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桂菊
摘 ?要:教師經常以“遠則差,近則好,偏則劣,正則優”的模式排列班級座位,對學生產生了很不好的影響。現代教育應擯棄這種等級制度,從個體特性與整體環境影響著手,按照秧田式座位的平行性與縱向性重新審視座次排列,從而促進每一個學生的健康成長。
關鍵詞:教室;座次排列;平行性;縱向性
自16世紀實行班級授課以來,這一教學形式已沿襲了近400多年,而在我國正式實行一般認為是在清朝末年,現在已成為一種穩定的教學模式。不能否認,對于中國這樣的人口大國來說,班級授課制度已成為一種教育趨勢,它可以大規模地向全體學生進行教學,一位教師能同時教許多學生,擴大了單位教師的教學能量,有助于提高教學效率,而且使全體學生共同前進。
一、座位的平行性—— 一對一,性向互補原則
座位是家長的敏感點,更是班主任的頭痛事。家長對于座位過于敏感的原因不外乎二:其一,小學階段的孩子多動,容易干擾別人,害怕被分配到“被遺忘的角落”;其二,孩子性躁,易受干擾,聽課格外依賴同座位的安靜。這是由孩子們特定年齡的心理特征決定的,他們的情緒會隨情境的變化而變化。總的來說,由于孩子的心性還不夠穩定,正處于一個發展時期,易受干擾、干擾別人是最普遍存在的問題,那教師如何平衡這兩者呢?
有心的老師,只要經過一個學期的觀察,就能清楚的把握班上每一個孩子的個性特征。而且這種個性特征存在不穩定性,隨時可能受外界影響或往好的方向發展,或往壞的方向發展。同時個性的差異也往往會造成學習習慣、學習成績、生活交流等各方面的差異。既然每個孩子都有可塑性和變化的空間,如果按特性配對互補,即讓特性可以互補的學生成為同桌,就能給每個孩子帶來優勢互補的機會。更確切地說應該是性向。“性向”廣義上指在某種特定的情形下行為的預先傾向性或適合性,既包括能力,也涉及個性。從個人與環境的關系來說,學生的性向我覺得也包括兩個方面,能力和個性。
二、座位的縱向性——賦予每個座位享受教育資源的機會
教室是學生在校學習、活動、休息最主要的基本場所,它不僅為教育提供了機會,同時也給孩子們提供了一個學習成長、自我提高的重要機會。所以一個班級的文化布置、教學環境,以及座次排列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的學業成績和自我發展。
習慣上,傳統的縱向性的座次排列方法有按身高、按成績、滾動式等,而家長最最敏感的就是縱向性的座位排列。聽話的孩子都是坐在前排,而比較調皮搗蛋、成績差的學生則是坐在后排。所以在家長、老師包括孩子們自己心中,這似乎已經成為了共識。
觀察一下我們的教室,秧田式的座次排列一般分為四個小組,有兩個小組在中間,還有兩個小組則是靠邊。家長和孩子很容易把既靠邊又考后的位置理解為“被遺忘的角落”,可從兩個方面分析。
(一)教師方面:學生的課堂表現總是與任教老師的交流聯系在一起的,而教師對前排的關注度往往高于后排。前排好學生的主動性剛好迎合了教師的視線搜索,久而久之,教師對后排的關注就在不自覺中減少。
(二)學生方面:坐在后排的學生,上課時雖然和前排的同學一樣看黑板、看教師,但他們看不見前面發言同學的表情,看不到同學們的喜怒哀樂,察覺不到同學們的“發展變化”,有種被動和旁觀者的感覺。這種情況慢慢持續下去,后排的孩子就越發覺得他們的存在與整個教學活動無關,脫離教學互動,思想開始不自覺轉向他處。小學低年級的課堂,就應該在熱熱鬧鬧的課堂氣氛中、好玩有趣的情境中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快樂學習。再來看看這些坐在前排的孩子們,他們可以回頭或者掉頭左右觀察自己的同學,使自己置身其中,因而參與意識強,學習的主動性也得到增強。通過對比不難發現,每個座位對同一堂課,同一個教師的教學反應是不同的。后排的孩子在不自覺中感覺到了與前排孩子以及老師的距離,這種距離感只會讓差的孩子越來越差,從而造成傷害。所以,教師在編排座位的時候,不能給孩子貼上標簽排位置,而是應該更科學合理地安排座位,定期調整位置。雖然教師改變不了這種秧田式座次排列本身存在的弊病,“被遺忘的角落”始終都會存在,但是,智者能讓這些角落不被遺忘,賦予每個座位享受教育資源的機會,從而促進沒一個學生的健康發展、快樂成長。
三、座位的整體性——公平對待,科學安排
綜上所述,座位的平行性排列,是為了給每個孩子創造一個適合自己的近位環境,達到互補的效果;座位的縱向性排列,則是為了給孩子創造一個更廣闊的平臺,讓每一個孩子都在老師的關注下健康快樂地成長。
人的一生中,永遠都無法擺脫外在環境對自己的塑造,而且不同的外在環境可以塑造出完全不同的人來,特別是人格的形成。在我們的印象當中,一次有意義的課外活動、一位教師偶然的一句話、學生在一次考試中的偶然發揮,似乎都是改變學生人格的重要事件。不管是座位的平行性排列,還是縱向性排列,教師的目的都在于一個,那就是對環境的塑造。低年級學段的孩子,認知能力低下,自我意識薄弱,心理狀態正處于一個原始狀態,他們的成長需要正確的引導,需要老師為他們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交流平臺。教師經常有充分的理由將學生分類,根據學生的行為好壞,作業是否整齊干凈,上課是否認真聽講等。遠則差,近則好,偏則劣,正則優,這應該是最普遍的座次排列規律。這樣的“共識”會對孩子產生很大的心理沖擊,不利于他們的成長與人格形成。
所以,作為一個有智慧的老師,我們的座位等級制度也需要改革。為每一個孩子創造一個和諧的交流環境,為每一個孩子創造出一個融洽的交流平臺。讓老師和同學們投入更多的關注,讓“那些被遺忘的角落”不再讓學生懼怕,讓家長擔心。教師對學生有期望,同樣的,學生對老師也有期盼。教室是幫助學生接收知識、完善人格的地方,我們不能讓任何一個孩子對教室產生恐懼,對自己的“專屬位置”感到自卑。
參考文獻:
[1] 薛瑞平:《薛瑞平教育教學問答》,長春出版社2009年版,第14頁.
[2] 周彬:《課堂密碼》,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130頁.
[3] 李艷:《略論教室中座次安排對學生的影響》,教育探索2005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