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佳宜
一、研究背景
通過對大部分同學平時作業和習題的觀察,發現大部分都會覺得化學題難度不大,但卻很難做對,每次批改作業和練習冊以及平時的測試中,總能發現形形色色的錯誤。對于這些錯誤,如果老師和學生不引起重視,不能及時進行錯誤歸因和管理,那么隱藏在這些題目中的教育價值就會失去其意義和價值。同時這些錯誤也是制約學生成績提升的瓶頸和關鍵因素。因此我們有必要對學生在化學學習中常犯的錯誤進行一定的管理,提升復習質量,打造高效復習,打好化學中考復習攻堅戰。
二、錯因分析評價
錯誤管理注重研究學習者由于對某種語言規則的無知而出現的語言使用上的偏差及習慣方面的差錯并以此來揭示化學學習的過程,如學習者在平時習題及測試過程中所出現的正確的、標準規范的術語形式則沒有予以重視,比如對化學反應現象的描述、元素符號和化學式的表示及意義等。另外錯誤的來源往往很難確定,且錯誤的形式又形式多樣。這既有學生自身原因如表達能力差、欠缺對知識的遷移和表達能力及思維學習習慣的定勢,同時又有教師的原因。而且錯誤分析并不能解釋學習者所遇到的所有問題。然而錯誤理論中的一些有價值的觀點無論在教學還是研究方面對我們仍然很有幫助。初中化學教學的改進和教學質量的提高依賴于對學習者學習過程的了解,而錯誤分析及管理正是通過分析學習者在化學學習過程所出現的言語類、書寫類錯誤揭示了學習過程中的一些帶規律性的東西加以闡述,既幫助教師更好地了解學生還對知識的掌握熟練程度,也可以幫助研究者分析學習過程是怎樣進行的。
三、糾錯策略
(一)搜集資料并對錯誤分類
搜集資料是糾正錯誤的基礎。因此我利用日常教學活動中的閑碎時間進行錯誤資料的搜集和整理。教師在學生平時作業批改或單元測試、考試中發現的各類典型錯誤通過拍照、剪切粘貼、摘錄的辦法進行搜集,然后進行有效分類整理。有些教師可能會忽略這一步但它的價值正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識到。錯誤分類能幫助教師具有針對性的采取措施進行復習。教師和學生可以同時開展,分別以錯誤記錄和糾錯本作為載體對錯誤進行記錄、整理。
(二)尋找方法避免或糾正錯誤
一般來講,在學習化學的過程中有兩種方法可以幫助學生改正錯誤。一種是直接糾錯法,即學生出現錯誤時,教師及時指出并給予糾正。例如當在學習氧氣的化學性質這一課題,其中氧氣可以和很多物質發生化學反應,如與磷、碳、鐵、硫等的反應過程中會伴隨不同的現象,中考中對其反應現象的描述也是很重要的一個考查點,也是學生最容易出錯的地方。有學生在描述鐵在氧氣中的反應現象說:鐵在氧氣中劇烈燃燒、火光四射,生成黑色的四氧化三鐵。這時候教師可以直接指出,以此來告知學生錯誤所在。
另一種是間接糾錯法,即教師可以采用疑惑的眼神、皺眉、重音、改變語調、重復、手勢語等方法給學生以提示或暗示。同樣是對實驗現象的描述,可以結合實驗讓學生自己觀察,討論并總結現象,最后教師進行矯正歸納方法,形成對現象描述的一般步驟:“一光二熱三生成”。這樣看來,間接糾錯法是更好的選擇,因為它不僅滿足了學生的自尊心,而且激發了他們的創造靈感,同時通過親眼觀察得出更容易信服,這符合我們現在所提倡的以學生為教學主體的教學法需求,更體現了化學學科教學的特點。
(三)鼓勵學生自我糾錯,發揮糾錯本的實質作用
教師應該創造更多的機會來鼓舞學生的創造性,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最大化激發學生潛力,即所謂的“授之以漁”。因此可以結合學科實際教學內容,采用靈活多變的方式對錯誤進行規避矯正。學生應該學習如何自我發現并糾正錯誤。例如要求每人準備有糾錯本,采用分色標識,即對不同類錯誤采用不同顏色的Mark筆進行標記。這樣不但有利于分類,同時利于學生接受,最終形成一本糾錯習題集。再比如在講授儀器名稱、元素符號、物質化學式及化學方程式的書寫時,可以采取靈活的方式進行。第一,將學生所出錯地方整理,集中出成考題,然后以“大家來找茬”專題強化,通過比賽模式最終由學生主動完成對錯誤的矯正;第二,還可以通過“你出我練他考”的模式,小組互助,形成糾錯合力,由學生主動去發現錯誤、主動解決錯誤,加深對錯誤的認識,從而引起重視和注意。但這并不意味著教師作用的喪失,通常情況下學生很難自行完成這一過程,因此教師的引導作用就顯得尤為重要。當然,還有另外一些糾錯策略,例如總結并分析學生錯誤、做好信息反饋工作等。
四、研究思考
“人無完人,金無足赤”,錯誤在學習的過程中是不可避免的。但我們對錯誤都極易忽視,往往不能通過對錯誤的有效剖析,透過現象看本質,最大化規避其對學習效果及質量的制約。在初中化學的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如何正確、規范、合理地對題目作出解答,避免在實際的學習過程中出現不必要的錯誤,這是目前學生“一看都會,一做易錯”,成績得不到有效提升的一個很重要因素。因此對該類問題進行研究解決有利于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從長遠角度看,更有利于學生邏輯思維模式的轉化和提升。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出現錯誤是很正常的,教師首先要善于容錯糾錯。學生的錯誤其實是一面很好的鏡子,是對教授知識進行反饋的最有效最直接途徑,從而形成行之有效的規避策略。同時結合具體學生個案,進行針對性訓練,采用方式靈活的手段,指導學生自行糾錯、改錯,歸納總結經驗和規律。
“容錯、析錯、糾錯”,這是規避學生學習過程中幾類凸顯錯誤的關鍵性環節,直接影響學習效果和教學質量,因此應該引起我們教師的注意和重視,要將工作盡量細致化、持久化、常態化。但由于學生個體本身的復雜化,加之錯誤的形式多變,因此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錯誤進行剖析、規避是一項長久的教學實踐,相信在這條路上還有更多的內容值得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