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波
摘? 要:現在的高中語文課堂的教育要求教育者明確要在語文課堂里有效滲透德育教育,這是為了更好地樹人、育人、立人。作為高中語文教師必須對德育教育具有深刻意識,才能促進德育教育活動的開展。因為高中語文的知識中有許多與德育相關的知識,所以語文課堂成為一個滲透德育的重要途徑。因此,高中語文教師要善于發掘語文課本里的德育內容,加以利用和結合,從而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關鍵詞:高中語文課堂;滲透德育教育
引言:
隨著時代不斷發展,外來觀念、新舊觀念之間不斷摩擦和碰撞,多種多樣的觀念應運而生,甚至不好的風氣也悄然滋長,例如拜金主義、自私自利、急功近利等,導致學生在形成價值觀時極容易出現偏差。這些年校園屢次三番出現校園欺凌、校園暴力、作弊違規等事件,可知開展德育教育刻不容緩。高中是學生步向成年的最后一道門,教師要以高道德標準、高素質標準為學生把好關。所以教師必須在語文課堂中有效滲透德育教育,幫助學生構建一個良好正確的價值觀。
一、在高中語文課堂中滲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意義
語文的課本中一向具有許多名人名師的故事和文章,都具有極其強烈的感情色彩以及很高的教育意義。學生可以通過語文課本里的文章了解更多良好的品格,如《論語》十二則、《陋室銘》、《出師表》等古詩文都透露著高尚品德,都應該是學生要理解并且學習的。語文是高中學科里最直接彰顯為人價值觀的學科,因此德育教育可以很好地與語文教育融合,兩者相得益彰,最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就像《語文教學新課標》里明確提出必須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以及健康的人生觀念,將德育潛移默化影響學生生活。
高中語文素材的內容編排其實有所偏重,就像偏重一些人生真諦的感悟、愛國為國的故事、偉人名人的事跡等,這些文章內容里都具有極大的育人意義,學生在閱讀學習以及分析課文時會了解主旨,因此德育便會潛移默化影響學生。這就是語文知識與德育的結合,甚至高中語文課本給予德育教育充足的素材,教師可以很好地利用這些引導學生往正確的道路上走。
二、如何在高中語文課堂滲透德育教育
(一)閱讀是最直接的方式
學生在接觸學習新的知識時都要先通過閱讀,所以閱讀是學生接觸德育教育的第一步。因此,高中語文課堂里的德育教育要先基于文字文本,讓學生先通過自我閱讀感受。高中語文課堂的重點不再只是成績,更多的是追求學生與教師的互動,以及學生自覺地探究學習。所以高中學生可以通過閱讀文章自我感悟出許多道理,讓學生不僅印象深刻,而且還能刺激學生自我思考以及反省。學生通過閱讀這些文章提升自己語文閱讀理解能力,并且還培養了思辨能力、分析能力等。例如,在高中的語文教材中《論語》是一個十分集中為人品格以及道德的書目,在高中語文素材里的《論語》強調積極入世、關心國家、為人剛正不阿且貧賤不移的高尚品德;又像魯迅筆下的《孔乙己》批露黑暗社會,諷刺了無知的從眾者、旁觀者;又如史鐵生寫下的《我與地壇》,表現一個兒子對自己母親的愛,對自己家鄉和祖國的尊敬。這些文章之中的精神無一不是當代青年應該具有的。
(二)語文課堂里的德育教育是有針對性的
語文的教育素材里有許多內容,不同的文章、不同的題材會體現不同的主旨、不同的品德,所以在語文課堂里展開的德育教育要有針對性。這篇文章說得是哪種品德、哪種價值觀,德育教育根據這個內容開展以及延伸。就像《勸學》里十分強調學習的重要性以及積累的重要性,所以在德育教育可以從這兩個方面展開,德育教育要有一定的針對性。語文教師在講《勸學》時可以通過舉一些其他實例證明學習的重要性,可以通過一些真人真事、歷史傳記加以教育。這樣的方式可以讓學生真正明晰這些品格,從而潛移默化。
(三)在語文知識的運用中彰顯德育
語文學習的目的最后是為了學會表達,因此寫作是一個語文知識的綜合體現。學生不可以只是一味地接受知識,要學會表現自己、表達自己。學生在學習寫作時開始自己探索發現生活的事例,這些都會變成他們自己的文學素材。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可以更多關注德育的例子。所以語文教師在指導學生寫作時要引導學生往更高的思想層面靠攏,深化道德理念,幫助學生發掘自身的道德修養。如在語文教材《游褒禪山記》里講求發現自然、感悟自然;《石鐘山記》里也教育學生要認真體會自然,從中悟出道理。所以我們要善于發現和運用,在運用知識里提升自我的德育素養。
(四)課外活動里也要滲透德育
學生在學校里的學習時間畢竟是有限的,所以僅靠課堂的學習是不夠的,因此德育教育還需要利用學生的課余時間。例如鼓勵學生多參與一些課后活動。例如一些歌頌祖國的詩歌朗誦比賽、征文比賽、演講競賽等,在這些活動里提升個人道德修養。
三、結束語
在高中的語文課堂里教師要善于將德育教育融入到課堂中,利用語文教材里的知識和背后蘊含的道德品德提升學生的個人道德修養。
參考文獻:
[1]周文峰.德育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路徑探究[J].語文世界(教師之窗),2017(11):30-31.
[2]祝高波.德育教育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J].現代交際:學術版(16期):170-171.