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鳳庭
摘? 要: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肯定了“歷史”作為人文基礎學科在“民族精神、文化精神”傳承中的重要作用,并將這部分價值歸入“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學目標之中。高中歷史情感培育目標的實現,離不開對歷史事實的剖析與解讀,離不開對歷史經驗的借鑒。本文主要通過具體教學實例闡述歷史學科教學在德育工作中的滲透作用,將德育與學科知識完美f 結合,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與高尚的情操。
關鍵詞:歷史教學;德育
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我們開始了新一輪的課程改革進程,隨著人們對“應試教育”的弊端和對“人的素質”問題的深入認識,人們也越來越多地在歷史教育中滲透更多的人文精神與情感教育。下面,筆者將從具體的教學案例中,闡述我自身將德育與歷史教學交融的教育理念。
筆者在進入教師崗位不久,便被校領導委以重任——擔任高一年級某班班主任。高一新生初來乍到,對新學校充滿新鮮感,對校規不清楚,初中養成的一些壞毛病也未糾正,而筆者當時所在學校并非重點示范高中,因此學生也多頑皮,德育工作是重中之重。剛進校不滿一個月,班上兩位男生便起了沖突,差點釀成肢體沖突,好在我及時趕到制止了他們將事態進一步擴大。當時兩位學生情緒都比較激動,我讓他們先冷靜下來,然后讓他們分別到我辦公室說清情況。通過與兩位同學進行溝通,我了解到當事人之一Z同學作為班干部,工作非常負責,而另一位同學L卻上課屢屢講話,下課大聲喧嘩,擾亂班級紀律。Z多次提醒并警告L如果再不改正便要將他的名字記在班務日志上,而L卻不以為然甚至口頭威脅Z不要多管閑事。而在這次大課間L同學又和Z就此事拌了幾句嘴并且惱怒之下推了Z一下,而我正好在此時進了教室看到這一幕,就在Z要還手時我及時阻攔下來,這才得以平息。了解情況后,首先我讓L同學進行了深刻的自我檢討,讓他認識到自己的沖動可能釀成的嚴重后果,肯定了Z同學作為班干部的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讓L同學意識到自己不但違反了班規并且辜負了Z同學與老師們為班集體進步做出的努力。隨后L同學表示愿意向Z同學道歉,并承諾今后一定遵守課堂紀律,配合老師和班干部的工作,嚴格要求自己。然而讓我感到棘手與揪心的卻是Z同學的反應。我首先肯定了Z同學作為班干部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并向他轉達了L同學的歉意,同時也對Z當時準備還手的反應做出了批評。然而Z同學卻激動地表示他不會就此罷休,作為班干部他嚴格要求自己,無論L之前如何威脅他他都選擇了隱忍與堅持,但現在他提出要“罷工”,沒有了班干部這個身份,他就沒有了束縛自己的責任感,可以大膽f 去防衛與報復了。我再三向他表示L同學已經深刻認識到了錯誤,馬上就會向他親自道歉,然而Z卻不松口會原諒他。那天是教師節,我卻感到異常難過。
星期一第一節課是班團活動,我走進教室看了看L,他清澈的眼神也正在看著我。我又看了看Z,他卻躲開了我的眼神,我嘆了口氣。正值抗日戰爭暨反法西斯勝利七十周年的宣傳周,我便以此為契機說道:“同學們,大家都知道本周是抗戰勝利七十周年,也是世界反法西斯勝利七十周年的紀念周。眾所周知,納粹德國作為法西斯在歐洲的策源地,自希特勒上臺后便開始了其慘無人道的種族清洗,建在波蘭南部的奧斯維辛集中營便是納粹暴虐行徑的罪證。1970年12月,勃蘭特總理在華沙猶太人死難者紀念碑前的驚人一跪,被譽為“歐洲約一千年來最強烈的謝罪”。然而同為二戰中臭名昭著的戰犯日本,其態度卻為深受其害的我們炎黃子孫所不能接受。日本右翼勢力不僅拒絕道歉,并且拒絕承認南京大屠殺的史實,篡改教科書,企圖蒙蔽這段充滿血淚的歷史。做錯了事卻不承擔后果,不承認錯誤,只會使中日兩國間的隔閡越來越深。”我稍作停頓,發現同學們正聚精會神地聆聽著我的講述,有些同學似乎明白了我的話中有話,知道內情的同學若有所思的將目光投向了上周“戰爭”的發起者——L,我發現他也在用心的聽著我的發言,似乎若有所思。
“其實人和人的相處何嘗不是這樣呢,朝夕相處的同學也會因為一些誤會而出現矛盾、爭執。既然摩擦已經發生,最重要的就是承認錯誤,以坦誠的態度來解決矛盾。我們班上上周也有同學之間發生了不愉快,我希望你們能以史為鑒,以成熟的心態來解決,可以嗎?”我看著上周態度強硬的Z,發現他目光變得柔軟,不好意思地抿了抿嘴。我心里的石頭落了地。
當天課間操到時候,Z小跑著來到了我的辦公室,撓了撓頭對我說:“洪老師,剛才L跟我道歉了,我跟他已經和好了。其實我知道他也沒有惡意……那天是教師節,我還讓您那么操心,對不起!”我笑了,“那團支書的工作你還要罷工嗎?我可還沒找到要比你更合適的人選哦!”“當然要繼續做咯!”
通過理論學習與實踐,我總結了將學科教育與德育工作完美融合的幾個原則:
(一)用高尚的師德感染學生。教人學好,教師首先要以身作則,為人師表,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才能推己及人。因此教師應做到:愛崗敬業、關愛學生、不斷進取、明禮誠信,寬容、熱情、自律、謙恭等等。
(二)積極發掘各科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系統地進行德育教育。這就需要教師系統地鉆研教材,重點挖掘情感目標,在教學中滲透德育思想,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達到德育的目的。
(三)根據學生的思想狀況因材施教。學科德育滲透的效果如何,關鍵在于教師是否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況,能否找到德育要求與學生精神需求的最佳結合點。
(四)堅持持久性原則,形成德育滲透習慣。如果教師長期堅持學科滲透教育,那么“寓思想教育于教學中”就成了自覺行為,學生在教師的“澆灌”下也自然會養成良好的習慣。
(五)學科為本,有機滲透。各學科要有機滲透,但不能把各科都上成思想品德課。要將學科內容與德育教育有機結合。要緊緊把握知識點,在知識的傳授中體現德育思想,培養情感態度。
有效的德育教育,是潤物細無聲的。不是說教,不是嘮叨,是因勢利導,在無形之中感化學生,學科與德育的有效交融正是體現了這一點。
參考文獻:
[1]王玉霞.加強歷史教學中的傳統美德教育[J].中華少年,2018(20):59-59.
[2]陳孝豐.如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滲透德育[J].新課程(中),2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