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德昌
摘 ?要:處在小學階段的學生自身學習能力相對有限,對此語文教師應針對教學策略展開更進一步的研究,在解決教學問題的同時提高其學習效果。當下在小學低年級開展語文閱讀與寫話教學過程中,重視并提高了繪本故事在其中的運用,從而為學生帶去更好的學習體驗。對此,文章也將簡要分析繪本故事在語文閱讀和寫話教學中的有關應用路徑。
關鍵詞:繪本故事;閱讀教學;寫話教學
引言:小學低年段是培養小學生自身語言表達能力的黃金期,所以在小學低年級的語文教學過程中最為核心的環節就是閱讀與寫話,其也能清楚體現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高低。關于繪本故事,不僅與學生學習情況與心理特點相符合,而且還能夠充分激發學生興趣,進而更好地開展閱讀與寫話教學。
一、通過繪本故事培養學生的語言感知力
將繪本故事應用于閱讀教學,教師首先要開展進行范讀,其主要的目的是對字音加以明確。在小學語文教學任務中最重要的任務之一是學習普通話,在進行范讀時,教師不僅要確保發音正確而且要富有感情的朗讀,進而提升文字感受。我們以《媽媽睡了》這教材內容為例,教師應以充滿愛意與深情的語調進行朗讀,用語言文字的魅力將學生帶進情境中。這樣不僅能夠達到明確字音的目的,而且還能使學生更好感受文章情感。在范讀結束后可以采用領讀的方式,對學生的發音、腔調等普遍問題進行糾正。需要注意的是,因為低年級的小學生難以長時間集中注意力,所以在傾聽繪本故事的過程中,也可以選擇師生一起閱讀的方面。例如在《我的媽媽真麻煩》的繪本故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分角色朗讀,學生和教師一同參與可以扮演故事中的角色。這一種方式有利于學生能夠對故事中所涉及的人物心境更好地理解,知道故事所要表達的主要內容,加之教師的指導明白其中的核心主旨。通過分角色朗讀還能夠增強學生自身的表達能力,使其能夠運用于實際寫話練習中。比如教師可以將《我和媽媽的小秘密》為題留作課后寫話練習。
二、通過繪本故事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之所以尤為重視閱讀教學,其主要是為了增強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積極引導學生能夠從課文中挖掘有效信息。出于達到提高學生理解文本程度的目的,可以將繪本故事中相對抽象的文字轉變為直觀可見的圖片,以此提高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我們以《黃山奇石》這一教學內容為例,教師應引導學生能夠從文字中感受黃山的壯麗風景,感受文章作者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贊美。可是小學生自身理解能力十分有限,難以獨立理解文本所表達的情境與營造的情感。可以通過繪本故事將文本內容更為直接地呈現,有助于學生自身理解能力的提高,了解并掌握作者所使用的寫作手法。可以說繪本故事能夠減少學習難度,不必再通過艱澀的文字進行推敲理解,而是通過視覺性畫面更好地理解了作者所表達的情感。除此之外,借助繪本故事還能對學生心理加以引導,使其意識到語文學習沒有那么困難。通過繪本故事優化閱讀過程,進而讓語文教學課堂更有實效。
三、通過繪本故事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對于寫話教學而言,其最為核心的就是實踐,所以在實際教學中應開展實際訓練。語文教師需事先準備好與寫話練習相符合的繪本材料,當學生充分了解材料明確其中的核心思想后,應讓學生針對繪本故事進行改寫,依據其自身想表達的有關內容與個人情感,對繪本故事進行創作型改寫。這一方式,一方面能夠增強學生個人的寫話能力,另一方面還有助于學生思維的擴展。關于繪本故事,其中的文字內容相對較少,因此和寫話練習特點相符合,這樣學生不僅沒有過大的學習壓力而且不會對寫作產生抵觸情緒,而是會因為訓練方式自身的趣味性漸漸熱愛寫作。通常情況下,繪本故事中會涉及一定的修辭方法與表達方法,語文教師可以在完成教學內容后,選擇繪本故事中的好詞好句,為學生提供練習的開頭或是結尾。學生可以依據故事中的句子形式進行仿寫,使學生能夠體會作者所使用的表現手法,進而能夠真實現對于學生文字表達能力的鍛煉。同時觀察也是小學低年級學生在學習中十分常見的學習方法,所以在寫話教學中教師也可以抓住這一特征。在借助繪本故事進行寫話教學時,續寫訓練也是十分常用的教學方法之一。例如:可以在繪本故事中找出“留白”的部分,讓學生以先后文為依據對故事情節進行改變,由此能夠激發學生想象鍛煉其語言表達能力。而學生能夠有效續寫的大前提,就是能夠充分感受繪本故事內容,因為只有了解到位才可以表達清楚。這樣也能提高學生對于寫話練習的積極性,從而對其語言表達能力更好的培養。
結束語:就繪本故事來講,其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與欣賞性。若是能對繪本故事科學合理地使用,不僅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欲望,還能集中其課堂注意力。除此之外,通過繪本故事,教師可以正確引導學生將其內心想法精準地表達出來。在進行寫話教學時學生能“有事可寫”,所以繪本故事在閱讀與寫話教學中使用是十分重要的。
參考文獻:
[1]郭鳳霞.繪本故事在小學低年級語文閱讀中的教學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8(24):59.
[2]劉丹.繪本故事在小學低年級語文閱讀與寫話教學中的應用探討[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9,16(07):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