容易忽視此部分內容的講解。由于受到應試教育所影響,部分教師片面地認為小學生只需要掌握文字的讀音、寫法、了解其意思即可。只要具備以上方面的條件,則意味著學生掌握了這個詞語。事實上并非如此。而當前這種教學弊端主要體現在小學生作文環節,小學生作文經常出現近義詞混用,甚至部分學生不會運用詞匯用錯更是常見。在對詞語進行了解時,通過其字義難以達到深層次的理解,教師需要引導學生結合語境,提高學生對詞語使用的理解。中國語言博大精深,同一詞語在不同語境中表達的意思有所不同。因此在對詞語使用方面進行理解時要加以區分,語文教師要對詞語意思進行拓展,增強學生的理解能力。例如,東西這個詞,單純表面上來看主要是指方位;如果是買東西,此時東西則體現出的意思為商品。因此,語文教師在幫助學生區分詞語使用時,要結合具體語境對詞語進行解釋,加深學生對詞語使用的印象,促使學生在今后的使用過程中不會出現類似的錯誤,進而提高學生的詞語應用能力。
結語:綜上所述,在小學低年級詞語教學過程中,由于低年級學生年齡、心理等方面因素所限制,小學生的整體學習效率并不高。因此,語文教師要根據當前教學的實際情況,積極采取有效策略,幫助學生快速對詞語進行了解。同時,教師要注重轉變教學觀念,創新教學模式,注重增強詞語教學的趣味性,激發小學低年級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對于詞語學習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進而提高小學低年級語文詞語教學的質量。
參考文獻:
[1]農水嬌.基于小學語文低年級詞語積累與運用分析[J].新課程,2016(31).
[2]林萌.低年級詞語積累教學策略探尋[J].小學時代,2014(5).
[3]張綠艷.小學語文低年級詞語積累與運用教學策略研究[J].中華辭賦,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