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發珍
近幾年中考作文閱卷中,發現大多數初中學生寫作記敘文能文從字順、敘事清楚,但高質量的作文并不多。究其主要原因,是學生作文中“寫自己不真,寫家庭不親,寫學校不新,寫社會不深”的現象較普遍。如何改變這一現狀,讓中學生寫出出彩的記敘文?唯有指導學生煉識。
作文中的“煉識”,就是讓學生把對社會人生的分析、認識進行整理、概括、升華并提煉成作文的中心與立意。在敘述、描寫的基礎上,品味出人生的意義、升華出感情的火花、閃耀出生活哲理、凸顯出思想品位和時代風貌。煉識,能使人洞悉世事的眼光更敏銳、思想更深刻、思維更靈活。煉識,可以練就精深的認識能力,能將“微芒”處剖析得清清楚楚,又具有批判性的認識本領,能“破”世事俗見,并提出自己的正確思想和觀點。
《語文新課程標準》里對學生提出了這樣的要求:“寫作要感情真摯,力求表達自己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多角度地觀察生活,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創意的表達。”其中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有創意的表達”應該包含對學生認識水平方面的要求。
如何指導學生煉識?總的來說就是要指導學生體驗生活,指導學生學會發現生活中的美,讓生活中美的內容、美的形象、美的形式滋潤孩子們的心田,在他們的腦海中留下一幅幅美的畫卷。從理論上說應注意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注重通過作文發展學生的智能,適應時代的需要。作文命題要站在時代的高度,把作文命題和培養創造型人才的時代需求緊密相結合,對各種智力因素如觀察力、想象力、思維力、聯想力和注意力進行有計劃有目的的培養,使智能發展這一語文教育的最終目的在作文教學中得到了切實有效的落實,表現出高瞻遠矚的教育戰略眼光。
第二,重視作文對學生心靈和人格的塑造功能,將教“作文”和教“作人”結合起來。通過作文命題有意識地在作文中進行德育和美育,引導學生探索自然,了解社會和認識人生,增強了學生對生活、對美好事物的熱愛。語文的兩大功能——德育功能和美育功能被很好地滲透在作文教學中。
第三,強調學生寫真情實感,充分調動了寫作積極性。選擇了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和思想實際的命題,使學生看得見,摸得著,有物可寫,有感可發,有情可抒,寫出來的內容是學生自己的眼光所見,心之所感,充滿了活生生的思想和鮮明的個性。這不但解決了作文題材的問題,同時也使作文從象牙塔上回到了堅實的土地,破除了學生作文的畏懼心理,使作文變成了親切自然的事情。
從實踐來看有以下幾點建議:
一、戒“灰色情結”,寫“綠色作文”
“灰色情結”就是學生作文中所表現出的生活枯燥、學習乏味、成長煩惱、前途無望等情緒。語文教學要培養學生優良的個性品質,即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樂觀的情緒等,所以在寫作過程中,要引導學生摒棄灰色情結,寫堅強樂觀的綠色作文。“綠色作文”,就是要摒棄矯飾與編造,摒棄抄襲與套作,學會用眼睛觀察人、事、景、物,用心靈感悟人生,將自己真切的思想和情感傾注于字里行間。在寫作中學習寫作,歷練文筆;在作文中提高認識,升華靈魂。這就是綠色作文的真諦。一名學生寫了《我渴望得到一把花雨傘》的作文,原作重在表現家庭的貧窮、母親的艱難、愿望無法實現的苦悶,經過小組討論后,小作者將結尾改成“時至今日我仍然沒得到那把花雨傘,但母愛為我撐起了一把碩大的傘,有了這把‘傘,在人生的旅途中,再大的風雨我將無所畏懼。”可謂一改而境界全出。
二、戒“小我自我”,寫“時代大我”
有同學寫作文總離不開“我”,我和某某同學鬧矛盾啦,我作業沒完成挨老師剋啦……這樣的作文寫多了,自己也覺著無聊,可不寫這些還能寫什么。其實,如果我們走出“小我”,就會發現另有一種大氣作文在,這類作文往往能夠緊扣時代脈搏,抒寫豪邁激情,讓人耳目一新。如中考滿分作文《今夜,星光燦爛》的結尾:“看,流星,讓我們真誠地許下一個美好的愿望:讓世界永遠和平。”這種抒寫“時代大我”的文章在語文教材中也不少,《岳陽樓記》《藤野先生》《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只要老師善于引導,抒寫“時代大我”的文章其實也不難。
三、戒平淡膚淺,寫含蓄深遠
有的學生作文內容平淡、立意膚淺,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我在班上開展“多讀多記巧積累”“就事論事創名言”等活動,學生在寫作《成長的煩惱》一文中巧妙化用名言:“人生是由無數煩惱串成的一串佛珠,我會笑著一個一個數完。”這樣的立意樂觀積極。另一名學生在《記一次恐怖的經歷》的結尾寫道:“人千萬不能被自己嚇倒。”這樣的立意耐人尋味。
語文老師若能把準學生成長的脈搏,活躍學生的身心,開拓學生的視野,多動腦筋,指導學生煉識,學生就能寫出出彩的記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